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08900
大小:553.8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26
《《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记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红楼梦评论》的现代学术范式119——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李庆本提要100年前,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3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2、。关键词《红楼梦评论》跨文化阐释互文性引文研究影响研究“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在中国现代美学研究、文学批评的发展中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学术“范式”,它比单纯介绍翻译西方理论到中国来的学术范式就中外学术文化交流而言,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封闭地研究中国文本的学术范式仍然存在,但显然已经不占主流。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最早“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这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从这篇文章于1904年发表到今年正好是100年,100年来,虽然这篇文章被广泛提及,但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据统计,在1949--1979年三十年的有
3、关王国维文学批评的32篇研究文章中,《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分别是25篇、4篇、3篇。这种情况成为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惯例”。相对而言,人们总是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人间词话》上,1980年13篇论文中《人间词话》占到7篇,1981年12篇论文中占到5篇,1982年14篇论文中占到8篇,①1994年到现在的10年间300余篇的王国维研究论文中,专门研究他的《红楼梦评论》的只有7篇,这与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是远远不相称的。这说明有关《红楼梦评论》的研究仍然有尚待开掘的空间。对《红楼梦评论》用叔本华哲学来阐释《红楼梦》,历来存在着两种截
4、然相反的评价。赞成者认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最早发现了《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是《红楼①参见李虎子:(--十世纪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综述》,《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万方数据120《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梦》研究中用西方美学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第一部系统之作。①反对者则认为,王国维以叔本华来解释《红楼梦》,导致了对《红楼梦》的误读,或者王国维根本就没有读懂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甚至有学者认为王国维引用的叔本华哲学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他是悲观主义的,与《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是毫不相干的。值得注意的是,相反的评价往往来自同一个人。指责王国维
5、误读了叔本华的是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曾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提出批评,指出:“王氏(指王国维)於叔本华著作,口沫手胝,《红楼梦评论》中反复称述,据其说以断言《红楼梦》为‘悲剧之悲剧’。贾母惩黛玉之孤僻而信金玉之邪说也;王夫人亲于薛氏、风姐而嫉黛玉之才慧也;袭人虑不容於寡妻也;宝玉畏不得於大母也;由此种种原因,而木石遂不得不离也。洵持之有故矣。然似於叔本华之道未尽,於其理未彻也。苟尽其道而彻其理,则当知木石因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耦始者或以怨耦终;遥闻声而相思相慕,习进前而渐疏渐厌,花红初无几日,月满不得连宵,好事徒成虚话,含饴还同嚼蜡。”②在钱钟书
6、看来,王国维虽然看到了《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通常关系造成了宝黛二人的悲剧,因而断定《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这是持之有故的,但却并不符合叔本华的原意,按照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应该让宝黛二人成婚,然后“好逑渐至寇仇,‘冤家’终为怨耦,方是‘悲剧之悲剧’。”③由此出发,钱钟书认为王国维引用叔本华的理论来评论《红楼梦》,不免削足适履,作法自弊。他说:“夫《红楼梦》,佳作也,叔本华哲学,玄谛也;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厄。”④反对的意见中更有代表性的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虽然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
7、却认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缺点”,那就是“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是采用叔本华哲学对“宝玉”之名加以附会,认为“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的错误;第二点错误是完全以“生活之欲”之“痛苦”与“示人以解脱之道”作为批评《红楼梦》一书之依据,与《红楼梦》原书的主旨有许多不尽相和之处。对于这两点错误,叶嘉莹先生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做了平行比较,指出叔本华哲学虽然曾受东方佛教哲学之影响,可是因为东西方心性之不同,所以叔本华哲学仍然与佛教有着本质的差别,东方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有可以成佛的灵性,这
8、是人的本性,而欲望烦恼则是后天的一种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