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

ID:34144329

大小:6.54 MB

页数:91页

时间:2019-03-03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_第1页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_第2页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_第3页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_第4页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日期:二。一四年五月二十四日IlUqllllqqIllllllqllllllLIIlllllllllllllqlllllIY2628685北京化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化工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

2、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化工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非暂不公开(或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暂不公开(或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垫竺;』:型醐:血丝斗学位论文数据集中图分类号融,70学科分类号硷溺.§-论文编号l001020141295密级I爻≈学位授予单位代l码10010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北京化工大学作者姓名李蕊瑞学号2

3、011201295获学位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学位专业代码080500课题来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方向功能材料论文题目新型介孔微球的结构调控及吸附研究关键词介孔微球互穿结构聚碳酸酯介孔二氧化硅对苯二胺吸附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5月24日术论文类型基础研究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情况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学科专长指导教师崔秀国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纳米材料评阅人l陈晓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评阅人2连慧琴副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导电材料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陈晓农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答辩委员1周海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复合材料答辩委员2

4、武光明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薄膜材料答辩委员3刘太奇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环境材料答辩委员4卢一民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薄膜材料答辩委员5崔秀国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纳米材料)王:一.四.论文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4.其它中图分类号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查询。学科分类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查询。论文编号由单位代码和年份及学号的后四位组成。摘要新型介孔微球的调控及吸附性能研究近年来,合成无机物/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已经得到业内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中,树脂/无机物的复合纳米材料因为其具备好的

5、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将通过软膜板法对聚碳酸酯与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进行系统性地研究。首先,制备聚碳酸酯/-氧化硅复合微球,并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温度、表面活性剂、酸度进行,对微球的结构调控进行研究以及吸附性能的测试。首先,借鉴stober溶胶凝胶经典原理来研究制备复合微球,通过对溶剂、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的对比性研究,考察适宜体系。经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得出相适宜的溶剂环己酮、表面活性剂P123或P104、催化剂盐酸来作为制备复合微球的基础试剂。其次,在确定的体系下,选择P123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对比性研究,通过改变聚

6、合物的量、温度、酸度、乳化剂来研究其对介孔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形貌的影响。来了解复合微球的结构调控;通过温度的对比实验发现,温度控制在40度时可以保证复合微球的形貌保持为球状,当温度升高时,则会破坏结构的形成。再次,在确定的体系下,选择P104作为表面活性剂,进行对比性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通过改变聚合物的量、温度、酸度、乳化剂来研究体系的变化对复合介孔材料的结构影响。相较于P123体系,选择用P104作为表面活性剂,其对形貌的控制比较差。而且通过研究发现,P104作为乳化剂时制得的复合微粒在孔径分布上没有P123作为乳化剂时制得均匀。

7、而且比表面积也偏小。最后,对聚碳酸酯/--氧化硅对对苯二胺的吸附能力进行测试,为更好了解加入聚碳酸酯后介孔微球对对苯二胺吸附能力的变化,首先制备了空心的二氧化硅介孔微球。再利用紫外光度分析仪进行分析来检测介孔微粒对对苯二胺的吸附量,为防止表面积的大小对吸附量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单位吸附量,来探究它们对对苯二胺的吸附能力,结果表面聚碳酸酯/--氧化硅微球的吸附量明显高于对于对苯二胺有明显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空心介孔微球的吸附能力。所以聚碳酸酯/--氧化硅复合微球在作为阳离子有机物吸附上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介孔微球,互穿结构,聚碳酸酯,介孔二氧

8、化硅,对苯二胺吸附摘要TheSTRUCTURECoNTRALANDADSoRPTIONPERFORMANCE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