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90420
大小:49.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郭彦龙渭水畔的丝路名镇吴砦古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渭水畔的丝路名镇吴砦古城-----天水市文联赴三岔乡吴砦古城文学采风活动掠影7月5日,应中共麦积区三岔乡党委、三岔乡人民政府的邀请,由天水市文联主席王进文带队,天水市文联部分作家、部分在外三岔籍工作人员等组成的“天水市文联赴三岔乡吴砦古城文学采风”活动组一行三十余人,从秦州区驱车80余公里,前往三岔乡吴砦古城进行了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上午八时许,前往吴砦古城采风的作家一行在秦州区天河大酒店门口集合出发,一路向东直奔目的地吴砦古城。吴砦古城位于今麦积区三岔乡境内,在渭水南滨一级阶地。吴砦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类
2、活动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乡政府及吴砦中学大楼的时候,发掘出了陶壶、陶罐、骨针(带孔)、石斧、用火灰层等古人类文化遗迹,据有关专家鉴定和考证,这些古人类文化遗迹距今五千多年,属于仰韶文化范围。先秦时期,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部众从西垂宫出发,经麦积山一线到达今吴砦,于公元前762年到达汧、渭两河的交会之处。三国时期,魏蜀两军多次出渭水而战。上午九时三十分许,采风组作家一行到达了陕甘交界处的北峪村。北峪村在渭河北岸,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建河村一衣带水,建河村是宝鸡市最西边的村子,从北峪村与建
3、河村开始,渭水以北是陕西,渭水以南是甘肃,故这里是“秦陇界”。在北峪嘴有一处先秦时期文化遗迹,即北峪嘴古栈道。采风组作家们一下车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北峪村口,走过三岔乡唯一一座“吊桥”,即北峪村的“安定团结桥”。这座桥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一度是渭河两岸几个村子的民众过渭河去建河乘火车或彼此来往的必经通道(在无公路之时)。这座桥曾经就像是个伟人,扛起了这里的一片天,给了人们生活的希望。如今,他渐渐老去了,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岁月,面目全非,俨然一座危桥了。桥头的花椒引起了作家们的注意,花椒那吸引人的香味,就像吴
4、砦古城及三岔乡的历史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让人心向神往。我们乘坐的汽车再次启动,走过了北峪村,直奔吴砦古城的方向。大约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到了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三岔(移民)新村,早在那里等候的中共三岔乡党委强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三岔新村项目工程。强书记向我们介绍了三岔新村项目的背景、进度和未来规划,在听到这个项目是为三岔乡自然条件相对较恶劣的穷困山村民众修建的扶贫帮困工程后,在场的作家们都感到无比的欣慰。这是一座古城在此崛起的征兆,这是一座古城再次辉煌的开始!百业以民富为首,百兴以民乐为首,这是三岔乡党委政府的目标
5、,也是三岔乡父老乡亲们的期望。在参观完三岔新村之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古城之旅。我们到的首先是具有二百五十七年历史的吴砦城隍庙。很多作家非常不解,为何在这里有一座城隍庙,而且规模还不小?据强书记介绍说,因为这里曾经建有三岔厅,因为这里是座城。原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这里已经是座相当规模的城池了。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年,因为吴砦地理位置特殊,向南可进汉中,向东可到长安,向西直通秦州,抗金名将吴璘为了阻挡大宋的宿敌金人南下,集结军马,在此筑城。吴砦古城由此得姓为吴,最开始为城堡小寨,故人们又称此城为吴寨
6、,古人寨同砦,所以叫做吴砦(砦——特指屯兵之寨)。古城的得名可谓“一语双关”,颇有讲究和意蕴。取抗金将军吴璘之姓为城的姓,以示人们对在此筑城,为百姓保家卫国的英雄的敬重和纪念。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吴砦城设三岔厅署,为县级建制,遂建城隍庙,祀汉忠烈纪信将军。公元1790年,清秦州判纵司燖建三岔镇牌坊,并陆续建戏楼、水陆寺、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从此,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不绝于道。吴砦再次成为入陕通川的水陆交通要道。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太平军三万余人攻破吴砦城,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
7、,三岔厅并入天水县,1928年,匪患作乱,杨二攻破吴砦城,焚毁三岔厅署。三岔厅的历史就此结束。因为三岔厅的长官由秦州州判兼任,所以吴砦城隍庙的级别要比一般的县略高一点,比州要低一点。正如当地老人讲述的一样,别的地方的县官进秦州州府衙门要走侧门,而吴砦的老爷则可以走正门。参观完吴砦城隍庙之后,我们来到了吴砦古城的另一个象征建筑古牌坊。古牌坊是木质结构,建于清乾隆年间,四柱三门,中间有清代两任秦州州判所题“三岔镇”等字。此牌坊当为清代三岔厅时民众进东门入吴砦城的必经之处。东城门在吴砦古城的东北方向,东城门三面环水,
8、北面和西面渭水环绕,东面秦岭河阻挡,南面背靠秦岭余脉。东城门始建于宋代,当为南宋时军寨的寨门,历来多有维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两层楼阁,下为城门洞口,上为守将观望台。在今吴砦中学校园内,还存有一段约三十米的古城墙遗址,高约十米左右,土夯而成,据考证为宋代和清代不同时期所筑的城墙遗迹。在三岔乡方面的安排下,我们来到了一户阎姓人家,据说这户人家至今还保留着祖传的完整族谱,以及祖先留下来的官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