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ID:33821982

大小:1.91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1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_第1页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_第2页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_第3页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_第4页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法学论坛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姜涛(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是指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被立法者拟制为侵害法秩序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没有侵害法益或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将其规定为犯罪既违反了宪法学中的比例原则,又违反了程序法学中的诉讼经济原则,因此,应将其非罪化。就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的实施路径而言,虽然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在中国的非罪化运动中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仍须走制度进化主义路线,并应重视其道德基础的夯实,绝不能强行实施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关键词: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

2、被害人比例原则法益侵害说一、无直接被害人犯罪之界定要正确界定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首先必须明确被害人的含义。一般而言,被害人是指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自然人以及财产权利或其他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组织(国家和单位)。从学术史上看,对被害人的研究起源于对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早在1915年,奥地利的文学家魏尔福(FranzWerfel)就揭示了被害人在犯罪成立中的阻断作用。1941年德国犯罪学先驱亨替希(HansvonHentig)在其撰写的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文

3、中把被害人在犯罪中的角色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并认为如果被害人在犯罪中扮演的是主动角色,那么其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1948年亨替希又出版了犯罪人及其被害人一书,认为在某些场合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是被害人促成的。自1973年开始,国际被害人学会每隔3年便召开一次会议,分别讨论被害人学与被害人的概念、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等问题。受这些学术活动的影响,德国于1976年颁布了犯罪被害人补偿法,日本于1980年颁布了犯罪被害人等付金支付法,美国于1982年颁布了被害人与证人保护法,

4、我国台湾地区于1998年颁布了所谓的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可以说,正是在犯罪学者的启蒙下,被害人才逐步成为刑法学者与刑事诉讼法学者关注的对象,从而为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创造了条件。人类社会早期的刑法学研究偏重于对犯罪人的研究,即从犯罪人的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来界定其行为的危害性、行为的性质以及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等。然而,这种单向度的研究容易曲解事实、高估犯罪的危害性,从而把一些因被害人具有积极的被害倾向而造成的犯罪等同于一般犯罪处理,并且把一些不具有直接被害人的非法行为也纳入犯罪圈,以至于减损了刑法适用的效度并增加了刑法适用的难

5、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被害人保护运动的兴起以及被害人学在犯罪学领域日渐受到重视,学术界逐渐出现了如下研究动向:(1)把基于被害人承诺的加害行为视为具有刑法上违法阻却事由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72无直接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2)提高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部分犯罪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采用刑事和解的方式了结,但须补偿被害人的损失;(3)被害恢复被视为刑罚的目的之一,成为继刑罚报应和预防目的之外的第三目的;(4)把有无被害人作为判断犯罪化与非罪化的重要依据,主张对无直接被害人犯罪实行非罪化。据美国学者介绍,1935年美国学者

6、埃德温舒尔在论述警察态度问题时首次提出了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认为堕胎、同性恋及药物滥用等三种社会偏差行为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只是对社会道德伦理造成了侵害,因而是处在犯罪边缘线上的行为。从此以后,学术界对无直接被害人犯罪的研究日益增多,并提出了以下3种主要的学说:(1)法益侵害说。持该说的学者将无直接被害人犯罪视为没有侵害法益或侵害法益危险的犯罪。(2)自愿行为说。持该说的学者将无直接被害人犯罪视为双方自愿的犯罪。(3)伦理保护说。持该说的学者将无直接被害人犯罪视为侵害伦理秩序的犯罪。客观地讲,法益侵

7、害说虽然指出了无直接被害人犯罪之非罪化的根据,但并没有廓清无直接被害人犯罪与其他犯罪之间的本质区别;自愿行为说混淆了被害人承诺的行为与无直接被害人犯罪之间的界限,并且具有外延上的不周延性,不能把吸毒等行为纳入其中,因而无法与法规范之间形成对应;而伦理保护说虽然指出了国家规定无直接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依据,但没有正确区分无直接被害人犯罪与其他犯罪之间的界限。有鉴于此,需要重新界定无直接被害人犯罪。如前所述,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是学术界在反思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提出的,是从被害人的角度看待刑法意义上的犯罪,因此,以被害人为中

8、心就成为正确界定无直接被害人犯罪的唯一选择。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是指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被立法者拟制为侵害法秩序的行为。要正确认识这一定义还须注意以下两点:(1)这种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