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消旋卡多曲与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消旋卡多曲与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观察乐成敏叶汉涛(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妇幼保健院432100)【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121-02【摘要】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与葡萄糖酸锌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方法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给予静脉或口服补液,纠正脱水及水电解紊乱。并给予利巴韦林、蒙脱石散、妈咪爱口服。治疗组给予消旋卡多曲1次1.5mg•kg-l,1B3次,葡萄糖酸锌1日20mg,分两次服。结果治疗组显效52例,有效4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对照
2、组显效30例,有效44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5.69,P<0.01)o结论木方法治疗效果好,尤其用药72h后明显效果。【关键词】消旋卡多曲葡萄糖酸锌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是秋冬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好发于6个月・24月患儿,易导致患儿电解质紊乱。木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采用消旋卡多曲、葡萄糖酸锌联合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木科门诊,住院就诊的患儿200例(其中男性患儿120例,女性患儿80例,月龄4月〜3
3、岁,病程1〜3d,均符合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大便均为水样或蛋花样,并检测出轮状病毒。入院时腹泻次数1日≤10次,136例,1日>10次,84例;轻度脱水120例,中度脱水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10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1.5岁。对照组:势性6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1.4岁(P>0.05)o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于静脉或口服补液,纠正脱水及水电解质紊乱,并给予利巴韦林、蒙脱石散、妈咪爱口服。治疗组给予消旋卡多曲侪I」量1次1.5mg•kg-l,l日3次)葡萄糖酸锌(1日20mg,分2
4、次服用),开始服药后24h两组均记录大便次数、性状。全身状况及不良反应。1.3疗效判断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1.4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2结果治疗组显效52例(52%)。有效44例(44%),无效4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26例(26%),有效48例(48%),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性(x2=
5、15.69,P<0.01)o3讨论近30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轮状病毒是秋冬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我国现有5岁以下儿童2.6亿,每年患秋冬季腹泻的小儿达1.2亿人次。轮状病毒位居小儿腹泻病原第一位(约40%)。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粘膜上皮细胞。使具有吸收功能和富含双糖酶的小肠微绒毛顶端被破坏呈斑点状病灶,引起吸收功能障碍和双糖酶不足及其活性下降,最终导致未吸收的肠液和食物中消化不全的糖类积滞肠腔内,继发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和微绒毛上皮细胞钠转运的功能障碍,造成大量水样泻。消旋卡多曲是一种121服的脑啡肽酶抑制剂,它阻止了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脑啡肽酶
6、)的降解,因此减少了肠道黏膜内水电解质的过度分泌,而又不对肠蠕动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快速改善腹泻症状,缩短病程,并且无明显腹胀出现。有资料证明,消旋卡多曲仅在肠道出现过度分泌时才有抗分泌作用,而在一般情况下无此作用。补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及防止液体的丢失,有利于肠道粘膜细胞的修复和生长发育,从而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这种作用可在补锌后48h内产生,锌作为抗氧化剂,有对抗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作用,减少毒素吸取和细胞损伤。本观察中使用消旋卡多曲、葡萄糖酸锌后效果好,疗效确切,尤其用药72h时后疗效明显,腹泻症状改善显著,缩短疗程治愈率提高,值得临床使用。
7、参考文献[I]朱虹.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65例疗效观察卩]・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3(09):77.⑵徐晓军,李磊.葡萄糖酸锌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0;35(19):2327-2328.[3]王小仙,刘淑梅,姚欢银.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7;12(02):49-50.[4]黄淑媛,蔡秀金,黄海端.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08;7(07):53-54.⑸虞敏.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卩]・实用临床医药
8、杂志.2009;12(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