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ID:34144873

大小:733.5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3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_第1页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_第2页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_第3页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_第4页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6年第1期l£庆三峡掌巴掌报No.1.2016第32卷(161期)JOURNALOF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Vol_32No.161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黄念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与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逐渐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报纸、期刊杂志、文学社团是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三大关键要素。中国近现代传媒中所存在的特定的文化公共领域与批评空间带有明显的批判封建专制、启蒙民众的时代特点。新式传媒和新式社团的出现,为公众参与文

2、化再生产和社会整合提供了公共舆论空间,也为文学批评空间的开创提供了契机,这种批评空间的开创突出表现在文学民主性的发扬、批评民主性的建设以及制度化文学批评生产场域与生产机制的逐步形成等方面,它不仅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文学批评变成各种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竞技的场所。关键词: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文学批评;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16)01-0055-09清末民初,由于开启民智的社会需要,报刊、出版、社团等现代传播媒介逐步走到了文化与思想传播的前台,它在冲击与解构旧有传播体制

3、的同时,也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为公众批判和自由发表言论提供了一定的“公共舆论”空间。虽然近代中国有着不同于近代西方的特殊的社会背景,无法完全套用“公共领域”的概念模子,而且,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中,市民社会的形态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形成“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尚不完全具备,但是,上述传媒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而且使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思想从生产、流通、消费诸方面发生了质的变革,特别是文化生产者身份的普泛化,文化产品生产的机器复制性,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接受群体的大众化等等,改变了旧有的“君权神授”的一言

4、堂,给文化大众的沟通与交流置入了“公共合理讨论”与“平等对话”的全新理念。在中国近现代传媒中所存在的特定的文化公共领域与批评空间带有明显不同于西方的“公共领域”的特点,这是一种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封建专制、启蒙民众的公共舆论空间,带有明显的中国特点。现代传媒使文化不再是封建士大夫特权阶层的专利品,变成了普通民众参与、共享的精神资源,它还成为酝酿社会变革、文学发展的策源地,加速了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过程和现代转型。一、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在现代传媒影响下,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有三大要素至关重要

5、,一是报纸,二是期刊杂志,三是文学社团。报纸对现代公共领域形成的巨大作用早为那些“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所注意。比如,王韬曾收稿日期:2015-11-28作者简介:黄念然(1967-),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艺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与新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项目编号:08JA751015)阶段性成果一55—黄念然:近现代之交文掌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评述泰西日报说:“今日云蒸霞蔚,持论蜂起,无一不为庶人之清议,其立论一

6、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lJl这表明,泰西报纸贴近底层群众、议论政治得失、客观公正的特点就已被王韬所注意。戊戌变法前后,办报己成为富国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的礼部尚书孙家鼐于1896年在《官书局开设缘由》中提到,泰西各国育人与富国之道,无非三事:“日学校,日新闻馆,日书籍馆。”随后孙家鼐在《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摺》中奏请“开除禁忌,仿陈诗之观风,准乡校之议论”。光绪皇帝对之批示日:“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应亟为倡办。”“各报体例,自应以指陈利害、开扩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2l5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应“设报达聪”

7、,他说:“中国百弊,皆由蔽隔,解弊之方,莫良于是(指广开报馆)。”[3】l。对于近代以来办报之盛,秦理斋在《中国报纸进化小史》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庚子以还,官厅压力稍弛,新创者渐众,旧有诸报,亦渐由国人购回自办⋯⋯泊乎宣统,内地府县,并有地方报纸之刊⋯⋯武汉首义,全国响应⋯⋯一时民气发扬,政党各派,竞言办报⋯⋯不仅通商大埠,报馆林立,即内地小邑,亦各有地方报纸一二种,统计全国新闻纸类,不下1140余种。至于行销之广,告白之盛,实所罕观。”【4报纸之功用在于“广见闻、通上下、俾利弊、灼然无或壅蔽贯,有裨于国计民生者也”。[5】l报纸能“去塞求通”,有益

8、国事,必须加以保护,故而,梁启超援引西人报纸为例说,“国家之保护报馆,如鸟鬻子,士民之嗜报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