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96999
大小:61.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立足学情、把握内容、提高有效——以《采薇》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应有两个基本的尺度: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王先生说的虽是“最低标准”,然而真正落实于课堂却并不简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讨论热闹了,现代手段运用了,两纲教育到位了,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却尚未体现出来。还有一些课例——在课堂上也研讨课文的主旨和语言特点,却没有将这些信息和学习活
2、动联系起来,仅仅是为了教而教,使主旨解读与语言的品味成为机械的两个部分,让“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变成了“两张皮”,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借助“经典”的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但若换成另一篇又会怎样呢?所以有时面对学生的调侃“语文课可听可不听”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些深思——为什么语文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古人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序列化的进程中得以提升。但是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的清晰序列,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不明显。一篇
3、文章,从学情、解构、学法等角度出发都可以确定不同的课堂核心。“教材内容化”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重构选文,确立文本核心价值。下面以《采薇》教学为例,粗浅地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第一层面:依托课标,纵横比照,预设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预设教学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选文在课程目标及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建构起知识的序列。《采薇》是高三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篇目,从横向来看,此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通过单元选文的学习去感受“家国情思”,体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乡土”情结,增强家园意识。对主旨“感受家国情思
4、”5的解读是这一单元的人文内核。从纵向来看,《诗经》的作品整个高中教材入选两篇,另一篇是收录于高一的《蒹葭》。这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它要处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其它呢?于是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高一《蒹葭》的学习,学生对《诗经》的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或许会对重章叠句或比兴等艺术形式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而现在正是要唤起学生从前的阅读体验,用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通向文本内核的钥匙,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一般规律,所以《采薇》的教学内容可以定为“感受家国情思”、“体会抒情方式”。在预习与准备环节布置以下学习任务:
5、(1)《蒹葭》一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是怎样抒情的?(3)语言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问题(1)是要唤起学生曾经的阅读体验,在某种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而问题(2)(3)则试图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某些规律,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第二层面:立足文本,品味语言,探究细微之处的韵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课堂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预设和生成并非是对等的关系,在确定文本内容时,我们要预先设想学生会理解到哪层,哪些是他们无法感知到的。《采薇》一诗中要学生初步感知“家国情思”其实并不难,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歌“情感基调”的
6、诗句,通过整体判读,学生基本都能把握到。那么整堂课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毋庸置疑,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定是“这些”语言,而不是“那些”语言才能恰当地表情达意,要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琢磨、推敲、辨析中实现更深入的生命体验,沉浸文本,感受诗歌内蕴的丰富性。朱光潜先生在其《谈文学》中提到阅读文学作品“我所要求的是语言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而诗歌无疑是语言精炼、意蕴丰富的典范。古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7、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本质特征是抒发思想情感,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呈现。课堂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深入诗歌的思想内涵,并进行语言积累,提升其语言的敏感度。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采薇》一诗中的“家国情思”感人至深,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情感基调里,整首诗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鸣,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可以通过诗人为我们建构的情境,通过抒情上的逐层推进得以实现。对一至三章的研读——围绕“作者如何展现出自己的归思之情?”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就“比兴”和“反复”两处地方细细品读。前三章均以“5战士
8、们采摘野菜”的生活场景起笔,不厌其烦地描写薇菜生长之过程,从“作”到“柔”到“刚”,从春到秋,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单调无味的生活里刻画戍边者内心的煎熬;其次,通过戍边者的内心独白,展现他难以抑止的思归之情,“忧止”“烈烈”、“孔疚”这三个词语在程度上不断加深,反复强调心中的同一种情绪,在循环反复的结构里表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