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

ID:33536231

大小:2.51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2-26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_第1页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_第2页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_第3页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_第4页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林伯强杜克锐’内容提要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针对指数分解法(和生产理论分解法一(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个综合的分解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各地区年能源强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技术进步是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推动力;(能源替代劳动、产业结构变化和技术效率恶化阻碍了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从各地区对促进全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来看,贡献最大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河北、广东和安徽,与此相反,内蒙古对全国能源强度的下降起了抑制作用。关键词能源强度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结构要素替代引言一一能源强度是

2、用于评价个国家,(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常用指标之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能源强度变化的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林伯强: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通讯地址〗:厦门市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电子信箱杜克锐: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电子信箱:。本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新华都商学院低碳项目以及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等基金的支持。杜克锐

3、感谢银兴经济研究基金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自负。世界经济年第期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个综合的分解框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个阶段,即年的快速下降阶段年的反弹阶段和年的稳步下降阶段。中国能源强度的这种波动式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许多文献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指数分解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代表性文献包括、和、和、周勇和李廉水、齐志新和陈文颖(、吴巧生和成金华、刘佳骏等及郑义和徐康宁等。在框架下能源强度的变化主要分解为三个效应: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效应一。实质上,是

4、种经济核算方法,具有数据获得性较好和分解过程简单等优点但其缺点在于难以对经济现象提供合理解释一。这,点主要体现在强度效应上。强度效应是指由产业部门自身能源强度发生变化引起整体能源强度的变化一。以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变化来解释整体能源强度的变化由此产生的个问题是: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框架缺乏对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变化的机理分析。、和、和将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上升)简单视为技术进步(退步)。但事实上,部门能源强度的下降并不完全等同于技术进步。除了技术进步以外技术效率的提高及能源与其他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也会导致部门能源强度降低林伯强和杜克锐

5、。,为了给能源强度变化提供更好的经济学解释,提出了基于生产理论②的分解方法(,。具体而言,基于谢泼德产出距离函数(将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间替代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技术效率效应、资本能源替代效应和劳动能源替代效应个成分。从这个角度而言,不但为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学解释而且其分解结果具有更多的政策含义。在经验研究方面、孙广生等和林伯强和杜克锐(利用不同的模型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虽然具有良好的经济解释能力,但主要的缺陷在于其对产业结构效应和能①根据中国经济数据库测算,中国以年价格水平计算的单位能耗

6、从年的吨万元快速下降到年的吨万元随后反弹到年的吨万元,从年起稳步下降到年的吨万元。②在文献方面、、孙广牛等(及林们强和杜克锐(都足对能源生产率即能源强度的倒数变化进行的分解,对这些分解模项取倒数即是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分解。为讨论的方便,本文将之等同于对能源强度的分解。世界经济年第期■林伯强杜克锐源消费结构效应的测度上可能会给出与现实相悖的结论。具体而言,当产出结构从髙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转移时,我们预期这种产出结构的改变会降低经济整体的能源强度而此时分解可能会给出相反的结论。例如的研究结果显示,年北京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其能源强度的下降产生了负面影响

7、。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北京和上海在此期间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大幅度向第三产业转移①。类似的情形也会出现在能源结构效应的测度上。当能源消费结构改善(能源消费比重从低质量能源品种向高质量能源品种转移)时我们合理的预期是能源结构的转变应该促进能源强度的降低,至少不会对能源强度的下降产生负面影响。然而,模型往往也会给出相反的结果。由此可见在产业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的测度上不具备良好的性质。存在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结构成分在产出距离函数中是对称的。在模型中没有反映不同产业部门(能源品种)的不同属性。具体而言,诸如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能耗低的特征并没有在距

8、离函数中体现出来,因而无法反映产业结构变化的真实效应。举个简单的例子考虑如下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产业产出比重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