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28556
大小:70.6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6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百强校】畫庆市江建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24道选择题,每道2分,共48分)1、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與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亨用的與服都不相同。这表明A.與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D.與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2、殷人祭祀
2、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人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3、《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候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
3、黜,共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Z人,此Z谓兴灭国,继绝世。”材料反映了A.安士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维承人D.封地是诸候此袭的私有财产4、《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Z。这反映出周宣壬时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5、钱穆认
4、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即进为郡县的国家。”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A.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B.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C.“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D.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6、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
5、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记述出处“二世还至成阳,曰:'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宋]宋敏求《氏安志》“东西北三面墙内
6、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8、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宗法纲常的束缚C.专制制度的强化D.科举制
7、度的僵化9、《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年,博得“乡邑称”的类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徳C.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D.汉朝察举制存在消极影响10、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
8、,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11、“(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彻底解决了封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