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

ID:33517819

大小:849.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9-02-26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_第1页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_第2页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_第3页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_第4页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病理生理学教案教学内容: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授课教师:贾玉杰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一、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受体病、激素抵抗综合征的概念。2、了解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3、熟悉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如受体异常与疾病;G蛋白异常与疾病;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在上述的每个发病环节中,要求能举出2-3个具体疾病的病名。4、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

2、疾病的防治。二、教学用具病理生理学多媒体课件病理生理学挂图三、教学时间分配总共四学时,其中:1、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定义10分钟。2、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30分钟。3、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30分钟。5、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15分钟。6、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15分钟。7、受体异常与疾病30分钟8、G蛋白异常与疾病20分钟9、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20分钟10、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25分钟11、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15分钟四、重点难点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蛋白激

3、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鸟氨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是本章的难点,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五、板书设计1、什么是细胞信号转导和跨膜信号转导2、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3、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4、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5、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6、G蛋白异常与疾病8、胞内信号转导分子、转录因子异常与疾病9、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10、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六、教学内容概念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signaltransduction)细胞通过位于胞膜或胞内的受体感

4、受胞外信息分子的刺激,经复杂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转换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这一过程称为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nbranesignaltransduction)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信息分子必须与膜受体结合才能进一步激活细胞内的信息分子,经过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息传递至胞浆或核内,进而调节靶细胞的功能,这一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导。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一、G蛋白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一)腺苷酸环化酶途径(二)IP3、Ca2+-钙调蛋白激酶途径(三)DG-蛋白激酶C途径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

5、途径(一)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途径(receptortyrosinekinasespassway)(二)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non-receptortyrosinekinasespassway)三、鸟苷酸环化酶信号转导途径四、核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类固醇激素受体家族甲状腺素受体家族受体病亦称受体异常症是由于受体数量、结构或调节异常,导致受体功能异常,使之不能正常介导配体在靶细胞中应有的效应所致的疾病。受体异常可表现为:受体下调(受体数目减少)或减敏(对配体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或消失)。受体上调(受体数目增加)或增敏(对配体刺

6、激的反应过度)。受体病按病因可分为:(一)遗传性受体病由于编码受体的基因突变使受体缺失、减少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1.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LDL受体异常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按受体突变的类型及分子机制可分为:(1)受体合成障碍最常见,约占50%(2)受体转运障碍在内质网合成的受体前体不能正常转运至高尔基体(3)受体与配体结合障碍受体的配体结合区缺乏或变异(4)受体内吞障碍与LDL结合后不能内吞入细胞主要临床表现:因LDL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对血浆LDL的清除能力降低,患者出生后血浆LDL含

7、量高于正常,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也明显升高。若纯合子FH编码LDL受体的等位基因均有缺陷,发病率约为1/100万,LDL受体严重不足,血中LDL可高达正常人的6倍,儿童期即可出现冠状动脉硬化,过早死亡(20岁前)。若杂合子基因突变,发病率约为1/500万,患者LDL受体为正常人的一半,血中LDL可高达正常人的2-3倍,多于40-50岁发生冠心病。2.家族性肾性尿崩症是由于遗传性ADH受体异常,使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引起的尿崩症。ADHV2受体位于远端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当ADH与受体结合时激活Gs,使AC活性增高,从而进

8、一步激活PKA,使微丝微管磷酸化,促进位于胞浆内的水通道蛋白插入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侧膜导致管腔内水进入细胞,肾小管腔内的尿液浓缩按逆流倍增机制,尿量减少。编码人ADH受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q27-28区段,编码由371个氨基酸残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