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

ID:33930993

大小:3.08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9-02-27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_第1页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_第2页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_第3页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_第4页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劳动力转移与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对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延缓效应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导论足之处等作了相关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作为研究的基础,该章首先概括性地考察了主要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思想,并分别对每一类二元理论的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优缺点进行了评论。我们发现,主要的二元经济理论一个明显的、共同的不足就是忽略对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间互动关系的综合考察。厚此薄彼的观点使得任一单一理论都无法成功地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其次,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分“增量效应"与“再配置效应"两个角度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献中关于劳动力转移改变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引起了

2、我们的关注,成为本文研究的起点和重点。第三章,劳动力转移下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章。在对19"/8-200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资本过度深化以及资本边际报酬阶段性非递减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是劳动力转移延缓了资本边际报酬的递减。随后,我们通过计量协整检验证实了上述论断的正确,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边际报酬阶段性非递减的现象做出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严谨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本章构建了一个内含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转移率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给出了二元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一方面,现代部门对农业部门的资本投入速度,通过决定农业

3、技术进步率,决定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速度;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对现代部门的劳动力转移程度决定了现代部门的增长速度,进而影响二元结构转变中高增长阶段的持续。第四章,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这一章是对第三章的理论推论的量化和数理化。我们首先考察了19'78-200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转移的分阶段事实,以此为基础,通过计量回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的产出弹性仅次于人力资本,这一期间,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由于劳动力转

4、移速度减缓,资本边际报酬逐渐进入递减阶段,维持高增长所需的资本投入愈多;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其次,我们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率5的几个变量进行了Ⅵ岖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两个命题:农业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劳动力转移与资本再配置效率提高之间的互动效应构成了中国近30年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第五章,劳动力转移潜力分析与政策建议.本章从总量、结构和制度三个角度考察了劳动力转移的潜力。结论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仍存在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和非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仍有较大差异,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潜力依旧可观。但人

5、力资本水平不高和反复性较强的制度障碍构成对尚存的剩余劳动力加以利用的两大限制。6第一章导论为了进一步发挥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首先,促进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是促使更多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的前提;其次,清除劳动力流动障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畅通劳动力转移渠道的两个必要条件;再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充就业容量才能充分接收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最后,以“人口城市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实现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是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和最终结果。二、研究方法l、历史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在第三章以及第四章中,尝试运用历史分

6、析方法考察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出资本比的变化趋势,以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转移的阶段特征,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进行逻辑推理,做出比较静态分析,从而为探求劳动力转移和产出资本比、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准备。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三章构建了一个内含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力转移率的二元经济模型,通过公式推演得出二元经济均衡发展的两个命题;第四章对经济增长方程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几个变量进行了VAR冲击反应分析,以量化和数理化的方法验证第三章的理论推断,从而实现了理论和实证的统一。3、跨学科的分析方法。劳动力转移所涉及的学科领

7、域较为广泛,包括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如第五章对劳动力转移潜力的分析,就既要观察中国的人口结构与人口转变,又要分析入力资本的积累特点,还要考虑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的制度条件,如此才能将一个问题分析清楚。文中多处采用了多学科的分析方法。第四节主要创新之处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一、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求对后续研究作出贡献。主要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l、从劳动力转移率与产出资本比、人均资本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图出发,运用VEC模型验证了劳动力转移率与产出资本比之间的反向关系,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本边际报酬

8、的阶段性非递减现象做出了一个较为完整而严谨的解释,初步解答了“中国之谜".2、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典型事实作出明确判断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内含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转移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