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89754
大小:66.2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3-01
《标签理论在教育中发展和现实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标签理论在教育中发展和现实反思[摘要]标签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说明社会越轨现象的一种理论,随后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发展与借鉴。标签理论给如何看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如何看待和对待越轨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对问题学生去标签化。而教师期望效应和赏识教育的兴起,又很好地阐释了正面的标签对学生学业和发展的驱动效应。[关键词]标签;标签理论;问题学生;越轨行为[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5-0013-04一、标签及社会标签理论标签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2、的解释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后被引申与扩大为对人或事物的一个等级性或总体性的判断和标定。从性质上看,标签可划分为正标签与负标签,正标签即正面性的评价与判断,如“乖孩子”“聪明的孩子”“天才”等,负标签即负面性的评价与判断,如“笨蛋”“差生”“捣蛋鬼”等。标签理论也叫“贴标签论”“烙印论”'‘标定论”等,它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提出的,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乔治•米德和犯罪学家坦南鲍姆,它主要针对社会越轨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标签
3、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70年代它甚至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标签理论对越轨行为的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越轨行为的产生,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它往往是社会优势群体的一种主观判断和定义。越轨与不越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固定、变动的。几乎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曾有过所谓的"越轨行为”,但只有少数人被贴上了越轨的标签。就是说标签的张贴是有选择性的:标签的张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又是不公平
4、的,弱势群体更容易被贴上越轨的标签。在标签张贴的过程中必然会有阶级控制、权力渗透,以及群体或阶级的不平等等因素掺杂进去。就如对精神病的诊断,即使是同样的病情,医生对社会地位高的人就会比社会地位低的人诊断得要轻。其次,对越轨行为是如何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强化,越轨行为是如何得到进一步发展,即初级越轨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向次级越轨行为转化的,标签理论作出了强有力的解释。它认为当一个人被标定上了社会越轨者的标签后,被标定者通常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满,并会做出一定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一般被标定者会倾向于做出
5、两种反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顺从性反抗,即被标定者对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感到很不满意,他会在标定后作出一系列越轨行为以使社会越轨者的标签名符其实,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拒绝性反抗,被标定为社会越轨者,当事人同样会感到不满,但他还是会尝试通过相反的途径来证明自身,以改变他人对自己社会越轨者的标定。一旦被标定为社会越轨者之后,人们就会对他产生一种刻板印象,他们的努力往往也很难改变人们对他已经形成的印象,因而他们的努力很难再得到认可,最后也会以失败告终。因而不管被标定者在被贴上社会越轨者的标签后,倾向于作出哪
6、种反应,最后都会殊途同归,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标定,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被标定者不仅在标定后会有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而且还会受到一个群体的强化。标签的张贴会把人们自然地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社会越轨者群体与正常人群。被标定者会面临这个群体的不同待遇,他们会受到正常人群的排斥与疏远,会受到社会越轨者群体的拉拢与理解,两个群体因此形成了一条不能逾越的界。很显然,标签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没能看到隐藏在各种规范过程背后的经济因素所起的决定作用,忽略了越轨者本人主观上的行为,也不能对所有的越轨
7、行为给予合理的解释。但标签理论在对越轨行为进行考察时,用其独特的视角注意到了规范产生的过程,使我们看到了越轨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些环节。最重要的是标签理论注意到个人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过程以及标签对于个人的影响。二、标签理论在教育中的发展(一)对问题学生去标签化在社会学者雷•C.里斯特《标签理论对理解学校教育过程的贡献》一文发表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标签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与价值。人们开始用标签理论来研究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以及他们的越轨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
8、的视角。1.如何看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如何看待越轨学生对于越轨学生及他们的越轨行为,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基本上都是持一个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越轨学生就是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越轨行为就是需要矫正的行为。而在标签理论引入之后,我们开始了教育的反思:学生的越轨行为中是否还包含了一些积极的因素?我们对问题学生的标定是不是成人的一种武断的判断,或是带着自己的严重的个人主观偏见所导致的?比如,一些学生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是由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还是故意调皮捣蛋?如果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