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

ID:33982627

大小:2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_第1页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_第2页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_第3页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_第4页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学能与电能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编号11【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正负极的判断第一部分课前延伸案【知识衔接】1、煤燃烧是能转变为能的过程,Ba(OH)2·8H2O晶体和NH4Cl晶体反应过程中能转变为能。2、2H2+O22H2O,Zn+H2SO4===ZnSO4+H2↑都属于(“放热”或“吸热”)反应,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自主学习】一、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分类定义实例一次能源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流水、风力、化

2、石能源、天然铀矿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得到的能源电力、蒸汽等其中能是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两种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能→能→能→能缺点:污染环境、低效力发电)原电池将能直接转化为能优点:清洁、高效【预习自测】: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火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火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C.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D.根据一次能源和

3、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我的疑问】:第二部分课内探究案课题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实验:实验装置实验现象锌片:铜片:有产生电流表:指针结论有产生,装置中能转化为能(2)概念:把能转变为能的装置。(3)工作原理:工作原理(4)反应本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巩固练习】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电池是一种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正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负极是电子流入极。D、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插入到稀H2SO4中,锌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5)原电池形成条件下列各装置的电流表能发生偏转吗?ABCD

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①能自发地发生反应;②两个电极;③溶液;④构成。【巩固训练】:2、下列各装置露置在空气中,能在导线获得电流的是(  )1、根据下列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组装原电池,并画出装置图电极材料:Fe、Mg、Cu、Zn、C、塑料;电解质溶液:CuSO4溶液、H2SO4溶液、酒精溶液课题二原电池正负极判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训练】:4.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金属a的金属活动性比氢要强,b为碳棒,关于此

5、装置的各种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棒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变大B.a是正极,b是负极C.导线中有电子流动,电子从a极到b极D.a极上发生了氧化反应第三部分课后提升案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  )3、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A.A是Zn,B是C

6、u,C为稀硫酸B.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C.A是Fe,B是Ag,C为稀AgNO3溶液D.A是Ag,B是Fe,C为稀AgNO3溶液4、(选做)如右图所示装置。当A为Mg,B为Al,C为HCl溶液时,负极为:,正极为:当A为Mg,B为Al,C为NaOH溶液时,负极为:,正极为:当A为Fe,B为Cu,C为稀HNO3溶液时,负极为:,正极为:当A为Fe,B为Cu,C为浓HNO3溶液时,负极为:,正极为:【我的疑惑与学习反思】:【作业】:创新方案第32至36页课堂10分钟练习,课时练第98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