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ID:33848169

大小:8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01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_第1页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_第2页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_第3页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_第4页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次婚姻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正好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第一次婚姻  父母之命性格不合婚礼之前从未见面  1889年,蔡元培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昭。蔡元培的第一次婚姻,可以说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此时的蔡元培在婚礼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和王昭见过面。王昭有洁癖,而且花钱极节省,但蔡元培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他更有大男子主义,常常要求王昭在所有事情上对他无条件服从,两人婚后经常发生口角。1900年,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蔡元培开始重新思考女权

2、的定义,他写出了《夫妻公约》,重新调整与妻子王昭的关系,这对结婚十多年的夫妻逐步互相理解、修复感情的裂痕。可惜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王昭因病离开了人世。第二次婚姻  蔡元培和黄仲玉及子女  王昭去世的时候蔡元培刚满33岁,在江浙一带的知识界已经颇有名气了,    蔡元培和黄仲玉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也许是姻缘天定,蔡元培

3、在杭州办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幅工笔画,线条秀丽、题字极有功底。他一打听,作者是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世振,又名仲玉。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不但没有缠足,而且识字又精通书画、孝敬父母,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于是他请朋友从中撮合。1902年元旦,蔡元培在杭州举办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婚礼。这次婚礼中西合璧。蔡元培用红幛缀成“孔子”二字,代替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以开演说会的形式代替闹洞房。1907年,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由最初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转变成为寻求妇女平等权利的斗士,他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可谓对此作用不小。  19

4、20年年底,蔡元培由北京大学派遣去欧洲考察。就在这期间,黄仲玉去世了。第三次婚姻  相差22岁的师生恋  在蔡元培54岁时,时任北大校长的他决定续娶,他再次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二、年龄略大;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这时一个名叫周峻的女孩子,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是蔡元培先生原来在上海成立的爱国女校的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对蔡元培先生一直抱有一种敬佩与热爱的情感,她一直到33岁还没有结婚,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蔡元培和周峻两人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和周峻携子女赴欧洲学习。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

5、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1940年3月5日,也就是离周峻50岁生日还差两天的时候,蔡元培在香港因病逝世。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进行过初步的民主改革,到1916年,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生数量增加到1500人。但由于继承了“老爷”式学堂的传统,加上受袁世凯搞帝制复古这种政治气候的影响,校内民主思想受到压抑,改革成效不显著,北大的封建沉疴未去,表现为校政腐败,学校制度混乱,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不少师生品行不检,为社会所菲薄等。  在1916年12

6、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大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蔡元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可以说这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们最成功的作品。然而好景不长,西太后发动政变,几乎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像棵独苗一样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西太后自有她的打算,她要把大学堂带回到祖宗开创的老路上去。她先是借八国联军进京,以“主和”的罪名杀了锐意革新的管学大臣许景澄;又在1903年重新修订大学堂章程,在大学分科中增设了经学科,使大学堂完全成了旧式书院。这时学校的主要部分为仕学院,专招进士、举人出身的七品以上京官入学,校内官僚习气

7、极为严重。当时的学生多数出身于贵族官僚门第,讲授经史的也多为翰林院腐儒和政府官吏。学生入学堂是为了找“恩师”做靠山,谋求升官之道。据说当时的体育课,有些教员叫口令也毕恭毕敬地喊什么:“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  好多教员是政府的官员,拿干薪挂名或者靠发老讲义混日子。学生们也把进北京大学作为升官的跳板,学生不好学,吃花酒,捧名角,逛妓院,打麻将,对读书兴趣不大,有钱的则带着听差入校,上课铃一响,得先由听差来请老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