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行记2014年3期

赣南行记2014年3期

ID:34012690

大小:63.8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3-03

赣南行记2014年3期_第1页
赣南行记2014年3期_第2页
赣南行记2014年3期_第3页
赣南行记2014年3期_第4页
赣南行记2014年3期_第5页
资源描述:

《赣南行记2014年3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赣南行记2014年3期对赣南的认知,多来自教科书,神秘,迷惑,久思不得正解,难得真谛。整日忙于生计,难有空暇深究其学问。仅有的那点肤浅认知,便如过眼烟云,远方清风,顷刻即失,于脑中无存。癸巳年初夏,赣南正处梅雨之季。笔者走进这块在近代史上曾震撼整个中国的圣地,所到之处,触目惊心,令人发思,直到返琼数月,仍在思索这块土地的历史、现在、未来,仍是难得真解,仍是愚惑。寂孤的郁孤台梅雨之季的赣南,难得一见天日,细雨靡靡,微风习习,偶有黑燕在雨中剪裁。风雨却将赣南大地笼罩得雾障迷离,眼前蒙了浓稠水气。到赣州之前,便上网搜

2、索了郁孤台,再次对它有了认知,胸腔中盈了崇敬、憧憬。一人,独行,撑着雨伞站在郁孤台下。笔者出生于黄土高原,青年时又驾驶战车转战青藏高原,无数次翻越巴颜喀拉、唐古拉、昆仑山,复员后又工作于秦岭巴山,面对郁孤台所在的贺兰山,禁不住哑然失笑。一个高度不及长安周围葬埋皇室家眷的墓冢竟敢号称''贺兰山”,让真正的贺兰山作何感想?笔者撑着雨伞,雨气的潮湿仍能浸淫全身。雨中,人们通常不愿出门,更无人来此地游览。我独独站在贺兰山下,仰望伟岸的古代建筑,三个金色大字豁然入目一一郁孤台。“郁”字不是笔者写的郁字,是繁体“郁”字。笔

3、者尚未登临台顶,便急不可耐地放眼四望。山川被雨雾遮蔽,比遥远更显遥远,目力不及,无山林的郁葱、涧溪的白练;滔滔章江水奔腾不息,江中无渔船,无驳轮,无限空寂。雨雾,远山,空水,平添了沉闷、郁结,使人心底泛生出浓稠的怀古情怀。怀着满胸满腔的忧结,沿着石铺的台阶一步一步登。站在毗邻贡江的贺兰山腰,站在辛弃疾的塑像面前,仰望着久仰的诗人,豁然生出和诗人相遇的感觉。雨伞遮不住零散的雨丝,雨丝借助风力落到脸上,有了丝丝点点的冰凉。在淫靡的细雨中,郁孤台更显沧桑、幽怨、孤独。唯独辛弃疾傲然屹立,昂头目视远方,披风在风雨中飘逸

4、衣角,长须在风雨中飘动,张望远方的双目,饱含了冲锋陷阵的渴望和对人间动荡的愁苦,浓眉透溢着悲世的绝望;紧握剑柄的手,骨节突出,肌肉饱绽,宝剑出鞘一截,似乎就要拔出剑鞘的锋刃,却又无奈地藏于剑鞘之中。笔者觉得,辛弃疾这尊雕塑,最得意的一笔就是这截欲拔未拔的剑锋,雕塑家的这截剑锋,使我们懂得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愤、愤世忧民的愁肠,也让我们领略到诗人对金戈铁马的渴望。于是,人们就不难读懂楼台门口的楹联一一“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笔者驻留脚步,一首读书人都可熟诵的千古绝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从思维中奔泻而出:

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思维中又闪现出诗人驾骑猎猎嘶鸣的战马,挥舞长剑,冲锋陷阵,取敌首级如囊中取物。思维中还闪现岀当时的权力者,剥夺了这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英雄的兵权,将其数度免职。正像一位作家在郁孤台前写的文章里讲的:“其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的闲居生活,正因此,南宋朝廷无意中成全了一位纵横千古的伟大文豪,让中华文化多了一代词宗。”在一声声叹息中,笔者登上郁孤台三楼。看章江,看贡江,看两江汇合的赣江,三江江面宽阔浩荡,苍茫迷障,仍无一船片舟,江中无行船,便空寂了一江清水;看三江两岸的

6、街道,纵横交错,高低残差,却见不到雨中的行人。街道上无了行者,同样空寂了一条街道。空寂的郁孤台,如果没有辛弃疾走来,便空有了如此壮观的建筑。笔者突然感触到,上苍偏爱赣州,让辛弃疾走进这里,给予了赣州万年的福分。如果没有辛弃疾,赣州也不过区区地名而已。泱泱中华,哪块地方没有名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任何楼台建筑,如果不赋予很厚的文化底蕴,便如没有行舟的江水,没有行人的街道一样。郁孤台如果没有辛弃疾走来,不过是个空壳建筑而已。但是,上苍让辛弃疾走进了空荡的郁孤台,成就了现在的郁孤台。资料记载:“

7、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辛弃疾36岁,任江西提刑。其时,斜阳荒草,鹅鸩声声。辛弃疾站在高楼,身影凝重。他看见一江春水浩荡而去,仿佛看见大半个中原沦陷金人手中,百姓惨遭杀戮,南宋朝廷岌岌可危,隆佑太后一路仓皇逃窜,从赣江造口壁起船上岸逃至赣州。而如今,自己却空有一腔抱负,落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十多年来的郁结之气在胸中翻涌。”于是,辛弃疾在这里写下了“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绝响。笔者突然感悟:任何绝美宏丽的建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充其量是穿着华丽衣服的模特而已。同时还意识到“苦难造就文学”。如果辛弃疾没有

8、这段苦难的历史,一直官运亨通,绝对写不出空前绝后的诗章。我清楚了脚下的这个土堆,竟敢取名为“贺兰山”。它不是地理概念的海拔,而是千古积淀的文化标高。这个标高,辛弃疾是用伟岸身姿把它支撑起来。离开郁孤台,还是笔者一个孤独的身影。芸芸众生都在忙碌什么,竟然无暇来瞻仰郁孤台?笔者突然感悟:即使有了辛弃疾的千古绝唱,有了诗人伟岸的身影,郁孤台是不是照样空寂孤独?现代人是否缺了像郁孤台、像辛弃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