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

ID:33834131

大小:3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8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_第1页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_第2页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_第3页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_第4页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道德何去何从——从社会百象看社会心声摘要: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疑结意志和力量、协调行动,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加强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构建和谐社会,

2、是一个经济问题、分配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最后,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

3、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固然要靠社会成员的内省,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道德建设水平高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一、当代中国道德缺失及其原因探析...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古罗马时期的贵族生活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道德与社会的二律背反。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反思卢梭在十八世纪提出的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西方世界

4、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道德水平的下降。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期,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遭遇西方发展经济所付出的道德代价。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我们要重视人格能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正气,这也是新伦理、新道德发展的前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然而,为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却在滑坡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制度兜底

5、,催化道德冷漠很多人将这场悲剧归咎于社会道德的沦落,而保障道德不沦落,制度是基础。一个好的机制是能“扬善抑恶”,而且可以调节、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鼓励人们见义勇为,托举向善的力量。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都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的机制起到了“扬恶抑善”的作用,成为冷漠的催化剂。一般说来宏观上的制度保障应包括:法律明确责任;政府的积极投入;法院杜绝“彭宇式”的冤案;发达的民间组织、律师给予帮助;舆论的坚定支持等等。而没有制度上的兜底,所有的人都会自顾不暇,道德将会成为空谈。2.政府机构的不道德政府只能民众提供一

6、个环境,让道德滋生,并不能创造出道德来。作为非人格事物,讲究道德本身就很滑稽,而强迫他人道德本身就是最不道德的。说政府有道德,其实是官员封自己为道德权威的含蓄表达。2010年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问题相当突出”、“群众十分不满”,温家宝总理对当前社会诚信的评价,也正是民众的普遍感受。政府部门对民众作出的

7、承诺无法兑现,空头支票越来越多,这是政务诚信的缺失;慈善机构“美美”迭出,不能遵守善众的委托,这是慈善诚信的缺失;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彼此温暖尊重沦为冷漠型社会,这是公共诚信的缺失……3.社会的冷漠18路人对小悦悦幼小生命的冷漠,其实是最近一两年来所谓“老人倒地扶不得”...这一社会现象恶性发酵的后果,而这一后果与媒体报道很大关联。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有扎实的调查,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而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再加上在用词造句或标题制作上为追求新闻效应,用诸如“又一起南京‘彭宇案’”、“

8、又一起天津‘许云鹤案’”等刺激性题目,从而给人一种感觉,老人的摔倒诬人,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社会的一种现象。4.功利化,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人心的冷血、道德的沦丧,只是公民不安全感爆棚的最终结局,由“果”用力改变“因”,难免有南辕北辙之忧。从去年发生的复旦“黄山门”事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