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79952
大小:259.0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25
《汉朝的法律制度教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法制史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第四章汉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汉朝法律体系的建立一、法制指导思想(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其在政治上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在法律上主张约法省刑、轻刑轻罚(二)汉武帝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汉代奉行儒家理论是历史的选择,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确立的原因是黄老思想过于消极,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寻找新的指导理论二、汉代法律体系的建构(一)汉初的立法阶段1.《九章律》的制订《九章律》是汉律体系的主干,不仅两汉承用,而且被后世历代王朝奉为圭臬。2.其他立法3.《二年律令》(二)武帝时期
2、的立法1.《越宫律》与《朝律》2.《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沈命法》及《左官律》(三)东汉时期的立法汉代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汉初高祖时期奠定的,此后随社会变迁之需,汉代的律令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三、汉朝的法律形式汉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科、品、比、诸儒章句等。律,是国家制定颁行的成文法典和单行法规,属于较为稳定的法律形式令,即“王者之命”,是皇帝在律之外,应时随变因人因事而发布的诏令科,是针对某种事类的单行法条,是对律令的具体诠释或者补充。品,为律令科的附属法规,是对律、令、科的内容的扩充和延伸比,是经中央政府确认,可以用作断案量刑依据的典型案
3、例诸儒章句。是汉代“引经注律”而形成的重要的法律疏释第二节汉朝法律内容一、行政法律制度(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汉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2.汉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二)官吏管理制度1.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有:察举、征辟、特召、上书拜官、任子,纳赀等汉代任用官吏的方式主要为拜、守、假、行等2.官吏的考核和奖惩(三)官吏监察制度二、刑事法律制度(一)刑罚体系1.汉初的刑罚体系2.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3.刑制改革以后的刑罚体系(二)犯罪种类1.危害政权及皇权方面的犯罪2.危害中央集权方面的犯罪3.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4.侵犯财产的犯罪(三)刑法原
4、则1.汉代早期法律中的刑法原则(1)特权原则(2)数罪以最重者论原则(3)自告减刑原则(4)诬告反坐原则2.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刑法原则(1)上请(2)恤刑原则三、民事婚姻继承法律制度(一)民事法律制度1.民事权利主体及民事行为能力2.所有权制度3.债权制度(二)婚姻家庭制度1.婚姻制度汉律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关系的解除,以“七去三不去”为原则2.家庭关系汉律以“不孝”为重罪,告父母即为不孝当“弃市”;殴父母者“当枭首”;杀父母“以大逆论”,即本人腰斩,妻、子弃市(三)继承制度1.财产继承开始时间2.继承人的范围3.财产继承关系的客体4.遗嘱继承关
5、系的成立要件及其效力四、经济法律制度1.盐、铁专卖法令2.均输、平准法令3.币制改革法令4.抑商,算缗、告缗法令第三节汉朝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一)中央司法机关(二)地方司法机关二、诉讼审判制度(一)告劾汉代将向官府告发犯罪称为“告劾”或“劾”。告劾是逮捕和惩罚罪犯的必经程序(二)讯鞫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根据“告劾”传讯被告,进行审讯称为“讯鞫”、“鞫讯”、“讯狱”或“验问”(三)复审汉代复审制度有“乞鞫”和“奏谳”两种“乞鞫”,即罪囚不服判决,可以要求复审“奏谳”,是汉代创制的疑狱逐级上报复审的制度(四)执行三、儒家思想对司法制度的影响(一)《春秋》
6、决狱《春秋》决狱,即引用儒家《春秋》等经典的精神原则或事例作为判案的依据,是汉代出现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即根据案件的事实探究行为人的动机。实际上更侧重于“论心定罪”(二)录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长官直接详审罪囚,平反冤狱的制度,为汉代所首创(三)大赦大赦,是封建国家对罪犯进行普遍宽赦的制度,赦前之罪不论举发与否,均免除或减轻刑事责任(四)秋冬行刑秋冬行刑,即除罪大恶极者决不待时外,死刑均在立秋以后,冬至之前执行的制度问题与思考1.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
7、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B.按包庇罪论处C.与其丈夫同罪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考点】汉代“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原则【答案】A2.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B.汉文帝废除肉刑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考点】汉文帝除肉刑【答案】B3.汉武帝时,有甲、乙二人争言相斗,乙以佩刀刺甲,甲之子丙慌忙以杖击乙,却误伤甲。有人认为丙“殴父也
8、,当枭首。”董仲舒引用《春秋》事例,主张“论心定罪”,认为丙“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关于此案的下列哪种评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