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

ID:33919735

大小:56.3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02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_第1页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_第2页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_第3页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女性肥胖起因、预防和治疗摘要:肥胖不仅影响人的体态美,更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更易受到美食的诱惑,却又更注重自己的形体变化。女性肥胖不止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更给工作和家庭带来不和谐因素,因此,关注女性肥胖,了解它的原因、特点及防治,是我们迫不及待的责任。关键词:女性肥胖特点防治【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1-8801(2013)03-0004-02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早已不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了。如今人们工作、生活条件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改善,肥胖也发生在越来

2、越多的人身上。女性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发生肥胖的几率要高于男性。数据显示:1978年,美国成年女性肥胖率为15%,到1994年,女性肥胖率则达到了24.9%o20世纪80年代英国成人女性肥胖率为8%,到90年代则增长为17%[1]。1980-2008年间,世界各区域的肥胖症增加了一倍,世卫组织美洲区域的肥胖症比率最高(占成人的26%),东南亚区域的比率最低(3%肥胖症)。在世界各地,女性比男性更易肥胖[2]。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数据显示:全世界估计约有35%的成年女性体重过重(身体质量指数^25kg/m2)o在欧洲区域、东地中海区域和美洲区域,该比率超过50%[3,4]。女性肥

3、胖早已经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1女性肥胖产生的原因肥胖的发病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产生的结果。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热量摄入过多及排出较少导致脂肪组织过多积累于体内是主要原因。1.1遗传因素。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喝凉水也会长胖”O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单纯喝凉水是不会令人长胖的。肥胖的发生是有遗传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肥胖的女性她们的父母也都是肥胖的。有人曾对李生子进行采样研究,父母肥胖的患者其子女的肥胖率甚至超过80%[5]o1.2种族因素。曾有调查发现,不同种族之间女性体重水平并不相同,而美国黑人妇女往往忽视自身体重的

4、情况,认为自己的身材很满意,甚至认为肥胖更具有吸引力。亚洲女性特别是中国的女性容易发生中心性肥胖,这就是由亚洲人的种族原因造成的。3讨论血管硬化目前已被认为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它与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关系已经引起医学学术界的高度重视[5]。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其受体(RAGE)在血管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重要作用,而内源性血浆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可能通过阻止配体介导依赖RAGE的细胞激活,中和AGEs对血管的损伤,从而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6]。本研究数据表明老年高血压人群晚期糖基化终产

5、物(AGEs)水平的升高影响血管硬化过程的同时也能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临床上可将降低AGEs水平作为减缓血管硬化的一种干预手段,可利用干预非酶糖基化过程的发展作为减缓血管硬化的一种预防手段[7,8];另外,血管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收缩压波动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系数对评价血管硬化程度具有一定价值。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非酶糖基化与血管硬化及左室舒张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可将降低AGEs水平作为减缓血管硬化的一种干预手段,可利用干预非酶糖基化过程的发展作为减缓血管硬化的一种预防手段。参考文献[1]顾小霞,郭妍,王俊宏等•老

6、年高血压患者非酶糖基化与血管硬化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J].江苏医药.2012,38(6):047-049[2]陈刘平,邓又斌,刘蓉等.WaveIntensity技术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颈动脉血管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24(11):025-028[3]莫云秋,伍松姣,唐耀平•动态脉压指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发生及发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015-016[4]孙斐予•脉压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9):016-017[5]周丽明,倪显达,胡元平等•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容积

7、变化系列参数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估[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8):014-017[6]靳鹏,郑慧,张嬪姝等.斑点追踪显像技术与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9)016-020[7]方永奇,孙红丽,张梅•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内皮素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2):048-049[8]苗冬梅.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及其与动脉僵硬度关系的研究[J].老年病学.2011,1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