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ID:34103462

大小:1.05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3-03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_第1页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_第2页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_第3页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_第4页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_第5页
资源描述: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桑兵内容提要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其气可用,其举动则可哀。1901年拒俄运动发端,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下,随着国内和东京学界风潮的兴起,“少年中国”演化为“学生社会”,以学生为中国的主人翁,由学生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转变为国民。后来“学生社会”再演进为“中等社会”,其主旨是:上层已朽,下层尚愚,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当年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相当近似,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拒俄运动使学

2、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中等社会的主张部分得到实现,四民合为国民,而中等社会起着引导及核心作用。此后,提出“中等社会”的激进人士较少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来看待自己与民众的关系,而主张体制内变革的立宪派士绅则有所发挥,中等社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起,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首次在爱国与革新运动中连为一体,而中等社会的概念对于革命派和梁启超也有所影响。关健词拒俄运动中等社会自觉1901至1905年的拒俄运动,在近代中国史上有着分水岭式的重要地位。前人已从爱国动员、反清革命、政治分野等方面详加论述,并且指出运动的领导者懂得必须拥有足以制胜的雄厚实力,·157·万

3、方数据《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却未能真正找到,因而留下“未能解决的历史课题”①。诚然,就拒俄运动本身而言,只能完成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难题。其所能够承担的责任,就是在此过程中认识民众合力的极端重要性,并为形成合力寻找适宜的组织形式。在此之前,趋新人士与广大民众在近代革新救亡努力中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不仅各自行动,甚至彼此冲突,最为典型的例证就是戊戌变法与义和团事变。经过拒俄运动,双方在观念和行动上开始寻求合拍,从而在1905年的抵制美货风潮中合为一体。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则是所谓“中等社会”的自觉。这种本能的自我意识经过引进的各种社会学说的加工,成为青年

4、学生和趋新士绅的思想武器,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中等社会概念的出现与运用,学人已经有所注意。由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1编全1卷《中华民国的创立(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在第3章第4节之二“中国教育会的成立和东南地区的‘学界风潮”’中,对于随着新型知识阶层崛起于政治舞台,社会上对“中等社会”、“学生社会”的礼赞有所论列,并且指出,当新型知识阶层愈益活跃时,赞美“中等社会”的热情反倒冷却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对它的各种各样弱点的指责。为该书提供部分初稿并参与整理和修改的王学庄,后来撰文介绍(俄事警闻》,再次对革命派用上、中、下三等社会来分析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

5、把“中等社会”看做革命的领导力量有所申论。②此外,胡绳武介绍《游学译编》,陈大可介绍<湖北学生界》,丘权政介绍《浙江潮》,也分别注意到其中的有关文章使用中等社会概念的情况。比较起来,王①杨天石:119131至19115年的拒俄运动》,《寻找历史的谜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3-117页。②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3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158.万方数据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学庄将其他相关资料联系贯串,而不仅仅就《俄事警闻》所载文章加以概括,又并非简单批判,所见较为深人。可惜后来无人循此更进一步①,反而舍近求远,诉诸市民社会和公共空

6、间等后来的理论框架,削足适履地裁剪史料,乱拼史实,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治史所用观念与问题意识多为后设,或有不得不然的种种缘由。但前提是首先应当理解没有后来观念与问题意识时人们如何思维,并注意其思维的内在联系,以免断章取义。在此基础上梳理观念从无到有的展开过程,才能把握历史本来的脉络。(一)就目前所见资料,中等社会这一概念出现于1902年底,而被较多地用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则是在拒俄运动高涨的1903年。几年前,笔者评介1998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主办的‘旧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启超个案国际研讨会”时,曾对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朋园教授的报告有如下评

7、论:“其论文《梁启超的精英主义与议会政治》,将梁启超1905年前后的思想做一比较,指出其前此一直强调普遍开民智,以此为实行议会政治的必备先决条件,而从1905年起,他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将中国社会分为上、中、下三层,而把自己所属的中等社会视为救国的主导,因而不再疑虑人民程度不足,大力推动议会政治。认识这一转折的现象也许并不困难,关键是促成转变的原因。作者发现梁启超的社会结构层次图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Vil-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