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89015
大小:5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3-0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学习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了。可是,我们似乎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市教研室每学期举行的学科质量监测,总不能尽如人意。总结反思,时间、态度我们不缺,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是我们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要想教学质量高,就得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细细想想我们的备课似乎存在很多误区:误区一: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应付检查。曾有专家对“科学规范地写教案对教学是否帮助很大”做出调查,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详细规范的写教案对于教学意义不大,一般交上去的教案都是一周以前写好了。虽然做到了先周
2、备课,但都是一个粗略的设计,等到上课的时候情况早就变了。而老师们习惯了在教材或教学用书上做记录,或者做一些教学卡片,不喜欢写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是抄给领导看的,完全是体力活,浪费了好多时间。很多老师坦然,只有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才会真正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其他时候大多是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什么借鉴价值。我们也发现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千篇一律,教师备课简单化、形式化的问题严重。备课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误区二: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我们教师自认为对“学生太熟悉了”,但缺少学习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把备课笔记写成
3、了课堂实录,尤其在新教师中普遍存在,备课笔记写得十分“详细”,而前期分析却很简单,教学过程几乎都是采用“师说生说”的方式,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详细写下来。把备课笔记写成剧本,缺少灵活性,课堂学习很容易就成为教师控制下的表演。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更多地考虑自己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学习策略指导的设计、学生学习动机和情感的激发等深层次问题关注很少,对这些方面的学生情况预设很少,学生的回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整个教学设计只见教师的轨迹,不见学生的个性与变化,这就说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们老师的意识里还很淡薄。而学习者分析应该是教师备课环节
4、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质表明,几乎所有的老师在备课中都没有“学习者分析”这个环节,偶尔在教学内容分析或者设计意图处提到“学生已经对……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也自认为对学生都“太熟悉了”,但进一步追问学生都了解哪些知识时,学生就说不清楚了,往往只能提到一些很一般性的、表面的了解。比如“谁很调皮“谁数学成绩比较差”等,对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起点就了解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意识到。由于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分析,导致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并且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往往使教学设计产生很大的偏差。误区三:课后很少对
5、备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年复一年“重头再来”。由于日常备课笔记缺乏精心设计和教学反思,只是应付学校领导、上级领导的检查,全凭抄袭。备课笔记中虽有反思,但也限于“教材分析清楚,把握学生不是很准确”等这样的套话,备课笔记中没有任何修改的痕迹。很少有教师去翻阅以前的备课笔记,写备课笔记成了教师们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就更谈不上对备课笔记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备课笔记重复利用率很低。没有反思与评价,就没有积累。因此,我们的备课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层次停滞不前。让我们一起听听我们自己的大实话吧。问:教学后,你会进行反思吗?答:肯定会,上完课后总会想想教学得失。但是不太喜
6、欢写什么教学反思之类的东西。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写多了,大同小异,说一些重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问:教学完成之后,你会花一些时间去修改和完善你的教案吗?答:我脑子会记住一些出现的数学问题,如果上平行班的课,我会调整我的教学,但很少会去修改备课笔记,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问:如果你写下这些课堂上出现的教学问题,对你以后再教这些内容会是一个参考呀!答:我很少去翻以前写过的备课笔记,基本上是重新再写,没有什么意义。误区四:教师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新课程标准更突出这一特点。同一领域
7、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这就要求教师整体备课,去突破教学难点。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很多数学老师不能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的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师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师用书上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各年级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出现要不早已学过,要不很多必要的知识不具备。深入分析,存在以上误区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对于备课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掌握不足,我们的教学还处在经验总结阶段没有利用科学理论做指导。基于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查找了相
8、关的资料,以及名师的优秀做法并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