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64484
大小:47.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运用课题发展,拓展学生思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要求宽阔的思路。思路狹窄,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导致思维封闭,不可能迸发创造性火花。因此,拓展学生的思路,是语文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拓展学生思路的办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只要教师有这个意识,机会到处有,办法说不完。课题发散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课题发散,就是教师在新授课开始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题目展开发散思维活动。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在板书课题后就对学生这样发问:“你读课题以后,最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问题?”采用这种发散性提问的方
2、法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板书课题后,我就问学生:“你看了课题以后最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呢?”学生们说:“我想了解是谁毁灭圆明园。”“我想了解为什么毁灭圆明园。”“我想了解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我想了解圆明园毁灭后是什么样的?”“我想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等等,再如:在讲《跳水》一课时,我用同样的办法,学生的反应也很敏捷。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使整个课堂一开始就进入了活跃的状态,而且为后面很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二、结合词语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
3、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词语是语言的构件。词语越丰富,思维就越丰富。词语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运用启发式的前提下,词语训练与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词语流畅反映着思维流畅。我在教《火烧云》一课时,曾要求学生说出火烧云的“别名”,学生马上说出了“彩云”、“红霞”、“云霞”、“朝霞”、“晚霞”。学生在用词上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思维活动的变化,就是对“火烧云”的“重新界定”,是一种创新形式。“谁能用一个词语说明火烧云的颜色多而美呢?”我的话刚一落音,学生便纷纷回答:“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彩”、“五彩缤纷”、“色
4、彩绚丽”、“五彩斑斓”……当我提出“谁能用一个词语说明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极快”时,学生又迅速说出:“千变万化”、“变化多端”、“变化万千”、“变幻莫测”、“变化莫测”……学生的反应迅速、多样、精彩,超过我的预料。说实在的,这些词语若让我马上说出,我是办不到的,现在的学生,课外生活丰富,词语积累很多,只要教师创设条件,放手让他们“打开话匣子”,他们就会有极好的表现。抓好词语训练,注重思维训练,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正是语文创新教育的要求。三、以诱促思,促进发展思维的形式之一是判断。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判断的语言形式是句子,句
5、子是由词和词组组成的。概念在特定的判断中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同样,词和词组在特定的句子中也有特定的含义。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个“为什么”,才能真正懂得这个句子。因此,教学中最好多来点探究性谈话,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说”可以激励思维,可以外化思维,可以引发新的想法。《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这样一个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一动不动。”对于这样的句子,老师们常常这样处理:“这个句子好不好?如何好?”学生回答:“好,好在比喻的很形象,很具体,很逼真。”老师们的这样的回答往往就已满意。其实这样回
6、答只不过是学生以前从老师口中得到的现成答案,真正好在哪儿?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我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谈话的办法,引导学生说:“为什么”,取得了较好效果。我首先问学生:“这句话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学生回答:“比喻”。我又问:“用什么比什么?”一个学生回答:“用千斤巨石比喻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样子。”我再问:“你认为这个比喻句好在哪里?请具体地说。”学生们回答:“好在千斤巨石。”我继续问:“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学生甲打破了沉寂,说:“千斤巨石是很坚硬的。这里用来比喻邱少云的意志非常坚定。非常形象。”学生乙接着说:“
7、因为千斤巨石是很大的,在这里很形象的比喻邱少云形象高大。”学生丙说:“因为千斤巨石是很重的,是不可动摇的,这里形容邱少云一动也不动,很形象。”学生丁说:“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他不怕烧,无论大火怎么烧它也不会动,不会叫,而邱少云是个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大活人,但他为了遵守潜伏纪律,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在大火烧身时,却像大石头那样不声不响的趴在那儿一动不动,让人感到实在太伟大了。我觉得比喻得太好。”以上学生的回答,教学参考书上是没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也没有想这么多。这些生动具体的回答是学生稚嫰而真实的思维的结果,冲满了丰富的想象,表现
8、着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以为老师讲出来和学生讲出来是一样的,甚至觉得学生讲得终究不如老师讲得准确、精练,所以往往独占课堂,一讲到底,不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时间和机会,其结果是“以教代学,”取消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