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

ID:34121513

大小:650.23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3-03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_第1页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_第2页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_第3页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_第4页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展主义与中国劳动关系——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工人行动的影响作者姓名:苏熠慧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摘要:本文通过富士康和本田两个案例的对比,探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对工人及其行动的影响,同时讨论工人打破这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可能。本文认为,中国在改革后的发展模式既保留了原有的威权主义因素,也吸纳了从70年代开始席卷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成分,形成了一套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使得工人们在面对劳资矛盾的时候,试图通过“创业”、“致富”这类个体发展和个体向上流动的方式来改变现状和命运。但这种意识形态在与现实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其合法性开始遭到质疑,工人们也会转向接受

2、另一套更贴近他们利益的话语。通过工人们的一系列实践,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霸权逐渐瓦解。关键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富士康本田2010年1月至8月,全球最大的代工工厂——富士康科技集团陆续发生了17宗的工人连环自杀事件。这次自杀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社会各界都以各自的方式反思和讨论富士康工人的“自杀事件”。在富士康工人“自杀”频率最高的5月,广州佛山的南海本田却爆发了罢工。这次罢工也由于被媒体大量报道而引起举世关注,并成为2010年影响最大的标志性事件。受到本田罢工的影响,中山、佛山、深圳、惠州、珠海等地相继爆发了连锁性的工人罢工事件。这次连锁性罢工主要发生在日资汽配行业中,

3、包括佛山丰富、小榄本田制锁、天津丰田、广州阿雷斯提、日正弹簧、南沙电装、佛山阿兹米特等。同一个时期,同在珠江三角洲,富士康与本田工人却采取如此不同的方式去回应他们的遭遇。有关两者的对比和思考成为了学术界津津乐道的议题。一些学者使用“工厂政体”来分析富士康工人与本田工人在行动上的差异(郭于华,2010)。本文的出发点也是两厂工人在行动上的差异,但本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对于工人行动的影响上,探讨意识形态与劳工运动之间的关系。围绕意识形态与劳工运动,本文将会在文中讨论以下问题:在富士康工人个体行为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国家的发展策略与发展模式模式有什么关系?这种

4、意识形态在本田工人那里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过,是如何被消解答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发展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历史进程及其实质。第二部分讨论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实质。第三部分则以富士康和本田为案例,探讨这种意识形态对工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有消解的可能?本文所采取的主要方法为个案访谈法。资料收集的时间为2010年6月-8月,2012年4月-6月。2010年6月-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来自两岸三地20岁高校的60多名社会学系与新闻系的师生,深入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分布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共9个城市的12

5、个富士康厂区,做了仔细的调查。我作为其中一名成员,参与深圳区富士康的调查。2012年4月-6月,我作为富士康附近培训班的一名义工教师,在培训班教富士康员工电脑,并组织开办一些讲座和互助活动。在其中与富士康的工人接触。同时抽空到佛山访谈本田罢工工人。一、发展主义的全球进程1.发展主义在拉美发展”这个词语最早于20世纪初出现在公共事务领域。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法国殖民总署要求卡米尔·盖伊编撰一本名为“Lescoloniesfranfaise:lamisenvaleurdenotredomainecoloniale”的册子;其中“misenvaleur”的意思是“使……有价值(maki

6、ngintovalue)”,它被人们广泛地翻译为“发展(development)”(Wallerstein,2005:1263)。从此以后,“发展”就成为欧洲殖民者掩盖其殖民行为的帐幕——在这些殖民者看来,“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益处,但是非欧洲国家不能也不愿意“开发”他们的资源,因此需要欧洲国家的强行介入——正是这种打着“发展”旗帜的殖民行为,导致欧洲国家从非欧洲世界获得了资源及那些地区的普遍贫困(Wallerstein,2005:1263)。就这样,20世纪的前50年,“发展”与“殖民主义”如影随行,直到1945年才有所改变。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困

7、”问题一时之间成为西方乃至世界的焦点(埃斯科瓦尔,2011:22)。这些国家的“贫困”现象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其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潜在威胁使得“发展问题”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又回到国际视野(埃斯科瓦尔,2011:23)。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成立,为讨论亚非拉地区的“贫困”和“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欠发达”、“第三世界国家”这些词语也随之孕育而生(埃斯科瓦尔,2011:34)。在评判和讨论“发展问题”之外,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