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ID:33444926

大小:116.2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2-26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百強校】江苏省秦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題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対封国的政治管理

2、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词“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群体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说明诸侯国的形成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选A;BD是从分封制或宗法制单个方面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彻底”表述不当,排除。2.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眷录制度,既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

3、級。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方式参加科考B.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彖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一步僵化D.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从而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答案】D【解析】由材料“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可知“投牒自举”是唐代参加科考的方式之一,而非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宋代糊名和眷录制度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舞弊现象,但不能杜绝,故B项错误。由唐代到宋代的发展,表明人才选拔机制得到发展;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僵化是明代八股取士之后,故C项错误。宋代糊

4、名和眷录制度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有利于选拔结果的更加公正,故D项正确。点睛:处理选择题项的时候,要注意其中的“绝对化”“片面化”的词语,进行有效排除。如该题的“只能”“根本”,带有强烈的“绝对化”的色彩。1.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Z织,可供数口Z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挤并非完全封闭【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

5、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岀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其他选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点睛:本题设问比较新颖。一般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实际上,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所以选择题一

6、定要结合材料来判断。2.下图为清中期杰出而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而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抒发风神消散的微世风骨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答案】C【解析】材料“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体现的是文人画抒情达意的特点,故排除DB,选C;风俗画才是突岀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排除A。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吋(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吋再想创新创

7、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齐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答案】D【解析】由材料“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可知轻视簡业发展,“设计使其安守家园”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吋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D项正确。“当时(18世纪)屮国

8、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体现了农耕经济的领先,但仅是部分材料的结论,故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排除C项。2.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