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29282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3
《宋代土地价格程民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宋代土地价格(1)《宋代物价研究》第一章程民生自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以来,以往的土地国有制再也不占统治地位,代之以土地私有制。作为不动产的土地,立即成为商品领域流通频繁的、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正如宋人生动表述的那样:“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①土地私有化是历史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力,在社会生活中,土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经济实力。受自然条件限制,土地的肥沃与否,水利设施及地理位置的便利与否,直接决定着其价格高低。同时,当地人口密度、阶级关系等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宋代地价,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漆侠先生和朱瑞熙先生,均从不同角度对宋代土地价格做了比较透彻、比
2、较全面的论述。②但学无止境,仍然有研究的余地。在此,笔者以本书的角度和一些新资料,分地区再做补充和概括,对前人所引用过的有关史料,取舍理解也不尽相同。①罗椅《涧谷遗集》卷1《田蛙歌》,第2页。②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第382—383页《宋代地价表》;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从》2006年2辑。【一、开封府及京西】一般来说,城市的地价普遍贵于乡村。正如王禹偁所说的首都开封那样:“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①正是所谓的寸土寸金。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曾多年担任河南尹的向拱,“表献西京长夏门北园,诏以银五千两偿之”。②西京洛阳的北园
3、,大约价值5000贯。然而,由于不知道园林的面积,所以意义不大,仅供参考。天圣元年(1023年),河南府报告说:巩县因建造宋真宗的永定陵,“占故杜彦珪田十八顷,凡估钱七十万”。宋仁宗诏令“特给百万”。③占用民田地18顷,估价钱70万即700贯,每亩平均388文。而宋仁宗为显示对先帝的孝心和皇家的慷慨、恩典,将价格提高到1000贯,即每亩555文,这显然已不是市场价了。嘉祐八年(1063年),京西转运使吴充下令济源修复了唐代温造所建的渠堰,使当地大量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田,重新种植水稻,土地价格随即上涨:“向时亩为钱百余者,今几贰千钱,则厚薄可见。”④原来每亩旱地只值100余文
4、,此后升到了将近2贯,增值约20倍!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出卖开封、京西等地的官方淤田,分为2等4级:第一等的赤淤地每亩3贯至2贯500文,第二等的花淤地每亩2贯500文至2贯。⑤淤田是将原来的“咸卤之地”经过灌淤改造的良田,此价可视为当地良田之价。北宋后期,京西有两条比较含糊的地价资料,一条钱数不具体,一条亩数不具体。元丰年间,程颐在汝州购置了一笔田产:“以钱数百千,市汝州户绝荒田二十余顷。”⑥这条资料虽价钱含混,但仍很珍贵,不妨算出个大致价钱。若以500贯、25顷计,则每亩200余文。也即无论具体数字是多少,每亩土地不过数百文而已,最多(以900贯计)超不过500
5、文。河南府永安县城的东边,“有民田数亩,距城百步,平原爽垲,俯视郊畛,南直崧少,东走青垄,有足乐者。”崇宁年间,被人以100贯的价钱买下建筑道观。⑦12这块地理位置极佳的负郭之田,可惜的是不详具体亩数。我们再来推算:若以5亩计则是每亩20贯,若以9亩计则是每亩11贯,估计约在20贯左右,无疑是京西路最高的地价。孟州汜水县有个李诚庄,“方圆十里,河贯其中,尤为膏腴,有佃户百家,岁纳租课,亦皆奧族矣。”宋仁宗时,此庄因事被官府没收,随即予以拍卖:“前已估及一万伍千贯,未有人承买者。”出卖前估价15000贯,因价格贵没有成交,改为1万贯才卖出。⑧这片土地没有具体亩数,但可考出大概
6、。按宋人林勋的说法:“五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顷,顷九为井。井方一里,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一同之地,提封万井,实为九万顷。三分去二,为城郭市井、官府道路、山林川泽,与夫硗确不毛之地。”⑨方圆10里大约是9万亩,除去三分之二,实际可耕地大约是3万亩。考虑到这里仅是一座农庄,没有官府、市井等建筑和公共用地,耕地面积还要再多些。若以4万亩计,合计每亩250文。而原估价钱是每亩约375文。京西还有租地价格。皇祐年间,地方长官陈襄在孟州河阳推广水稻种植,“出钱十万,僦田二顷以试之”,⑩以100贯租种民间农田2顷,每亩合500文。从这条资料还可
7、以推知,河阳的地价肯定高于每亩500文。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6《李氏园亭记》,第16页。②《宋史》卷255《向拱传》,第25册第8910页。③《宋会要辑稿·礼》29之32,37之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0,天圣元年六月戊申(第4册第2324页)载土地数为“四十八顷”。据朱瑞熙先生考证,应以《宋会要辑稿》所载为准(《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④(清)萧应植《乾隆济源县志》卷6《济水》,熙宁三年《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记》,第3页。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0,熙宁五年二月壬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