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_一般均衡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财贸研究2009.3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一般均衡分析张亚斌雷日辉艾洪山(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摘要:基于消费者与厂商的最优决策,通过将外生技术差别纳入H-O模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发现,国际分工取决于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别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若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的技术优势超过禀赋劣势,反而可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了避免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技术进步,突破传统比较优势分工格局。关键词:比较优势;微观基础;分工;一般均衡中图分类号:
2、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61-05引言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丰裕的优势,自然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世界贸易格局。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逐渐放弃具有比较劣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专业化于低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虽然某些发展中国家按照传统的国际贸易分类标准已经以生产和出
3、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但是其出口企业专业化于加工贸易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仍然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生存,可见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并未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一分工格局导致的长期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暂时的静态的贸易利益,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即形成了发展中贫困现象。因此,长期固守比较优势理论模式的贸易格局,往21往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那么,这一比较优势分工格局究竟是如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如何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突破固有的比较优势分工格局,摆脱
4、比较利益陷阱?本文的研究意义即在于:基于两国消费者及厂商的最优决策,探讨两个国家四个代表性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机理,重构比较优势理论的微观基础,据此分析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变动的决定因素,为发展中国家跳出比较利益陷阱、实现本国福利增进提供对策建议。一、相关文献综述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和指导国际分工方面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收稿日期:20081119作者简介:张亚斌(1965),男,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日辉(1984),男,湖南
5、郴州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艾洪山(1982),男,山东临沂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批准号:07&ZD017)。61础和出发点。比较优势理论的鼻祖大卫李嘉图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规模报酬不变等假设前提下,构建了比较优势的经典模型: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存在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就能遵循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与交换,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他国都有
6、绝对劣势,按此原则进行贸易也可获得比较利益。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原先所依赖的假设前提与国际贸易实践的差距越来越大,众多经济学家试图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加以发展和改进,以更好地解说国际贸易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突破了李嘉图模型关于劳动单一生产要素的假设,提出了H-O模型,认为各国拥有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每个国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可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而里昂惕夫实证研究发现: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与H-O定理相悖的结
7、论被称作里昂惕夫之谜。国际经济学界围绕里昂惕夫之谜做出的各种理论分析,丰富和发展了要素禀赋说,增强了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力(张亚斌,2006)。二战后,产业间贸易发展至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即出现所谓的林德贸易模式(Linderpatternoftrade),这种贸易现象无法由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Grubel等(1975)、Dixit等(1977)、Krugman(1979,1985)、Grossman等(1989,1990)为代表的一批经
8、济学家提出新贸易理论,改变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技术水平不变和完全竞争等重要假定,将比较优势的222模型发展为多商品多要素模型,关注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