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51890
大小:9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6
《浅谈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华南师大附中黄爱国(本文获1999年华南师大附中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及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
2、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高中物理练习题,不但需要通过发散性的分析,搞清物理过程,而且还需要辐合性的综合,才能建立方程求解,一般直接代入公式计算的较少,在计算过程中还需用到复杂的初等数学知识。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
3、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做法: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
4、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例如:讲“弹力”,在初中只提弹簧伸长(压缩)的长度与拉力(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关系。没有讲其他物体的弹力,也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讲“弹力”,不仅要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还要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为了使知识的同化,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然后再演示海棉
5、、米尺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用旧知识固定新知识。最后通过液柱、光杠杆等放大手段演示玻璃瓶、小木板微小形变的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使物体产生形变,从而使学生形成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叫弹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通过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无形中就降低了高初中物理学习的台阶。4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初中物理中
6、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了学习物理的台阶。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
7、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讲“力的分解应根据实际产生的效果进行”时,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1,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图一),重力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以及使物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