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莲老和尚开示录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

ID:33640309

大小:133.5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9-02-27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_第1页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_第2页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_第3页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_第4页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妙莲老和尚开示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妙莲老和尚开示录妙莲老和尚开示录(附法师简介)(一)念佛法乐知多少  有人问我:“老和尚!我念佛念了十几年了,心怎么还是静不下来,散乱的很?”也常有人提:“每一念佛时就妄想纷飞,坐的腿疼,跪的腰酸,拜的头昏,感觉时间长的很,很是辛苦!”  噫,凡夫初心用功真是可怜,其实万事起头难,若念佛功夫稍得相应就会感觉身心清凉、安详自在,愈用功愈快乐,否则自然苦的心烦。现在仅就个人所了解之处,与诸位谈谈有关念佛应有的正知见,并提供念佛的方法作为参考。—、修行唯乐何有苦真正修行不要怕苦,怕苦就更苦。发心念佛只有快乐,哪有苦?一点也不苦。用功时感

2、到苦,并非用功之苦;是以前之坏习气难除,业障在反抗,不原改良才觉得苦。种种难受、不对劲都是业障在做祟!这是自己业障重,应生大惭愧!不论感觉怎么苦都要忍耐,待坏习气改良后,自然不苦,还觉得快乐呢!  因此,凡夫知见千万要不得,要用佛知佛见来思维;凡是增进道业的助缘,怎能怕苦?怎能讳疾忌医?修行就是要和业障交战、和魔鬼抗战,切莫将敌人当朋友,切莫用妄想做智慧。所谓:“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的罗汉已,乃可信汝意。”用功只有一个正见----接受训练,服从磨练,经的起考验。否则生死不了,无量诸苦难以断除。欲除业障苦,唯有咬紧牙根,忍受磨练

3、,方有解脱、得大自在之期。  若以修行为苦,难道懈怠不修就快乐?难道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欲尘劳中大滚就不苦?其实都是醉生梦死,那才真苦!贪爱污浊以为乐,清净修行反觉苦,这不是颠倒愚痴吗?不愿老实修持,不等于戒毒者不受教导,逃出戒毒所?跑出去又怎样呢?毒瘾不是染的更深?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才不以为苦。二、精进至诚除昏散大家毕竟是具缚凡夫,虽发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念佛时非昏沉即散乱,此是用功之魔敌。散乱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虽静坐,若妄想又浮动,散乱即来。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强敌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战,不能散散漫漫,懈懈怠怠地空过命光。

4、不过凡夫都有昏沉之障,只是轻重有别,切勿因此而起大烦恼。功夫愈是用不上,就愈要精进莫生退心;唯有精进才能道业相应。犹如茶可止渴、饭能止饥,可是半口茶、一口饭何能止饥?饭量大者,吃二、三碗不能饱,令其吃个五、六碗总有饱的时候吧!念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应念念生大惭愧心;自觉业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碍。惭愧心一生,就能发出至诚心来念佛。古德云:“一分诚敬一分感应,十分诚敬十分感应。”只要至诚念佛,虽妄想仍多,可先不必理会,否则乱上加乱,此之谓:“欲免烦恼徒增妄,趋向真如亦是邪。”当知前人曾言:

5、“一句弥陀法中王,杂乱纷飞也无妨;万里浮云遮天日,人间处处有余光。”只要能抱定至诚心,蓦直念去,保住身口不造恶,虽散心持名,亦能得生,此既是净土法门“带业往生”之广大殊胜处。  念佛念了十几年还是没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诚心在念?果真至诚念佛,怎不得感应?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而且“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有诚,外行自然恭敬;端身合掌、威仪严整、眼不张望,心也静下来、不胡思乱想,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心毫无至诚,当然一切都定不住了;站也辛苦、坐也难受,又是昏沉、又是散乱了!三、作观无常道可成有人想发至诚心来念佛,偏又发不起来;或乍发

6、即失,念念又散乱了。那该如何呢?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安心念,还是欠福德因缘,那就要多在善事功德上修福。若是能力可及之事却不发一点心,那真是凡情贪念不舍。为何不舍?因为还不想舍,还想着要如何的追求。果真求到了,究竟有何宝贵之处?念念不舍,还防着他人来夺取;难道就象苍蝇般,舍不得离开那些臭烂之物?在人间的沙滩是永寻不到金刚宝的啊!  万法无常,此散乱心亦是无常,要多修善积福、多念佛,日久散乱自除。再者应观生命亦无常,别自以为能活一百岁,所以拼命追求五欲。阎王要是哪天请你去,这一去又如何了?功夫未成,生死不了,轮

7、回之苦也无尽期!能如此作观,既可修福无障碍;修福无碍,善根成就快,心就易净了。  说到无常,古人有言:“今晚上了床,不知明早穿不穿?”佛陀更告诉我们:“人命无常呼吸间”,这一口气出去,能否再吸回来呢?“阎王要你三更死,谁能留你到五更?”不要老是打着“财色名食睡”的妄想了!没有无常观的人,怎能发至诚心来念佛?真是苦恼的众生!  念了十几年的佛,仍是妄想纷飞,那有否将“死”字挂在眉梢?若还是彻头彻尾的凡夫心,只是挂名学佛,念佛是有口无心,当然静不下来了。印光大师就是以“死”字为座右铭,他警策我们:“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则道业自成。”古

8、来高僧大德都是将了生死视为大事——“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故修起行来皆能至诚、精进勇猛,功夫很快得相应。  念佛之人若能发惭愧心、至诚心、常观人生无常,又怎念不好佛?有什么放不下?哪还有什么想当达官贵人种种好高务远的妄想?能依此作观,功夫必可进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