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24702
大小:55.9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3
《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环节一一问题情境创设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中国有一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效率高、教学质量优、效果明显的数学课,情境创设的优劣至关重要。快速地进入愉悦的教学课堂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探索性。为出色完成一节数学课的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多年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索。一、正确理解数学问题情境苏霍姆林基认为:“教育一一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方法、秉性、倾向一就谈不上教育。”创设数学问题
2、情境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和谐愉悅的环境进行探索知识,这也是得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指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所处的学习环境。所创设的情景应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已具备的知识能力,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作出创新,发现的载体。二、正确适时把握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情境创设的方法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内部动机。让学生知道学习数
3、学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苦事”。下面结合实例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1.创设建模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不常用的,但是问题情境的建立上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关键在于模型要简单,和要解决的问题联系非常密切。例如:在教扇形的面积是,课题引入的部分首先来一段《上甘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学生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话题一转:“同学们,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角度是6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机
4、枪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点难度的小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接触了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有“不愤不启,不1•非不发”的著名论断,其中“愤”“炸”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心理状态的表现,也是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程度。以富有挑战性、探索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图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煤”状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5、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冲突、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冲突、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冲突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是以冲突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知识,当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科学探索知
6、识面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们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4cm、5cm、6cm、8cm、12cm的六根小木棒拿出来,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②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试比较两根段木棒的长度和与长木棒长度的关系?③通过上述操作,请你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④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2.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实际生活中
7、的问题情境,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使每个学生感到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数学”。例如:学习了垂径定理后,结合本地有座圆弧形石拱桥的条件,指导学生以'‘石拱桥”为题目进行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并创设制作圆弧形拱桥模型的情境。又如,学生经历画线、剪切的剪纸过程,感受剪纸与轴对称的关系,激发兴趣,设计思路,思考折纸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剪出的“双喜”,折的飞机,正五角星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科知识在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综合和延伸。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而
8、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种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堂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恰当的情境。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仔细观察、全面分析、周密思考、大胆质疑,就能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课堂。责任编辑徐国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