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

ID:34094965

大小:4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_第1页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_第2页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_第3页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_第4页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以《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天补石为例关键词:儒家历史王道虚无个体生存根基性为天补情摘要: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信奉的历史王道,但是其实质就是虚无。在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积极的儒家和清虚无为的道家或者佛教中徘徊。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一书中他认识到儒家历史王道之中的恶和现实世界的无情,而他的解决之道就是为这个无情的世界补情。(一)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内涵介定目前,学术界对儒家文化有十分深入的研究;但是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思考儒家文化的积极方面;很少有人研究儒家文化中消极的一面。比如:儒家所信奉的历史王道(实质就是儒家历史理性主义1历史理性主义:

2、目前学界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定义,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认为:历史理性主义有以下几个表现:(一)历史理性主义绝不从所谓的“理性原则”出发,相反地,它拒绝任何超越历史现实的先验理性。(二)历史理性主义不像旧理性主义那样盲目迷信理性,它信任并依靠理性。(三)历史理性主义不像旧理性主义那样排斥非理性因素,而是给这些因素以恰当的地位,并容纳它们使之转化为积极的建设性力量《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02期。)。儒家的历史王道是由儒家文化之中的“天”慢慢演化而来的。在儒家文化之中,最初的时候“天”具有人格神特征(这个我们在后面会论证)后来人格神特征就逐渐的消失了。“先王自称予一人

3、《白虎通、步篇》引于胡厚宣的《释予一人》1957期P77”该说法:皇帝是天和现实世界的唯一桥梁,人要怎么做才符合天的意志呢?那就是按照先王的做法,这一理论慢慢地就演化出来了历史王道。在历史之中,当个体的人在面临强大的历史王道的时候就会被宏大的历史所消融,造成个体的虚无。虚无主义(nihilisms)是一个舶来品;是源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概念;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在《快乐的科学》第五卷第343节中写到:“上帝死了,对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变得不可信了,这一新近发生的最大的事情已经开始把它最初的阴影透射到欧洲的上空”(1988a,S213

4、)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人们认识到上帝死而导致的。因为在西方社会主要是指西方基督教社会,他们的一切价值都是建立在上帝观念之上的。现在尼采出来宣布:上帝死了;于是原有的一切价值的根基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尼采就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在此“重估一切价值并不是说价值不存在了而是对原有的价值没有存在的依据了,没有意义”。由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西方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对原有的信仰的破除或者是信仰破灭后呈现的价值失去状态。在前面笔者认为虚无主义是一个泊来品,但东西方文化中可能出现虚无主义的因素;其实虚无主义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存在,只不过中国文化中的虚无主义较少受到关注而已。在中

5、国古代,读书人一开始就是信奉儒家的历史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是儒家式的进路;然而一颗赤诚之心在被历史王道揶揄之后,最后就放弃现实的价值关怀,遁入个体清虚、虚无的境界之中,这是典型的虚无主义6/6。由此观之,中西方的虚无主义都是对原有信奉的东西不再信仰,放弃对现实价值的关怀或者是对现实价值的怀疑。(二)《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天补情的问题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见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惭愧。《红楼梦》蔡一江校

6、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回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女娲补天的石头数正合周天之数。但是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具有灵性的一块石头没有用于补天。并且有趣的是:此石进入世界不是儒家带进这个世界,而是由一僧(佛教)一道(道家)在云游的时候将这个有情的灵石带进世界,幻化形成宝玉;而并不是儒生贾雨村带入这个世界,贾雨村携入红尘的只是还泪的绛珠。由此观之《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一个精神事件,是曹雪芹借《红楼梦》为这个世界带来有情之石,既然带来有情之石便是反衬出这个是世界原本的无情,于是《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为这个无情的世界补情之著作。不过在宝玉成型之前,我们便有一个疑问:这一

7、僧一道怎么会把这个通体灵石带进“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不在让这个有情的石头继续待在大荒山下,要让它入世。在色(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即是空(空就是一直非绝对存在)空即是色的佛教,以及讲究“无为、逍遥的道教”来带入红尘之中而不是儒家带进这个世界呢?这岂不是一个十足的荒谬吗?其实一点也不荒谬,在信奉历史王道的儒家世界,世界是无情的。况且一僧一道要为这个世界补的不是积极入世的心;要补的正是佛家传入中国后,被禅宗所破坏而被道教所保留的一点的自然之情。这个主要是说:佛教讲究的是“从苦、谛、灭、道等生存性的恶引导出来世界的解脱性追求”,人生的恶缘与

8、生欲,欲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