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

ID:33793753

大小:71.8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3-01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_第1页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_第2页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_第3页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_第4页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经典选择到不同思路之辩摘要:理气关系是朱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论题。但朱子理气观的形成却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也几乎伴随了朱子的一生。大体说来,这一过程是从受教于李延平起始的,而以对《中庸》与《大学》之不同经典的选择展开的;至于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则表明朱子宇宙论视野的初步形成;到了与张弑的“仁说”之辩,则既标志着其思想谱系的奠基,同时也代表着其理气双重视角的定型。关键词:朱子哲学;理气观;宋明理学;李延平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

2、6-0112-09收稿日期:2011-03-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11AZX003)作者简介:丁为祥,男,陕西西安市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理气关系是朱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宋明理学的核心论题。但其所表现的双重视角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朱子为什么会以理气关系来表征其双重视角?而以这种双重视角来把握现存世界对朱子哲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凡此,都是朱子哲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所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指向了一点:这就是朱子哲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在以往的朱子研究中,

3、人们往往站在客观的立场,以对象认知的方式来分析朱子思想的形成,这无疑有正确的一面;作为研究,在广泛搜求、细致比勘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归纳也确实有助于全面理解朱子的思想。但对朱子而言,思想的生成毕竟不是做化学实验,不是说只要一加入新的原料就必然会有新的思想生成;进一步看,各种不同的思想因素也并非是完全按照均衡的原则在平列地起作用,有的思想,甚至包括其师长的思想,就非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遭到了朱子的明确拒绝与含蓄的批评。这说明,影响朱子哲学视野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些因素必然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有的因素则会起到较小

4、的作用,而有的因素则只会起到反向的促进作用。此中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朱子如何看待、如何择取这些因素。所以,本文试图站在朱子的主体性立场上,并以发生学的视角来追溯朱子理气关系的具体形成。由于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又涉及诸多方面的思想因素,所以本文仅从对经典之不同抉择与不同为学进路之辩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澄清朱子理气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一、不同的经典抉择:《大学》与《中庸》《四书集注》代表着朱子一生探索的最高成就,也是朱子思想学说发生深远影响的历史源头。朱子自幼习熟'‘四书”,且一直将其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5、,而“四书”也是因为朱子一生的极力持倡才成为“五经”之替代者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朱子在“四书”中有所拣择时,也就代表着其思想的初步形成,因为这正是其开始形成'‘自主性”的表现。这一拣择就发生在朱子师从李延平的过程中。自24岁第一次拜访李延平一直到34岁延平去世,朱子有11年时光是在与李延平的交流切磋中度过的。虽然朱子亲往延平的次数并不多,但其相互论学书札不断,现存的《延平答问》一书就是朱子与李延平论学问答的书札汇编。正是在与延平的交往中,朱子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师从李延平这一段经历,就是朱子真正的问学

6、之始。关于李延平之学,朱子曾在《延平先生李公行状》一文中作了如下概括:初,龟山(杨时)先生唱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罗从彦),盖一人而已。先生(延平)既从之学,讲诵之余,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盖天下之理无不由此而出,既得其本,则凡出于此者,虽品节万殊,曲折万变,莫不该摄洞贯,以此融释而各有条理,如川派脉络之不可乱。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训之微言,日用之小物,折之于此,无一

7、不得其衷焉。由是操存益固,涵养益熟,精明纯一,触处洞然,泛应曲酬,发必中节。在这一段概括中,延平的经典依据(即《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与为学进路(即所谓“讲诵之余,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已经表现得非常分明。就是说,延平之学是以《中庸》为经典依据,而以“致中和”作为为学方向的,由此以达到所谓“天下之理无不由此而出……以此融释而各有条理,如川派脉络之不可乱。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训之微言,日用之小物,折之于此,无一不得其衷焉”。而作为其一生

8、追求指向的“由是操存益固,涵养益熟……泛应曲酬,发必中节”,也典型地表现着延平之学以《中庸》为经典依据的性质。由于延平的这一进路是由杨时、罗从彦师徒递相传授而来,因而也可以说是程门“道南一脉”的主流,但在朱子跟随李延平问学的过程中,却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经典依据上的转换或转移,这就由“道南一脉”递相传授的《中庸》悄然转向了《大学》,从而也就对由延平所代表的“道南一脉”之为学方向作出了明确的修正。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