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

ID:33606011

大小:1.86 MB

页数:276页

时间:2019-02-27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_第1页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_第2页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_第3页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_第4页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_第5页
资源描述:

《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迟元林云金表蒙启安殷进垠门广田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内容提要本书是在松辽盆地深部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解释的基础上,综合盆地周边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油气勘探与研究资料编写而成。书中采用地球动力学系统分析方法,以盆地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特征、油气分布规律、盆地深部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为基础,阐述了松辽盆地形成机制、动力过程与演化规律,及其与盆地油气资源、富集规律的关系。本书汇集了松辽盆地及周边区域历年油气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盆地构造与盆地地球动力学系统研究现状,具有许

2、多独到见解,对推动我国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与成藏动力学研究以及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书可供广大地质学、石油勘探开发科技工作者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松辽盆地深部结构及成盆动力学与油气聚集/迟元林等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ISBN7-5021-3802-1Ⅰ.松⋯Ⅱ.迟⋯Ⅲ.①松辽盆地-大地深部构造②松辽盆地-大地动力学③松辽盆地-油气聚集Ⅳ.P548.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40736号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100011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

3、一号楼)北京乘设伟业科技排版中心排版北京密云华都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787×1092毫米16开本17.75印张454千字印1—15002002年6月北京第1版2002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21-3802-1/TE·2772定价:30.00元前言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当今世界上陆相盆地中发现的最大的油田,它的勘探与开发不仅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同时也促进了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为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促进了该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陆相石

4、油成藏理论。正因如此,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都十分关注该盆地的勘探与研究。松辽盆地的研究是伴随松辽盆地的石油勘探开始的。在盆地石油勘探之前也曾有些学者做了些工作(李四光,1936;克拉梭(Krasser),1906;横山又次郎(Yokoyama)、矢部长克(Yabe)、大石三郎(Oishi),1908,1922,1933;谭锡畴、王恒升,1929),但仅限于推断,或主要是地层调查工作。随着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资料的积累,石油地质学家们从多方面对盆地进行了研究,如关于陆相盆地成油理论与油气田分布的研究(杨万里等,1985;高

5、瑞祺等,1997;蔡希源,2000),关于盆地地层划分、沉积体系与储集层特征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崔同翠,1987;高瑞祺等,1992,1994;王衡鉴等,1981;赵翰卿,1987;杜博民等,1984;王东坡,1993)。松辽盆地构造形成演化与盆地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但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松辽盆地勘探初期按照传统大地构造理论对盆地定义有两种理论,即地台(坳陷)盆地(唐智、穆之、王大赉等,1963)和断坳盆地(或称深坳陷盆地)。前一种理论认为松辽盆地区域结构和地壳波状运动格式的配合是盆地形成的

6、主要因素,盆地在中新生代的发育历史也具有波状运动特点;而深坳陷盆地理论则认为从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基底结构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以及重磁力场特征来看,盆地区既非典型地台坳陷,也非山前坳陷或山间盆地,也就是属非地台、非地槽的第三种构造单元———断陷盆地,它是地壳块断振荡作用的结果。1977年钟其权等认为松辽盆地是在东北地槽系华力西期褶皱带拼合基底地壳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大型断坳型盆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和盆地勘探研究的深入,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1977年程学儒等通过

7、对区域重磁场、基底岩性、结构、盆地深层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提出裂谷成因的认识;郭成凯结合东亚中新生代板块演化认为松辽盆地为弧后盆地,之后由于研究的深入相继提出了多种观点,现概况如下。(1)板内断坳盆地:朱夏(1978)提出松辽盆地是中国板块内部中生代受太平洋板块的“峰线”控制的断陷-坳陷转换型盆地。李德生(1982)认为古生界地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由于拉张作用而破裂,局部地幔上涌,形成一系列板内断陷-坳陷盆地,如松辽盆地等。(2)克拉通内复合盆地:杨万里、杨继良、高瑞琪等在1980年认为松辽盆地属克拉通内复合盆地,

8、程学儒在1982年提出了松辽盆地为新克拉通内复合盆地的见解,高瑞琪等在1985年进一步提出松辽盆地为克拉通内转化型盆地。他们认为松辽盆地具有克拉通内复合盆地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一个单一的裂谷盆地,尽管盆地所处的位置距大陆边缘比较近,某些特征与弧后盆地有些相似,但还不属于边缘盆地,考虑到它与克拉通内盆地的异同点,及其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盆地性质转化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