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

ID:33998793

大小:61.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_第1页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_第2页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_第3页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_第4页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内容摘要]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其美感的发现与独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除了细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外,还包括对自然审美的论述。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适自然”观。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自然审美;审美心境;文道自然一、自然成为审美对象的历程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其美感的发现与独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在远古的时

2、代,先民们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创造了神化自然万物的隐喻象征型思维,导致原始诗歌比兴象征手法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代,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按照自然之“道”运行发展,人们“观人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在对天地万物的欣赏中,参悟宇宙之道,探索人文之理、儒家以物比德,赋予自然山水以人伦道德品质,人于自然精神价值层面得到沟通、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业》);“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把自然山水当作人的“对象化”的产物,以自然的特性比况人的品德,以自然之美来陶冶人的性情、道家的庄子更是痴迷山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3、,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一方面严厉抨击人类对自然天性的残害,一方面向往纯真的自然。自然尚未脱离附着在其上的道德属性成为独立的审美关照对象。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对自然美的描绘也只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是一种点缀和陪衬。汉代的天人感受思想使自然在文学中再度被神化,“铺彩璃文,体物写志”(陆机《文赋》)、“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司马相如《上林赋》),自然被美丽的辞藻装饰,道德主旨掩盖了自然的审美属性。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发现“美”的历程,既有对人们自身品性才性之美的发现,也有对人地间自然万物之美的体悟。节序的更替,自然界盛衰的流转和生命感怀出现,无论是借

4、自然遣怀还是对山水而悟道;都侧重于寻找与主体思想相对应的自然景物。自然山水娱情乐性的审美价值为文人们所识,而山水文学的兴起反映了诗人们真正把自然当作审美对象加以描摹刻画。“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育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时之感诸诗者也。”(钟嵘《诗品序》),“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物色》)。二、审美感兴——物我交融刘栅关于自然景物美的论述集中于《物色》、《明诗》篇,建立了自然景物审美理论、作者具体描述了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灵与客观物境相互感应、相互沟通的情景,涉及到诗人之“心”与自然景物的审美

5、关系。对自然的审美观照方式,从审美心理学方而来看,可以用“审美感兴”来解释。中国占代关于感兴的言论出现很早,刘勰云:“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文心雕龙·比兴》)。简言之,兴,指的是外物对人的内心情感的触动、兴发,“情以物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情感是人天生具有蕴藏在内心的,一旦受到外物的触动,形成同构心理,情感便喷涌而出,“随物以宛转”,出现不同的情感波澜,“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

6、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在文学创造的审美话动中,由于作家全身心地沉浸在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体验中,视万物为同类知己,与对象倾心相交,完全进入相融相契的生存境界,“亦与心而徘徊”,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乐趣、情感在心物间不停地穿梭,形成“山沓山匝,树杂云合、日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同样提到在园林中的文学创作与山水审美:“……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押池苑,述恩荣,叙酣宴。”士人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的“心与境契”不再是某种审美情感与自然景物间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审美者全部审美情感、意趣直至潜意

7、识的审美心态与一切自然景观完全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浑融凑泊。即达到《物色》篇“日既往还,心亦吐纳”类似的境界。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亦谈到物我情趣的往复回流:“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在《物色》篇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以来人们对自然万物的观照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质:在肯定自然外物对人的情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