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74756
大小:54.7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由课堂观察引发的大班教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由课堂观察引发的大班教学思考文章摘要:大班教学常常造成学生学习机会不均等,可是教师往往无法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如果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规训,并使这种规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我需求,就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关键词:大班教学适度规训内化机会均等前不久,我跟随学校“优化课堂生态”课题组一起进行了一组课堂观察活动。其中A老师的课与众不同:其一,所有的学生从头到尾行动整齐划一,绝无半点例外。听讲时,学生们都是统一坐姿,甚至手放在桌上的样子也毫无二致;作业
2、时,所有学生迅速从指定位置取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先做完的学生放好本子,坐正等候。而且从头至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没有因为动作规范而产生疲劳感。其二,统计发现,A老师在提问后让学生一一作答的次数明显少于其他几节课。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个数少;二是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的人数也少一些。其三,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在A老师的课堂上,从头至尾主要的讲解内容老师都采用了“引答”的方式:老师常常把一些重要的话说到中途时突然放慢,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老师同时说话,学生大多数能够判断出
3、老师的讲话意图,说话的语速和内容能和老师保持基本一致,这在其余课堂上极为罕见。比如:师:这道题的两个分母一生(齐):属于异分母。师:我们计算这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应该一一生(齐):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师:这就要依靠一生(齐):通分。师:尝试做一做这道题。学生迅速同时拿起笔解题,教室一时鸦雀无声。说实话,当时我很不看好A老师的课。近年来,理论界一直大力弘扬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张应该让学生轻松、愉悦、自主地学习,教师从中穿针引线,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同时,在课堂上应该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加
4、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课堂。反观A老师的课,课上很少让学生自由发言,只是较为关键的一些问题才指定学生回答,而且一个问题提出后,一般第一个孩子就能回答对,较少情况下出现第二个孩子回答。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更多的是那种老师的“引答”。我心里当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行为如此整齐划一,一定是严酷训练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是以丧失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为代价的;教师不让学生充分发言,难以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中的缺陷,难以捕捉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这
5、不是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一个还在以严格训练为教学手段,以教师意志主导课堂,以齐步走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是与当代教学理念相背离的。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A老师的这堂课也许就从我的记忆中淡去了。那是一次私人聚会,我偶遇A老师班上的一位学生家长。聊起孩子的学习生活,该家长向我提起A老师时赞不绝口,说孩子原来成绩一般,到了A老师班上以后却有了显著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变浓了,天天盼着上数学课,对于A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家长提及A老师时的兴奋劲儿深深地震撼了我:家长和孩子对该老师的印象何以与我如此大相径庭?到底是谁被
6、沙子蒙蔽了双眼?我再次对A老师的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驱使我再次走近A老师和她的学生。首先,我到学校档案室调阅了近几年A老师所在班及其平行班的数学成绩,发现在近十次期末考试当中,A老师班的数学成绩绝大多数都是十来个平行班里的第一名,而且平均分比年级平均分高出不少。接着,我又悄悄地走访A老师班上的学生,问他们对于数学课,对于A老师的印象和感受,结果90%以上的学生谈到A老师时充满了自豪感:“A老师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数学老师!”“自从到了A老师班上,我们的数学成绩都提高了!”“我们都爱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从
7、来不会开小差!”我接着“居心不良”地问:“上课一个一个坐得笔直笔直的,不累吗?”“不累,大家都坐得端正,你一个人东倒西歪,那像什么?”"坐正了就不会开小差了。”“如果坐不好,老师就要停下来提醒,那就浪费课上的时间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脸上写满了开心与崇拜,没有半点不满。我又问:“A老师特别喜欢说上半句,让你们说下半句啊?”“这是我们班的绝招,嘿嘿!大家一起说,就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就不会开小差。如果只是一个人说,其他人可能几堂课都没有一次发言的机会,那就没意思了。”孩子们的话让我眼前一亮。先哲说:存在的就
8、是合理的。虽然我们不应仅仅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衡量教学的优劣,但是A老师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长期在年级遥遥领先,这就证明了其教学方式的可取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学生和家长都很认可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A老师的教学方式或者说这种教学现象又该如何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去寻找到支撑和答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又去听了A老师两节课,并且强迫自己进行较长时间的安静的思考,问题的答案似乎才有了一些蛛丝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