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662269
大小:7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8
《头面部解剖结构对针灸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头面部解剖结构对针灸的影响11级针推1班刘佳妮053011110【摘要】通过对解剖结构的分析,探讨头面部结构的安全进针法;正确掌握头面部穴位的解剖结构与安全进针法,可避免意外发生,有效发挥针灸的疗效。关键词针灸解剖头面解剖结构的分析头部由颅和面两部分组成。头部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与颈部区分。头部又以框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组成。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1]。一颅部腧穴(一)颅
2、部层次:皮肤—浅筋膜—颅顶肌或颞肌—疏松结缔组织—骨膜—颅骨。1.颅顶皮肤较厚而颞区稍薄,进针宜快速稍用力而刺入皮下。另由于皮肤层血管丰富,易出血,穴位出针时必须按压数秒钟。2.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属于疏松结缔组织且富有脂肪,浅筋膜内有皮神经,浅动静脉和淋巴管分布。头皮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1]。3.颅顶肌,属面肌,由额枕肌组成,覆盖于颅骨外面。枕额肌阔而薄,由成对的枕腹和额腹以及中间的帽状腱膜组成。帽状腱膜很坚韧,以纤维束垂直穿经浅筋膜与浅层的皮肤相连,三者紧密结合构成头皮;颞肌,属咀嚼肌
3、,呈扇形,起自颞窝骨面,肌束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内侧,止于下颌骨冠突[2]。4.疏松结缔组织隔在帽状腱膜与深部骨膜之间,故头皮可在颅骨表面滑动。5.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临床进针时针尖停留在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二)针刺方法:颅部腧穴可直刺0、1~0、2寸,因穴下皮薄肉少,大多用横刺法,深0、5~0、8寸(三)操作要领:针刺宜快速刺入皮下,使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手法以捻转行针为主,少提插,以免引起大面积血肿。(四)注意事项: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沿针刺方向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不仅因为皮肤层血管丰富,损伤后出血量大,
4、还由于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之间有许多垂直连在两层之间的结缔组织小梁,形成无数网格,网格内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使得该区血管损伤后断端不易自行闭合,因而头皮出血也不易自行终止)[6]。在颅骨较薄弱的部位如颞窝等,不宜用力深刺。囟会穴,小儿囟门未闭时禁刺[3]。二面部腧穴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1]。(一)层次: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睑部与深部组织连接疏松,鼻部等部连接紧密。浅筋膜有疏松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聚成的团块,称颊脂体。睑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此部位易形成水肿。浅筋膜内有神经、
5、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于血供丰富,故面部创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易较强,但创伤时出血较多。2.面肌:面肌属于皮肌,薄而纤细,起自面颅诸骨或筋膜,止于皮肤,面肌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主要集中在眼裂、口裂和鼻孔的周围。面肌由面神经受损时,可引起面瘫。3.血管、淋巴引流及神经:1)面动脉:于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外动脉,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止点前缘处,出现于面部。面动脉行程迂曲。斜向前上行,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动脉的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可以触及。2)面静脉:在眼内眦处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舌骨平
6、面汇入颈内静脉。面静脉收集面部软组织的静脉血。面静脉通过内眦静脉、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面静脉在平口角以上的部分一般无静脉瓣。故面部尤其是鼻根至两侧口角间的三角区(临床上称此区为危险三角)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切忌挤压,以免细菌经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3)淋巴面部浅层的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4)神经分布:神经面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支配面肌活动的是面神经的分支①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其感觉支除分布于面深部外,终末支穿面颅各孔,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三个较大
7、的分支为: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由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次下,分布于额部皮肤。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颏神经:为下颌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出颏孔,在降四角肌深面分为数支,分布于下唇及颏区的皮肤。②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组分支,支配面肌。颞支:离腮腺上缘,斜越颧弓,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部。颧支:由腮腺前端穿出,支配眼轮匝肌下部及
8、上唇诸肌。颊支:出腮腺前缘,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下颌缘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沿下颌骨下缘前行,支配下唇诸肌及颏肌。颈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1](二)操作方法:毫针经消毒后,视穴位处组织的厚薄及针刺的需要,分别以横刺、斜刺角度,迅速穿皮再徐徐刺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