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美术课程问答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美术课程各方面的影响:性质和价值等:1、美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者说是作用.答:(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2、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4、美术课程的教学建议是什么?(或者说是美术课程设计对
2、教学设计提出哪些要求?)(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
3、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与合作交流。(7)教师影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5.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几方面?答:主要包括:第一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作出积极的(或独特的)反应;第二能自觉而大胆
4、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第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6.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意识应注意哪几点?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其次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并将作品放入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7、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一;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二;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三;
5、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所以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8、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要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请请问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1)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9.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是什么?9/9(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
6、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
7、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行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10、美术教师要懂得的五条主要原则?(教材教法部分)答:1、审美性原则;2、直观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5、囚材施教原则。11、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
8、(1)遵循素质教育精神,重在提高审美素质的原则(2)感性入手、理性渗透的启发式、循序渐进教学原则(3)传授“双基”和开发创造力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精讲善练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5)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和课内外教学相配合的原则12、美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有哪些?(1)目标设计是否在学生需求中生成(2)目标达成是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