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

ID:34087456

大小:2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_第1页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_第2页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_第3页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_第4页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_第5页
资源描述:

《何星:陳子戈“造”字小考(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2陳子戈“造”字小考(首發)何星古文字中各類寫法的“造”字、“造”字的構形及其聲旁“*告(造)”的來源等問題,經陳劍先生《釋造》一文的研究,已經基本上弄清楚了。陳劍:《釋造》,《甲骨金文考釋論集》,127~176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但是戰國文字中還有個別字形奇詭的“造”,尚未被大家所普遍認識,值得繼續探索。齊國兵器陳子戈(《集成》11038)董珊先生因“胡上有二

2、孑刺”,改稱此戈爲戟。見《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第五章《齊國題銘》,200頁,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這裏仍按一般的習慣稱爲戈。又,陳子戈爲于省吾先生舊藏,據說出土於陝西鳳翔(雙吉)。各家公認此戈乃齊國兵器,當可信。古代某一國的兵器偶有在他國出土之例,如李家浩先生曾指出,江陵望山1號楚墓出土過越王勾踐劍,江陵馬山磚瓦廠5號楚墓出土過吳王夫差矛。(轉引自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251頁,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4月。)出土於陝西鳳翔這一點不足以否定陳子戈爲齊器的結論。銘云:  陳子□。“陳子”後二

3、字舊多闕釋。“子”下一字據一般戈銘文例,當是陳子之名。最末一字的左半似“舌”非“舌”、似“矢倒”非“矢倒”,其實就是“造”字的聲旁“*告(造)”。董珊先生《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在引用此銘時,已把這個字直接釋寫作“造”,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第五章《齊國題銘》,200頁。甚是。但新近出版的《齊文字編》仍入之於附錄,孫剛:《齊文字編》,413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可見有必要對釋“造”之說加以論證。在齊系文字中,“*告(造)”中間作屈頭形的筆劃常訛作一豎。這種寫法的“*告(造)”,若其豎筆上的綴點變爲

4、短橫,就跟“告”沒什麽區別了。不但如此,“*告(造)”中間的一豎還往往不超出其左右兩斜筆,這就變得跟“舌”、“矢倒”的上部很接近了。陳丽子戈(《集成》11082)用爲“造”的“”作,所从“*告(造)”的寫法即是一例。傳世兩件羊子戈銘中的“艁(造)”,字體規整的一件作(《集成》11089),字體潦草的一件作(《集成》11090)。後一體所从的“*告(造)”,不僅上部變得與“舌”、“矢倒”相近,下部的“口”也綫條化爲“”;鐘銘文中的、或作、,下部“口”形的變化與此相類。參看李家浩:《鐘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

5、家浩卷》,67~68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古文字形體勾廓與填實常無別,“”應該是由“口”收稿日期:2010年9月25日發佈日期:2010年9月29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272被填實後進一步簡化而來的。羊角戈“艁(造)”字作(《集成》11210),所从“*告(造)”的下部正處於由填實的“口”綫條化爲“”的中間環節。陳子戈最末一字的左半,跟羊子戈後一種寫法的“艁(造)”的

6、聲旁顯然是一個字,只不過前者“*告(造)”的中間一豎與下部的“”相連,訛變得更加厲害而已。此字右半的形體十分怪異,頗疑是“辵”旁的訛寫。君子□戟(《集成》11088)中“戟”上一字作,各家多已正確釋作“造”。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172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按此書所摹“造”的字形與原形出入較大,失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六卷,395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66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

7、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七冊,590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其聲旁“*告(造)”的上部也訛作似“舌”、“矢倒”之形,但下部仍作“口”形,尚未綫條化爲“”。從字形輪廓和用法看,這個釋讀爲“造”之字跟陳子戈的最末一字當爲一字。1978年在山東省新泰市放城鄉南澇坡村出土一件戰國時代的戈,其銘云:陳□(此字不識)造鈛(戈)。(《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2期109頁圖二)“造”字作如下之形:    如果此“造”所从“辵”旁的最上一斜筆略平,最下的“止”形簡化爲“”,就是君子□戟“造”字的右半。仕斤徒戈的

8、“徒”或作(《集成》11050),陳子□戈“徒”作(《集成》11086),陳侯因敦“”或作(《集成》4649),所从“止”亦簡化得近乎“”形。上引陳丽子戈“”字右下的“口”,與“止”形極近(莒公潮子鐘“(造)”字右下爲正常的“口”,見《近出殷周金文集錄》1.9),亦可作爲“止”、“口”、“”形互訛的旁證。上文已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