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54136
大小:130.5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3
《漫谈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36期2005年11月国际物理教育通讯漫谈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孟桂菊(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结合中学和大学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教育改革的特点,对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脱节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探讨。I.引言尽管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应该是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者,但大多数刚进人大学时并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自学自治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差、灵活运用能力差、实践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物理专业新生所特有的,而是普遍大学新生反映出来
2、的共性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本科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帮助广大大学新生迅速完成从中学基础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转变。由此提出如何加强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衔接措施。2.大学和中学教育脱节的主要原因2.1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推行素质教育是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共同要求。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考取大学成为中学教师和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考入大学的学生,在入校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还陶醉于高考成功的喜悦之中,没有听说毕业会有很大的困难,不少人由此产生放松心理。加上大学普通物理的有些知识在高中接触过,使得一些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艰巨性认识不
3、足。而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人才,把学生看作成人,教学信息量大,提倡自主探索研讨的教学方式,强调自觉,没有中学那么多的强制性管理。目标和要求不甚明确,失去了升学的直接压力,又没有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和经常严格的考试,使得部分学生陷入学习放松,前进无动力的消极状态。2.2教材的脱节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大学普通物理与高中物理的体系大致相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推行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程课时有所压缩,国家仅作基本要求,放开教材,提倡选修和学分管理,强调科学探究和综合实践。这有利于中学和大学教学的衔接,但是中学教师
4、和学生都还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2.3教学方法的脱节中学物理每节课的内容少,课堂教学重视演示和例题讲解,讲授不仅很仔细,面面俱到,而且强调当堂复习巩固。学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作课前准备,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即使课后不复习也能基本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所以教学安排一般是尽可能快地讲完教材的内容,然后复习、练习、模拟考试,迎接升学考试。大学教学不仅内容多,进度快,教师讲授难以面面俱到,而且内容抽象,难度大,又少有·5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Vo1.36Nov.2005InternationalPhysicsEducationNewsletter演示;
5、对语言的形象化、板书等相对考虑得也少一些;许多问题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使学生有很大的探索思考的空间。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就会感到很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情绪。2.4学习方法的脱节中学有代表性的物理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以提高解题能力为目的的灌输、模仿、讲题型、重技巧的封闭大题量强化训练方式。学生很少有时间和兴趣去阅读一些参考书i很少有机会自学、思考和探索。在十多年精讲多练方式的熏陶下,难得思考应该如何学的问题。学生也就难以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大学教学信息量大,课时有限,需要学生课前预习,了解上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地听讲;课后需要查阅较多的参考资
6、料,深入领悟教材;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和实践掌握运用学习内容。因此,大学生需要善于在学习中摸索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逐步培养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3.加强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衔接的措施3.1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一个大学物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了解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认知结构、认识方式,总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经常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心理困难[1]。这样才能做到备课先“备人”,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首位,落实以育人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大学物理教师需要尽可能了解和熟悉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掌握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联系,以贴近和切入
7、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记忆层面,寓新于旧,融旧贯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尽快实现从中学物理向大学物理学习的顺利过渡。3.2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好教师在教方面的衔接(1)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学物理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尽量通过实验演示、多媒体展示或事例分析等方式,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分析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可能的结果,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一步一步地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思维“共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不应该是喂牛式的讲课,让学生生吞以后再反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