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60673
大小:702.7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1
《考前聚焦2小时——刘凤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司法考试刘凤科刑法题刘凤科编著厚大司考2014年考前聚焦2小时刘凤科刑法题刘凤科编著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1.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刑法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由于刑法是国民意志的体现,故定罪量刑时应尊重网民们的意见,以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B.立法者、司法者必须遵守罪刑法定原则,但执行机关可以根据犯罪分子服刑期间的表现延长判决的刑期,这是执法为民的要求C.对于强迫劳动的犯罪分子,即使没有财产,根据法律规定也要判处其罚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表现D.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根据其作用大小,应区分主犯、从犯或者胁从犯,
2、以保证判决结果是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2.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包括刑法修正案,但不包括习惯与习惯法、行政法规与规章以及法官的判例B.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罪状的描述需要其他法条加以补充,这种立法体例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C.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故按照扩大解释得出的结论都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D.文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者产生多种结论,则必须进行论理解释3.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将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中的“绑架”解释为拐卖妇女儿童
3、罪中的绑架行为,而不包括绑架罪中的绑架行为,属于限制解释B.将寻衅滋事罪中“公共场所秩序”解释为公共秩序,至少是扩大解释甚至是类推解释C.将诬告陷害罪中“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解释为“意图使他人受刑罚处罚”,属于缩小解释D.将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证据”解释为包括证据资料,而不限于狭义的、已经查证属实的、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属于扩大解释4.乙的汽车被盗,后警方在乙的邻居甲的车库里发现了该汽车,勘验表明,车上留有甲的指纹。但证据证明案发时甲在外地,但甲对警方询问系何人盗窃汽车的问题保持沉默。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如果能够证明甲成立盗窃罪,则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
4、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B.本案甲虽然不成立盗窃罪,但实施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行为,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由于既不能证明甲犯盗窃罪,也不能证明甲掩饰、隐瞒了他人的犯罪所得,故甲无罪练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你迅速找到“点”:考点、命题要点与答题要点。1[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D.甲拒不说明谁盗窃汽车的行为不符合“作假证明包庇他人”,故不成立包庇罪5.A国人甲在B国劫持了该国民航飞机飞往C国,但C国警方未能成功抓住甲。后来甲进入我国,被抓获归案。经查实,甲为劫持该航空器,还打死了空警,并在劫机过程中抢劫了包括我国公民在内的多名乘客的财物。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本案中,
5、无论甲劫持的是军用飞机还是民航飞机,我国都适用普遍管辖原则,但对抢劫罪适用保护管辖原则B.对甲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我国刑法以及国际条约C.甲成立劫持航空器罪与抢劫罪,应当数罪并罚D.按照我国刑法,对于甲的犯罪行为,不可能判处其死刑6.《刑法》第243条第一款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第三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6、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属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诬告陷害某公司走私普通货物、物品,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成立诬告陷害罪(从重处罚)与滥用职权罪,属于想象竞合犯C.意图陷害他人,向公安机关告发他人诈骗数额50万元,但经侦查证实,他人实际上盗窃了1万元财物的,成立诬告陷害罪未遂D.即使没有第243条第三款的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也不成立犯罪。这属于注意规定,不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7.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遗弃家庭成员情节严重,被害人受强制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告诉B.使用暴力手段猥亵儿童,致儿童重伤的,成立猥亵儿童罪
7、一罪,从重处罚C.抢夺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成立抢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D.强奸过程中将阻止者打成重伤的,成立强奸罪与故意伤害罪,应数罪并罚8.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跑,路人随即将被害人乙送往医院,但仍然抢救无效死亡。甲不救助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未报警,最终火势蔓延,造成重大损失。甲不报警的行为与火灾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杀害儿童后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