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07820
大小:11.36 MB
页数:152页
时间:2019-03-01
《龙山文化墓葬与二里头文化墓葬的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AthesissubmittedtoZhengzhouUniversityforthedegreeofMasterComparativeresearchbetweenTheLongshanculturetombsandTheErlitouculturetombsByYanFeiSupervisor:Lecturer.GaoXiangpingArchaeologandMuseologyHistorySchoolApril2013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
2、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亵耀日期:2013年岁月3J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
3、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燕.乖日期:2D/3年s月3J日摘要学术界对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更多倾向于陶器的类型学比对分析,现在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由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发展而来的。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组合可与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组成一个较为连续的序列,但是从墓葬角度来看,二者的差异却是十分明显的。而与王湾三期文化同时期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葬俗有较多共性。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绪论。包含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定义以及二者墓葬的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龙山文化墓葬的分析研究。共发现500余座,主要遗址有泗水尹家城
4、、胶县三里河、日照尧王城、诸城呈子、临朐朱封等。其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成组分布,各组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家族制的出现及盛行。等级可分为特大型墓葬、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小型墓葬四等,其中中型墓可分为A、B两类,等级分化十分明显,严格有序,贫富差距较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罕见边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葬具为木质葬具,有单棺、单椁、一椁一棺、两椁一棺等,也反映出当时等级制度的完备森严。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一般实用器与明器并存,同时还有玉器、石器、绿松石器、骨器及动物遗骨。随葬品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成正比。不少随葬品制作精美,反映出了极高的手工业技术和社会生
5、产力水平。第三章为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分析研究。共发现500余座,主要遗址有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东马沟、伊川白元、夏县东下冯、渐川下王岗等。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家族制盛行。可分为大型墓葬、中型墓葬、小型墓葬三等,其中中型墓可分为A、B两类,等级分化明显,贫富差距较大。形制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有少量瓮棺葬和窑洞葬。葬具主要为木质葬具。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也有铜器、玉器、石器、绿松石器、漆器、骨器及动物遗骨。随葬品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等级成正比。铜器的出现是新时代的标志,多种无比精美的随葬品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分工更完善,手工业水平更高超,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一个新
6、高度。第四章为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包含了墓葬的分布、方向、形制与结构、I摘要器用制度、等级、社会形态等方面。二者在这些方面均有较多共性。二者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分工、发达的手工业、无比精美的手工业制品,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峰,是最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五章为结语。认为二里头文化在葬俗方面受到了较多龙山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葬俗。相对于龙山文化来说,二里头文化更为务实,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其葬俗更为一致。同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关键词: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墓葬比较研究AbstractThereaesrchabouttheErlitoucultureisp
7、referredtothetypologicalcomparisonanalysisofpotteryinacademia,and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theErlitouculturedevelopedfromthethirdperiodofWangwan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typology,potteryofcombinationoftheErlitoucultureandthethir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