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56408
大小:10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2
《自考公共政策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单项选择题1.1.公共政策学、政策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这些不同的学科名称表达的是【A】A.同一概念B.不同概念C.相关概念D.同一学科的各个分支1.2.“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____首先提出的。【A】A.林德布洛姆B.奥斯汀·兰尼C.拉斯韦尔D.凯恩斯1.3.公共政策学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说明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D】A.政治性B.层次性C.科学性D.功利性1.4.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公共政策主要是由【A】A.国家、政府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制定的B.各种经济仲裁委员会、消费者权益保证委员会制定的C.公立学校、医疗保证机构制定的D.研究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机构制定的。1.5.政策链这一概念源于【C】A.马克思B.拉斯韦尔C.列宁D.毛泽东1.6.我国台湾学者吴琼恩认为,个人决策在面临封闭的、可计划的、可计算的情境时,最佳决策路径是【A】A.理性路径B.直观路径C.使用卡内基模型D.采用垃圾桶模型1.7.“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的政策制定的内部结构是【A】A.线性结构B.职能结构C.线性一参谋结构D.矩形结构1.8.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通常是以____为始点。【A】A.经验观察B.实际操作C.联系实际D.调查研究1.9.事先不设计问卷,表格和提问程序的获得资料的方法是【A】A.无结构访谈法B.实地观察法C.非参与观察法D.参与观察法1.10.政策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出发点是【A】A.目标定位B.目标执行C.目标分析D.结构目标1.11.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是【A】A.核心概念B.次级概念C.边际概念D.基本概念1.12.公共政策、政策构成、政策功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C】A.边际概念B.次级概念C.核心概念D.子概念1.1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A】A.政策议程的子概念B.政策执行的子概念C.政策终结的子概念D.公共权力的子概念1.14.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垃圾桶模型属于【C】A.核心概念B.刺激概念C.边际概念D.基本概念1.15.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是【C】A.次级概念B.子概念C.边际概念D.基本概念1.16.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使用的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是【C】A.公共政策学B.政策学C.政策科学D.政策分析1.17.日本于1897年成立了社会政策学会是受____的影响。【C】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1.18.试图把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体系的是【C】A.博弈论B.统计决策论C.大系统论D.公共选择理论1.19.被认为是对管理性的机构的决策过程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著作是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在1947年正式出版的【D】A.《组织》B.《管理决策新科学》C.《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D.《管理行为》1.20.博弈论的提出者是【B】A.西蒙B.诺依曼C.拉斯韦尔D.巴达克1.21.使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成为更加完整的体系的著作是【C】A.《经济政策和充分就业》B.《经济学》C.《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D.《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22.为揭示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提供最初思路的是【B】A.勒纳B.拉斯韦尔C.马克思D.韦伯1.23.根据拉斯韦尔的观点,公共政策应是一门【C】A.政府官员独立研究的学问B.学者独立研究的学问C.政府官员与学者共同研究的学问D.决策者与执行者共同研究的学问1.24.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是【A】A.德洛尔B.阔德C.博雷尔D.戴伊1.25.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C】A.林德布洛姆B.西蒙C.德洛尔D.戴伊1.26.公共政策执行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B】A.政策评估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D.政策终结1.27.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于【B】A.20世纪60年代初期B.20世纪70年代中期C.20世纪60年代中期D.20世纪70年代末期1.28.下列不属于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D】A.美国企业研究所B.胡佛研究所C.传统基金会D.卡内基研究所1.29.美国著名的政策研究机构兰德公司产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B】A.1918年和纽约B.1918年和洛杉矶C.1918年和华盛顿D.1919年和纽约1.30.中国大陆系统引进国外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和研究成果的第一本教材是由张金马教授编写的【A】A.《政策科学导论》B.《中国公共政策分析》C.《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D.《现代化与政府科学决策》2.1.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提出者是【A】A.艾斯顿B.安德森C.彼得斯D.拉斯韦尔2.2.说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的是【A】A.安德森B.伊斯顿C.阿尔蒙德D.张世贤2.3.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的是【B】A.经济政策B.公共政策C.文化政策D.科技政策2.4.标志着公共政策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活动的是【C】A.经济政策的制定B.经济政策的实施C.公共目标的设定D.公共问题的设定2.5.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的公共政策的要素是【C】A.公共组织的出现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C.公共问题的形成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2.6.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C】A.普遍性B.社会性C.强制性D.政治性2.7.在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政府发布的各种政治文件中,“方针”、“路线”、“政策”经常被使用,他们在内涵上【A】A.无本质区别B.完全不同C.不相关D.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性更大2.8.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A】A.科学化和民主化B.科学化和阶级化C.科学化和集中化D.民主化和阶级化2.9.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的是【C】A.基本政策B.部门政策C.元政策D.中央政策2.10.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B】A.元政策B.基本政策C.具体政策D.部门政策2.11.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是【A】A.部门政策B.元政策C.基本政策D.具体政策2.12.如果我们称战术为“微观决策”,则战略可被称为【A】A.宏观决策B.全局决策C.党的决策D.中观决策2.13.____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事业的成败。【A】A.战略规划B.战略重点C.战略条件D.战略布局2.14.斯大林认为,____是政策主体针对运动的来潮与退潮而采取的行动路线。【B】A.战术B.策略C.战略D.政策2.15.在军事学上被诠释为“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的是【C】A.策略B.战略C.战术D.战法2.16.农业政策、工业政策、预算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都属于【A】A.经济政策B.政治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2.17.国防政策、外交政策、国家安全政策、民族政策、政党政策等都属于【B】A.经济政策B.政治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2.18.所谓战术,就是按照总的战略规划或战略部署,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制定的行动方案。因此,战术又被称作【D】A.宏观决策B.中观决策C.总决策D.微观决策2.19.社会政策的制定要从____人手,运用科学方法去了解社会问题的真相。【A】A.调查研究B.凭空猜测C.设计问题D.集中意见2.20.劳动政策是【D】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文化政策D.社会政策2.21.把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的提出者是【A】A.安德森B.泰勒C.阿尔蒙德D.洛维2.22.下列哪种政策会给某一社会群体带来利益而同时给其他社会群体造成损失?【C】A.分配性政策B.调节性政策C.限制性政策D.程序性政策2.23.以下哪种政策类型常常会导致丧失利益的一方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甚至会进行激烈的反对?【A】A.零和博弈政策B.非零和博弈政策C.限制性政策D.风险性政策2.2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这属于【A】A.确定型政策B.不确定型政策C.风险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2.25.以奖励手段扩大人们行为选择的范围,激励人们向着政策主体希望的方向努力的政策是【C】A.积极型政策B.能动型政策C.鼓励性政策D.竞争型政策 2.26.通过不行为而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政策是【A】A.消极型政策B.被动型政策C.分配性政策D.风险型政策2.27.政策主体根据对客观情势的发展趋势所做的预测,面向未来而主动采取某种行动方案的政策属于【C】A.被动型政策B.调节性政策C.能动型政策D.积极型政策2.28.____是现代国家都以主权属于人民为根本理念并且都实行代议制民主的体现。【A】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C.司法决策D.执政党政策2.29.我国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并且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的是【B】A.全国政协B.全国人大C.最高检察院D.最高法院2.30.____有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C】A.全国政协B.国务院C.全国人大D.最高检察院2.31.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B】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C.执政党政策D.人大决策2.32.有权解释法律的部门是【A】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政协C.国务院D.最高法院2.33.美国总统对外宣战须经【A】A.国会通过B.众议院通过C.参议院通过D.总统本人宣布2.34.总统提名的大使、公使须经____多数通过。【D】A.国会B.众议院C.总统本人宣布D.参议院2.35.行政法规属于【C】A.立法决策B.党的政策C.行政决策D.司法决策2.36.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B】A.主席令B.总理令C.新闻报道D.中共中央文件2.37.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2.38.在美国,拥有司法复审权的是【C】A.总统B.国会C.最高法院D.外交部2.39.当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从这种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是【B】A.行政长官B.中国共产党C.国家主席D.国家总理2.40.下列不具有政策制定功能的是【D】A.省政府B.市政府C.县政府D.乡政府2.41.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的根本区别是【A】A.地域性B.效果性C.优先性D.变通性2.42.在美国,____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B】A.联邦B.州C.市D.县2.43.在美国,县政权一般实行【C】A.市长议会制B.市经理制C.委员会制D.强市长制2.44.政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表明政策具有【B】A.分配功能B.引导功能C.管制功能D.调控功能2.4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有的重要特征为【A】A.理论与实践B.主观与客观C.内容与形式D.具体与抽象2.46.关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的不正确表述是【A】A.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社会实践B.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C.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D.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2.47.社会价值分配的不均衡,是由____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A】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政策评估者D.政策监控者2.48.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D】A.阶级性B.权威性C.普遍性D.政治性2.49.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效性有赖于它的【B】A.普遍性B.权威性C.政治性D.阶级性2.5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公共政策具有【B】A.政治性B.预见性C.阶级性D.权威性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A.研究机构B.代议机关C.行政机关D.司法机关3.2.查尔斯·琼斯和马瑟斯在____一文中根据政府提案的来源,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政府内部和政府外部两大类。【A】A.《政策形成》B.《现代公共政策导论》C.《公共决策》D.《公共选择理论》3.3.利益集团也被称为【A】A.压力集团B.特殊集团C.利益组织D.利益群体3.4.代议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C】A.监督B.管理C.立法D.执行3.5.由政策的间接主体构成的子系统是【B】A.政策制定系统B.间接主体系统C.政策支持系统D.政策执行体统3.6.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政策系统的子系统是【A】A.政策网络B.政策执行系统C.信息传播系统D.政策咨询系统3.7.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____的本质的特征所在。【A】A.政策网络B.全球化C.区域合作D.公共政策制定3.8.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D】A.政策问题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目标人群3.9.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的系统是【D】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资讯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3.10.在下列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B】A.社会环境B.自然环境C.人文环境D.科技环境3.11.公共政策是____的产物。【B】A.利益集团B.环境C.公共权力机关D.公民意愿3.12.多层次、多网络是____的突出特点。【B】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反馈系统C.政策执行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3.13.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A】A.政策系统的整体效能B.政策制定者的素质C.政策问题的确定D.政策问题的评估3.14.公共权力的中心是【A】A.国家权力B.公民权力C.利益集团的权力D.组织权力3.15.内在于国家机构的公共权力的大小和职能的多寡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D】A.层次B.结构C.效力D.性质、种类和数量3.16.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是【C】A.军队B.司法部门C.公共政策D.利益分配3.17.国家结构以____为基础,划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C】A.经济B.文化C.地域D.宗教3.18.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A】A.法国B.英国C.中国D.美国3.19.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B】A.法国B.英国C.日本D.美国3.20.政府能否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是判断____强弱的根本标准。【B】A.中央权力B.政府能力C.综合国力D.经济能力3.21.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公共政策与市场的目的在于【A】A.满足社会需求B.加强市场调控C.满足利益集团D.刺激消费3.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B.根据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C.首长制也称“一长制”、“独任制”D.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会议制”3.23.分权制的优点是【C】A.统筹兼顾B.政令统一C.政策针对性强D.不易产生冲突3.24.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的典型是【D】A.西班牙B.加拿大C.意大利D.法国3.25.在法国,对决策结果负总责的是【C】A.内阁B.总理C.总统D.总秘书长3.26.下列国家中,国家元首(总统,主席,君主)是虚位,不拥有实质意义的是【B】A.法国B.英国C.美国D.俄罗斯3.27.被认为是实行超级总统制的国家是【C】A.美国B.法国C.俄罗斯D.德国3.28.某些公共政策只对特定的社会团体(如对残疾人的政策)有益,而付出的代价却要全体社会成员来承担,属于代价与利益的哪种关系?【C】A.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B.利益范围广、代价范围窄C.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D.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3.29.在精英决策模型中,公共政策反映的只是社会精英集团的价值观,而政策的对象是指【C】A.被统治阶级B.在野党C.公民D.农民3.30.形式上的“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不可能改变的,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公民只能作为____而存在。【D】A.政策主体B.政策执行者C.政策制定者D.政策对象3.31.下列国家中属于两党制的是【C】A.法国B.中国C.美国D.德国3.32.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B】A.一党专政B.多党合作C.多党联合D.总统制3.3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两党制B.法国实行多党制C.德国实行多党制D.中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3.34.马克思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将____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A】A.大众传播B.立法委托权C.决策权D.公共权力3.35.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A】A.政策问题B.信息收集C.政策制定D.信息沟通3.36.价值取向和利益引导的引领者是【B】A.公共决策B.大众传播C.公共潮流D.个人意愿3.37.能够使政府重新考虑问题的优先次序,因而充当政策议程设置的引领者的角色是【B】A.信息公开B.大众传播C.公共意愿D.利益集团 4.1.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D】A.它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B.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C.它是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D.它是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虚拟系统4.2.下列关于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A】A.模型与原型没有相似性B.模型的特征是只反映客观现实世界中某一局部问题C.模型被比喻为探照灯或者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D.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4.3.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C】A.科学性B.理论性C.实证性D.具体性4.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公共政策学是首先在东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B.现在公共政策学中广为传播并被普遍接受的有关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都是东方学者基于东方的经验进行总结的C.在这些理论模型中,有一部分主要是在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政策科学中建构起来的D.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另一部分则和政治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注重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4.5.在理性主义模型中,假设理性决策者是依据其____,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B】A.知识和素养B.价值偏好C.社会身份D.利益4.6.属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可被推向极致就产生了理性主义的分析方法,这是指【B】A.感性化B.理性化C.标准化D.经验化4.7.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的理论模型是【A】A.理性主义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政治系统模型D.精英模型4.8.提出有限理性模型的学者是【B】A.埃齐奥尼B.西蒙C.林德布洛姆D,德洛尔4.9.认为对理性主义模型进行适当的改进,就可以成为基本的、现实可行的政策分析方法的是【D】A.林德布洛姆、德洛尔B.西蒙、德洛尔C.德洛尔、埃齐奥尼D.林德布洛姆、西蒙.4.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德洛尔提出了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命题B.西蒙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中是可以达到最佳程度的C.西蒙认为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是现实的D.西蒙认为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是可能的4.1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主义模型是在批评____的过程中建构的。【A】A.理性主义模型B.决策者有限理性命题C.规范最适模型D.混合扫描模型4.12.把直接决策者假设为“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的模型是【D】A.理性主义模型B.规范最适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渐进主义模型4.13.埃齐奥尼提出的混合扫描模型理论在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其缺陷这一点上,与____的模型所抱的初衷是相同的。【C】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德洛尔D.戴维·杜鲁门4.14.埃齐奥尼的理论模型截取____的政策落点,把政策关注力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形成政策焦点。【B】A.理性主义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规范最适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4.15.在克服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的局限性的过程中,埃齐奥尼提出的综合模型叫【B】A.规范最适模型B.混合扫描模型C.政治系统模型D.精英模型4.16.____提出、阐释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B】A.西蒙B.戴维·伊斯顿C.德洛尔D.林德布洛姆4.17.政治系统模型把决策主体设定为【D】A.理性人B.安于现状者C.行为有限性的决策者D.政治系统4.18.假定“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的决策模型是【C】A.精英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集团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4.19.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使我们能够窥视在多元政治体制中,如何在集团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是【A】A.集团模型B.混合扫描模型C.精英模型D.政治体系模型4.20.“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派系或团体之间出现的均势”是____的核心命题。【D】A.理性主义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集团模型4.21.下列关于精英模型说法错误的是【B】A.莫斯卡等人研究了精英理论B.国家政策是由民众决定的C.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D.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4.22.在“上下来去”模型中,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____隔开。【A】A.虚线B.实线C.下划线D.波浪线4.23.“上下来去”模型的根本追求是【D】A.完全理性主义B.有限理性主义C.决策的中国化D.科学决策4.24.所谓政策过程的理性化,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____的精神去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B】A.感性B.科学C.负责D.理性4.25.随着政策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大量加入决策者行列,从而使决策____的趋势越来越明显。【B】A.科学化B.专业化C.理性化D.民主化4.26.为了保证公共政策的效能,实现决策过程的____是非常重要的。【D】A.理性化B.专业化C.民主化D.科学化5.1.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是指【C】A.个人问题B.政策问题C.社会问题D.私人问题5.2.政策问题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表现的是政策问题的【D】A.透明性B.权威性C.有效性D.公共性5.3.新的公共政策问题很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致。这些说明公共政策问题常常具有【A】A.历史性B.动态性C.客观性D.主观性5.4.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是【B】A.客观性B.动态性C.历史性D.主观性5.5.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这指的是【D】A.公共政策问题的突发性B.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性C.公共政策问题的自然性D.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5.6.决策者人数很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的是【A】A。结构优良问题B.结构适度问题C.结构不良问题D.结构优秀问题5.7.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是指【B】A.结构优良问题B.结构适度问题C.结构不良问题D.结构优秀问题5.8.____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C】A.结构优良B.结构适度C.结构不良D.结构优秀5.9.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的是【C】A.政府部门B.利益集团C.政党组织D.政治人物5.10.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是【B】A.政治人物B.利益集团C.政党组织D.公民和社会团体5.11.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是【B】A.政党B.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C.利益集团D.大众传媒5.12.西方社会中的议题网络属于【D】A.利益型政策网络B.混合型政策网络C.开放型政策网络D.意见型政策网络5.13.我们要利用元问题边界变化的这一规律,逐步弄清问题的主要特征。该方法和程序一般能适合____的基本要求。【A】A.问题界定B.问题搜索C.问题感知D.问题抽样5.14.把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统称为污染问题是【B】A.假设分析B.逻辑归类C.边界分析D.逻辑区分5.15.可由政策制定者操控的原因是【A】A.可诉原因B.可能原因C.合理原因.D.可塑原因5.16.主要的局限性在于有可能削弱有关公共问题本质的创造性冲突和争论的是【D】A.边界分析B.多角度分析C.层次分析D.头脑风暴法5.17.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来分析和界定有关的公共问题,最近一二十年在政策科学研究中也很流行的是【D】A.头脑风暴法B.假设分析C.层次分析D.论理分析法5.18.下列政策问题分析方法中最具综合性的是【C】A.头脑风暴法B.类比分析法C.假设分析法D.原因层次分析法5.19.下列哪一种方法是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D】A.类比分析法B.多角度分析法C.类别分析法D.假设分析法5.20.政策研究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所受到的各种因素限制,即与该政策问题有关的各种力量给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设定的框框的是【A】A.政策封套B.政策限制C.政策制约D.政策束缚5.21.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A】A.问题认定B.问题搜索C.问题详述D.问题感知 5.22.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的是【B】A.政策制定B.政策议程C.政策执行D.政策反馈5.23.由政治群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共关注并且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指政治系统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B】A.政府议程B.系统议程C.公共议程D.集体议程5.24.由一些经过积极而认真研究的项目所组成的议程是【B】A.规划议程B.界定议程C.磋商议程D.循环议程5.25.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其又被称为【D】A.政策议程B.行政议程C.公众议程D.正式议程5.26.下面会产生象征性公共政策问题的有【D】A.税收B.种族团结C.死刑D.焚烧国旗5.27.一般来说,实质性公共政策问题大多来源于【B】A.政治问题B.经济领域C.思想意识问题D.国际问题5.28.属于实质性公共政策问题的是【A】A.移民B.焚烧国旗C.庆典D.授奖仪式5.29.对问题的察觉较易于建立政策议程的是【C】A.一般公民B.企业家C.政治权威人物D.专家学者5.30.所谓民主的问题察觉机制,是指问题的察觉机制应该体现【A】A.民主性B.公共性C.开放性D.正常性5.31.下列不属于政策议程构建模型的是【C】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自发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5.32.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通常出现于【B】A.高度民主的社会B.不太民主的社会C.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D.财富高度集中的社会5.33.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史密斯模型5.34.政策问题一般都能顺利地进入正式议程的模型是【A】A.动员模型B.激励模型C.外在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5.35.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的是【C】A.动员模型B.激励模型C.外在创始模型D.内在创造模型5.36.企图排除社会大众参与的情形,使得政策问题远离公共议程,社会大众便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和希望的是【C】A.动员模型B.外在创始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理性主义模型5.37.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是指【D】A.动员模型B.激励模型C.外在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5.38.下列哪种模型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D】A.动员模型B.激励模型C.外在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5.39.三源流模型的提出者是【B】A.芭芭拉·尼尔森B.约翰·金登C.拉斯韦尔D.埃尔德5.40.问题流主要关注于问题的【A】A.定义B.性质C.制定D.反馈5.41.当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汇合在一起,就打开了【A】A.政策窗口B.政策封套C.政治压迫D.政治决策5.42.某一领域的议题有时会影响到另一问题进入议程的能力的事实是【B】A.政治窗口B.溢出C.政治阻碍D.政治博弈5.43.中国学者认为____日渐式微,其他模型日趋活跃。【D】A.动员模式B.内参模式C.借力模式D.关门模式6.1.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效果是指【A】A.政策目标B.政策认定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6.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B.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C.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可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D.任何政策问题往往都是复杂的,着眼解决某一政策问题的政策目的往往也是多元的6.3.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通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公共政策目标可划分为【D】A.全国性目标和地方性目标B.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C.主目标和次目标D.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6.4.根据政策目标的地位,可将政策目标划分为【D】A.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B.全国性目标和地区性目标C.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政策目标D.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6.5.把公共政策目标区分为实质性政策目标和象征性政策目标的依据是【B】A.目标的重要程度B.目标的实质性程度C.目标实现的希望大小D.目标的时间范围6.6.____是在给定投入中的最大化产出或既定产出所需要的最小化投入。【D】A.公平B.自由C.安全D.效率6.7.____就是人们能做他们想做的事情,除非会伤害其他人和群体的利益。【B】A.公平B.自由C.效率D.安全6.8.生理生存上的最低保障是【D】A.自由B.公平C.效率D.安全6.9.____的最核心的标准是把政策方案的可能后果与政策原本的目标进行对比。【B】A.政策制定B.政策评估C.政策执行D.政策反馈6.10.我国物价改革的目标不能是“一步到位”,而只能是“稳步实现”,这属于确定政策目标的【A】A.实事求是原则B.面向未来原则C.系统协调原则D.伦理考量原则6.11.____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未来的预期性,该特征要求制定政策目标时必须面向未来。【D】A.政策的制定B.政策目标C.政策评估D.政策目标本身6.12.尽管在实际的政策过程中,政策的____还可能存在于政策执行过程之中,然而作为政策决策过程中的政策规划还是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抉择之间的阶段。【B】A.指导性规划B.修正性规划C.目标性规划D.组织性规划6.13.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____,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A】A.政策目标B.政治统治C.社会管理D.政府能力6.14.丘昌泰强调____是贯穿于不同的政策过程环节,通过对不同政策过程的考察来综合思考、设计可行的政策方案。【C】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设计D.政策规划6.15.____主张的“政策议题网络”。【D】A.拉斯韦尔B.邓恩C.韦默D.赫克罗6.16.政策规划____的优势在于政府对有关问题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对问题能从全局上进行考量。【C】A.多元式主体B.目标确定C.单一式主体D.听证制度6.17.听证,最早源于西方国家的【D】A.行政实践B.政策过程C.立法实践D.司法实践6.18.许多国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实行的听证制度的核心要求是【C】A.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议会的意见B.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权威法律专家的意见C.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听取有关各方的意见D.政府的决策过程必须向公众公开6.19.以下四项,不属于政策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是【A】A.方案为多数人认可B.方案切实可行C.方案紧扣政策目标D.规划多重方案6.20.____认为,规划是“社会体系内部变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它是指一种自我指引的过程,能够促进社会体系组成部分的不同发展,激活系统的结构变迁并在变迁的过程中保持系统的边界。”【B】A.邓恩B.约翰·弗里德曼C.拉斯韦尔D.韦默6.21.根据政策目标的数量,通常是合适的解决办法的是【D】A.重点分析B。具体分析C.整体分析D.多目标分析6.22.帕顿和沙维奇的政策分析的____是在政策规划过程之外的。【D】A.认定和细化问题B.建立评估标准C.评估备选政策D.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6.23.在政策规划中,政策制定者常常要参考、借鉴不同国家、地区或者其他部门相关的政策方案,学习其中的知识、技术或者是政策观念,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这个过程被称为【A】A.政策学习B.政策制定C.政策借鉴D.政策抄袭6.24.现实中的政策变迁或者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B】A.政策制定B.政策学习C.政策借鉴D.政策执行6.25.政策学习是____的一种形式。【C】A.工具学习B.概念学习C.集体学习D.社会学习6.26.____是指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A】A.社会学习B.工具学习C.概念学习D.集体学习6.2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国家层次的政策可以借鉴他国国家层次或者地方层次的政策B.本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可以借鉴他国国家层次或地方层次的政策C.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可以简单地将政策移植分为自愿的政策移植和被迫的政策移植D.所有的政策移植都能够获得成功6.28.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韵阶段是公共政策的【B】A.制定B.抉择C.执行D.发布6.29.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是【B】A.行政首长B.国家元首C.民意代表D.法官 6.30.一些公共政策,尤其是要上升到国家或地方法律高度的公共政策以及那些需要代议机关审议的公共政策,往往必须经过____的赞同和批准才能得以制定。【A】A.民意代表B.法官C.国家元首D.执政党首脑6.31.之所以要最终抉择者充分重视____,是因为这种尊重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决策模式的运用。【C】A.个人决断的作用B.各方面利益的平衡C.科学分析的价值D.伦理道德6.32.政策论证阶段属于政策抉择的【D】A.中期B.尾期C.终点D.前期6.33.____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政策主张。【B】A.政策审议B.政策论证C.政策采纳D.政策通过6.34.关于政策论证的模式或者方式,美国公共政策学学者____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A】A.邓恩B.拉斯韦尔C.韦默D.泰勒6.35.被作为政策论证的基础的是【A】A.分析方法的效度B.时间序列分析C.数学模拟D.信息转换6.36.在解释模式中,政策论证者作为论据的基础是政策的【A】A.因果关系B.前后联系C.制定D.抉择6.37.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是政策方案的【B】A.设计B.评估C.择优D.检验6.38.在所有政策过程各个阶段中,核心是【D】A.论证B.抉择C.采纳D.辩论6.39.政策抉择的第二个环节是【A】A.政策审议B.政策论证C.政策探究D.政策对话6.40.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A】A.比较B.共同C.优化D.量化6.41.政策制定和实施在政策资源、政府能力、社会共识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条件配合指的是【B】A.适当B.可能C.可行D.可行性实验6.42.政策抉择的第三个环节是【A】A.政策采纳B.政策审议C.政策制定D.政策发布6.43.政策抉择的最后一环是【D】A.政策审议B.政策制定C.政策发布D.政策采纳6.44.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是指【A】A.政策内容的合法化B.决策过程的合理化C.政策的法律化D.选优的智能化6.45.行政系统的决策特点往往要求快捷、高效,与此相适应的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达到应有的【A】A.集中化程度B.分散化程度C.民主化程度D.公众参与程度6.46.在当代中国,在整个行政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拥有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的是【C】A.党委书记B.党委成员C.行政首长D.群众领袖6.47.立法机关决策程序中最复杂的一种程序是【B】A.提出议案B.审议议案C.通过议案D.公布政策6.48.在现代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A】A.政府B.司法机关C.立法机关D.民意代表6.49.立法审议程序最复杂的是【B】A.中国的三读审议程序B.英国的三读审议程序C.美国的三读审议程序D.日本的三读审议程序6.50.立法决策通过议案的规则一般是【D】A.全部通过B.三分之二多数通过C.四分之三多数通过D.过半数通过6.51.在我国,立法系统通过的法律、政策都须经____的签署和发布方才生效。【D】A.国务院总理B.最高法院院长C.最高检察院检察长D.国家主席6.52.国家最高政策的抉择最后都要经过____的批准签署和发布方能生效。【D】A.行政首长B.执政党首脑C.军事首长D.国家元首7.1.琼斯等人认为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B】A.政策机构的作用B.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C.政策制定者的素质D.政策制定机关的作用7.2.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是【A】A.公共政策执行B.公共政策抉择C.公共政策研究D.公共政策评估7.3.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是【A】A.公共政策执行B.公共政策评估C.公共政策抉择D.公共决策反馈7.4.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采取的是【D】A.向前推进策略B.“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C.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D.“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7.5.我国台湾学者将“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称为【A】A.草根路径B.向前推进策略C.向后推进策略D.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7.6.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是【C】A.第一代政策执行B.第二代政策执行C.第三代政策执行D.第四代政策执行7.7.将政策看做是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做是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这种观点属于【C】A.行动理论B.组织理论C.因果理论D.管理理论7.8.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的提出者是【A】A.史密斯B.霍恩和米特尔C.雷恩和拉宾诺维茨D.梅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模型7.9.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地位的政策执行理论是【D】A.行动理论B.因果理论C.管理理论D.组织理论7.10.麦克拉夫林在对美国当时教育结构改革问题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由____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A】A.具体到抽象B.抽象到具体C.整体到局部D.局部到整体7.11.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C】A.萨巴蒂尔B.雷恩C.麦克拉夫林D.史密斯7.12.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又称【C】A.互动理论模型B.琼斯模型C.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D.麦克拉夫林模型7.13.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认为: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D】A.处理紧张过程B.“游戏”原则C.压力、动力机制D.互相调适过程7.14.用博弈论来分析政策执行的代表人物是【B】A.拉斯韦尔B.巴达克C.霍恩D.邓恩7.15.“霍恩一米特尔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又称【C】A.循环模型B.博弈模型C.系统模型D.综合模型7.16.政策执行的综合模型又被称作【B】A.“霍恩一米特尔模型”B.“梅兹曼尼安一萨巴蒂尔模型”C.“史密斯模型”D.“雷恩一拉宾诺维茨模型”7.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政策执行者是负责政策执行的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统称B.政策执行的机关还是原先制定政策的机关C.任何公共政策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D.由于多数政策属于宏观政策,政策制定者往往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带有战略性7.18.政策执行机关必须具有____,否则政策将无法执行。【B】A.执行性B.权威性C.服务性D.法制性7.19.____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A】A.下级行政人员B.政策制定者C.公民D.利益集团7.20.通常完成政策执行活动的主体力量是【A】A.下级行政人员B.政策制定者C.公民D.上级行政人员7.21.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是【D】A.政策制定者的行为B.公民执行政策的行为C.利益集团执行政策的行为D.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7.22.____体现在政策执行的效果上。【A】A.政策执行力B.政策的说服力C.政策的公信力D.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能力7.23.____是政策执行力的重要来源,发挥着核心作用。【A】A.政策执行者B.政策制定者C.公民D.利益集团7.24.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B】A.执行者因素B.资源因素C.工具因素D.环境因素7.25.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手段是【C】A.执行者因素B.资源因素C.执行工具D.环境因素7.26.高质量的政策需要有____的决策机制作保障。【A】A.科学民主B.完善统一C.广泛参与D.有效评估7.27.良好的____是提高政策执行力的基础。【B】A.政策执行动力机制B.信息沟通机制C.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D.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7.2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中,首要的一条是【A】A.理想化的政策B.合理化的政策C.法制化的政策D.程序化的政策7.29.公共政策的____是公共政策具有可执行性的关键。【B】A.性质B.具体明确C.要求D.原则7.30.实现政策目标的组织保证是【A】A.合理的执行机构B.合理的决策机构C.合理的评估机构D.合理的监督机构7.31.____是执行组织的主要元素,也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A】A.执行人员B.制定人员C.监督人员D.评估人员7.32.公共政策带有____,表现在为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国家总会运用行政、司法等手段对拒不接受政策的政策对象给予一定的惩罚。【A】A.强制性B.权威性C.法制性D.合法性7.33.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是指【A】A.政策对象B.专业机构和人员C.政策制定者D.政策执行者7.34.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指【A】A.公共政策执行偏差B.公共政策执行错误C.公共政策执行失误D.公共政策执行不力7.35.“土政策”往往是____的一种典型表现。【B】A.象征式政策执行B.附加式政策执行C.残缺式政策执行D.照搬式政策执行 7.36.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这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A】A.象征式政策执行B.附加式政策执行C.残缺式政策执行D.替代式政策执行7.37.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这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C】A.象征式政策执行B.附加式政策执行C.残缺式政策执行D.替代式政策执行7.38.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是【D】A.执行者的利益驱使B.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C.执行准备不充分D.利益集团的压力7.39.“挂羊头,卖狗肉”是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D】A.象征性政策执行B.附加式政策执行C.残缺式政策执行D.替代式政策执行7.40.“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群体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受损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B】A.替代式政策执行B.观望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D.规避式政策执行7.41.“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与思考,不做调研,习惯于机械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不能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导致下级机关的盲目和随意”体现的是政策执行偏差中的【C】A.象征性政策执行B.附加式政策执行C.照搬式政策执行D.规避式政策执行7.42.“在执行过程中,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该承担的责任则相互推诿”这种行为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A】A.规避式政策执行B.象征式政策执行C.附加式政策执行D.观望式政策执行7.43.____是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力量之一,是政策执行的接受者。【A】A.目标群体B.政策制定者C.政策执行者D.利益群体7.44.公共政策执行本身就是以____为中心的公共政策资源选择、调整和分配过程。【B】A.解决问题B.利益C.为人民服务D.价值观7.45.利益问题尤其是____是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要问题。【B】A.政治利益B.经济利益C.个人利益D.集体利益7.46.政策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公共政策的【B】A.政策偏差B.无效执行C.政策替代D.政策明确7.47.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B】A.忠实原则B.民主原则C.法治原则D.创新原则7.48.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C】A.忠实B.民主C.创新D.法制7.49.政策执行的效益原则的基础是【B】A.政治效益B.经济效益C.社会效益D.文化效益7.50.在公民参与执行计划中,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环节是【A】A.计划B.抉择C.执行D.评估7.51.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执行监督的主要保障机制是【B】A.民主监督制B.行政契约制C.民主集中制D.代表大会制8.1.在公共政策评估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是【D】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公众意见D.评估主体8.2.在中国,完成政策评估报告的是【B】A.各级政府B.各级政府政策研究室C.专业的评估机构D.大众传播媒体8.3.政府系统内部的专业机构的评估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提供者是【B】A.评估机构自身B.政府C.利益集团D.社会团体8.4.其结论往往是政府和社会公众考察政策效果的主要依据的公共政策评估类型是【A】A.正式评估B.非正式评估C.内部评估D.外部评估8.5.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各有利弊,在操作方式上也多种多样,在实践中应【C】A.以内部评估为主B.以外部评估为主C.把内外评估结合起来D.采取何种方式无关紧要8.6.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能够左右或决定政策变化的方向的评估是【B】A.司法机关评估B.立法机关评估C.公民评估D.研究机构评估8.7.在政策执行前即政策方案处在规划阶段时所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是【B】A.过程评估B.预评估C.结果评估D.单一政策评估8.8.对政策运行过程所进行的评估是【B】A.预评估B.过程评估C.结果评估D.专业评估8.9.政策执行后对政策所取得结果的评估称为【D】A.事前评估B.执行评估C.预测评估D.结果评估8.10.对政策运行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估的一种方式是【C】A.预评估B.过程评估C.结果评估D.专业评估8.11.评估的基础和起点是【A】A.评估筹划阶段B.评估实施阶段C.评估总结阶段D.评估反馈阶段8.12.在评估筹划阶段的明确评估条件中,最关键的是【A】A.评估组织的设置B.人员的配备C.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D.落实评估经费8.13.作为衡量政策回应充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来强调的是【B】A.单一性政策的回应性B.复合性政策的回应性C.预政策的回应性D.过程政策的回应性8.14.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利益要求是【C】A.个人利益B.政治利益C.经济利益D.组织利益8.15.探究政策过程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政策变量或现象的影响,可以采用【A】A.回归分析法B.指标法C.实验法D.量化法8.16.在政策评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以实验为主的评估方法历来都被认为属于【B】A.指标法B.量化评估C.回归分析法D.定性分析法8.17.政策执行后以____为基准,观察公共政策对于实验组的影响。【B】A.实验组B.对照组C.观察组D.其他组8.18.政策实验的关键环节是【A】A.随机指派B.固定指派C.随机抽选D.事前设计8.19.最有代表性的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方法称为【B】A.量化政策评估B.质化政策评估C.实验政策评估D.指标政策评估8.20.质化政策评估建立的基础是【B】A.现实主义B.建构主义C.量化主义D.定性主义8.21.对待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应该采取的态度是【A】A.开放性B.狭隘性C.封闭性D.回绝性8.22.政策监控的主体是【D】A.国家机关B.国家领导人C.检察机关D.从事政策监控活动的个人和组织8.23.引发性监控是一种____的行为。【B】A.主动性B.被动性C.诱发性D.具体性8.24.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是指【A】A.各级行政机关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D.利益集团8.25.国家法律的监督者是【B】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政党D.利益集团8.26.在实践中,有些方面的公共政策很难进行监控,例如【B】A.经济政策B.外交政策C.国防政策D.文化政策9.1.造成不良社会后果的政策僵化现象来源于过分注重【D】A.政策的终结B.政策的调整C.政策的变动D.政策的稳定9.2.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C】A.政策终结B.政策断裂C.政策僵化D.政策走样9.3.保持政策稳定的首要因素是【A】A.执政者的相对稳定B.执政者代表的价值观和利益C.政党的相对稳定D.利益集团的支持9.4.美国《宪法》第5条规定,国会在两院____的议员认为必要时,应提出本宪法的修正案。【C】A.1/3;B.1/2;C.2/3;D.全体9.5.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并且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的是【D】A.政策执行B.政策评估C.政策终止D.政策变动9.6。周期型政策变动类型的提出者是【A】A.亚瑟·施莱辛格B.埃德文·阿曼达C.西达·斯考切波D.萨巴提尔9.7.“政策学习”模式的提出者是【C】A.亚瑟·施莱辛格B.埃德文·阿曼达C.萨巴提尔D.霍格伍德9.8.公共政策的研究要与____相适应。【B】A.执政者意愿B.国情C.人民意愿D.利益集团意愿9.9.对政策系统本身的调整,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的是【A】A.政策调整B.政策创新C.政策持续D.政策改革9.10.造成“政出多门”的现象涉及到的政策调整是【D】A.目标调整B.方案调整C.措施调整D.关系调整9.11.绝大多数的政策变动都采取的方式是【B】A.追踪反馈B.渐进调整C.剧烈调整D.整体调整9.12.在政策完全终结难以实现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D】A.线性接续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部分终结9.13.目标管理提出后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是在【A】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9.14.政策评估大多以____评估为主。【D】A.政策目标B.政策过程C.政策影响D.政策结果9.15.终止由政策执行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是指【C】A.组织的终结B.计划的终结C.功能的终结D.控制的终结9.16.在政策终结的所有对象中,最难终结的是【A】A.功能B.组织C.政策D.计划 9.17.在下列政策终结对象中,哪一类的终结最易达成?【D】A.功能B.组织C.政策D.计划9.18.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利改税政策属于【B】A.政策废止B.政策替代C.政策分解D.政策合并9.19.国家按照保障内容的不同,将原有的政策按类分解,形成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政策,是属于【C】A.政策废止B.政策替代C.政策分解D.政策合并9.20.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的终结方式是【A】A.政策缩减B.政策分解C.政策合并D.政策替代9.21.公共政策优化的核心内容是【B】A.政策人员的优化B.政策组织的优化C.政策主体的优化D.政策客体的优化10.1.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是【A】A.知识B.理解C.感觉D.经验10.2.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表现为一种智慧、经验或感觉的知识是【C】A.虚拟知识B.显性知识C.隐性知识D.实体知识10.3.在知识交换中,卖方并不失去知识,并且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卖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多次交易。这是指知识的【B】A.可传播性B.交换的不对称性C.非磨损性D.共享性10.4.知识传播越广,其成本就越低。这是指知识【A】A.可传播性B.共享性C.非磨损性D.交换的不对称性10.5.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是政策分析的【C】A.主要内容B.重要方面C.首要目的D.基本目标10.6.发现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的症结并确定其性质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B】A.主要性步骤B.关键性步骤C.主要内容D.重要目的10.7.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A】A.中心任务B.基本任务C.主要任务D.重要任务10.8.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化描述是指【D】A.目标B.方案C.信息D.模型10.9.达到或保持某种平衡是政策协调的【C】A.内容B.手段C.目的D.方式10.10.政策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只注重表面现象,忽视系统结构是对下列哪个原则理解模糊的表现?【A】A.多样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分合原则D.预测性原则10.11.将对政策结果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与政策相关的知识的过程是【A】A.规定B.预测C.描述D.定义10.12.____将政策分析者常犯的问题提炼为七种致命过错。【D】A.戴维·米勒B.詹姆斯·安德森C.邓恩D.阿诺德·梅尔斯纳10.13.政策分析者依照理论和数据分析来作为分析的基础,很少深入实际调研,获取更多的真实信息,进而因地制宜地形成政策分析报告。这种错误是【C】A.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B.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C.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D.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10.14.政策分析者没有充分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肤浅的建议。这种错误是指【A】A.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B.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C.墨守成规式的政策建议D.姗姗来迟式的政策建议10.15.发生危机后才开始进行政策的分析,匆忙提出建议,犯下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错误。这种错误属于【D】A.姗姗来迟式的政策建议B.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C.生搬硬套式的政策建议D.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10.16.根据200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詹姆斯·麦克卡恩的报告,亚洲国家中拥有智库最多的是【C】A.日本B.德国C.印度D.新加坡10.17.以公共政策基础理论及其相关实践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政策研究组织是【D】A.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B.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C.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D.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10.18.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属于【A】A.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B.事业单位法人型政策研究组织C.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D.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