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82587
大小:65.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关注,面对着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过高期望和对学业加重、人际关系交往、升学就业的问题以及青春期的烦恼等问题的困扰,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尤其是部分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问题职业教育阶段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2、。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要活动。但是,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学习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2)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 (3)学习焦虑现象普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自我认知水平低,对学习缺乏自信,对有些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及考试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 (二)情感心理问题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2岁。随着生理的性成熟,心理上也发生了急剧变化。情绪
3、敏感、不稳定、不协调,存在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遇事易兴奋、激动或愤怒、悲观。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在中学中早恋引起的。产生这些情感心理问题的学生,一方面也明白早恋对其学习的不良影响,但是又难以抗拒人的自然本性,因此,有时会有一种罪恶感,这种感觉如走入极端,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高职生业余上网的时间要多些,而由于现今网络管理问题的偏差,网络中到处充斥着有关“性”的问题。高职生渴望获得有关心理卫生特别是性心理卫生知识,但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往往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还有不少同学,远离故乡,倍感孤单,高中阶段由
4、于高考压力,忽略了对异性的交往,进入高校后就可能出现一种情感的进发。 (三)人际交往与自我认识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其一是内敛而自我封闭;其二是外倾而精于事故。有自卑感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现往往缺乏自信,认为交往能力不强,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进人高职院校学习,与一些学生的理想相去甚远,他们在内心中认为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为专科层次,就业与升学深造的空间都有较多局限,这更加深了他们的失落感。此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成绩不理想,因而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加之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其期望值又相对较低,自然导致他们一种自卑
5、心理。另外家境贫困、外貌特征等因素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 (四)择业、就业的心理问题对高职生的各种调查显示,他们的最大压力突出地表现在对未来的就业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的工作信心不足,尤其是毕业前夕,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许多高职学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加之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得本无优势而言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上困难重重,倍感个人前途渺茫,信心丧失,甚至有些害怕走向工作岗位。当前高职生择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择业中角色错位,期望值较高,但缺乏竞争能力;择业价值观模糊,自我价值实现愿望较强,
6、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择业心态失衡,就业中急躁盲动,缺乏主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归因分析 (一)“求医”心理由于升学、考试、就业、人际交往等各种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存在或多或少的紧张与焦虑感。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这种紧张、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造成失眠、多梦、心悸,严重的会造成神经衰弱,性格孤僻,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此种情形肯定不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很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面临这样的问题或困境,所以急需通过帮助加以解决,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无疑是他们摆脱难题、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因此许多学生抱着此种目的与希望选修心理健康课程。
7、 (二)探究与好奇心理对心理学本身感兴趣,对心理学到底涉及哪些相关内容抱着听听看的想法,想通过此探究人的心理;加深对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认知程度,有的学生甚至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加深对心理学的认识。更有学生跃跃欲试,努力考取心理学的研究生,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学的目的。 (三)实用心理8O年代中后期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种局面造成了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沟通,不善交流。这些性格特征在大学之前紧张的应试学习所隐盖,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已不是主要任务,而相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