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

ID:33440608

大小:326.42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26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_第1页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_第2页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_第3页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_第4页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巴郎山隧道监控量测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四川省S303线巴朗山隧道(TJ1标段)工程项目监控量测初步设计方案西南交通大学二零一一年四月三十日四川省S303线巴郎山隧道(TJ2标段)工程项目监控量测初步设计方案编写:审核:批准:西南交通大学二零一一年四月三十日1编制依据02隧道工程概况02.1隧道概况02.2地形地貌02.3地层岩性02.4地质构造02.5节理裂隙12.6新构造运动与地震22.7不良地质及自然灾害22.7.1垮塌或溜坡22.7.2泥石流22.7.3崩塌23隧道洞口段工程地质评价33.1隧道进口33.2隧道出口3.3隧道洞身段工程地质评价4隧道监

2、控量测的目的和意义5监控量测内容和方法115.1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布设原则7监控量测频率11128-1测数据的整理128.2测试数据处理一回归分析128-3位移反分析12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139.1量测数据反馈流程139.2隧道监控量测管理基准139.3量测数据反馈方法14监控量测数据反馈和安全措施179.4安全措施10报表1911监控量测元器件1912监测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措施20四川省S303线巴郎山隧道(TJ2标段)工程项目监控量测实施大纲(西南交通大学结构工程试验中心)1编制依据(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

3、范》(JTJ042—94);(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3)《公路隧道质检验量评定标准》(JTJF80/1-2004);(4)《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J204—96);(5)《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则》(TBJ108—92);(6)巴郎山隧道设计图纸(2006.9)o2隧道工程概况2.1隧道概况隧道位于小金、汶川、宝兴三县交界处的巴册山,是省道S303线的一段,是连接九环线和卧龙人熊猫自然保护区及东方圣山四姑娘山的唯一道路。隧道起于巴朗山南东坡的邓生〜塘房之间的小魏家沟附近,止于巴朗山北西

4、坡的澈哨〜对房沟沟口之间。2.2地形地貌隧道穿越的巴朗山属高原草甸灌丛区,海拔3200〜5900米,4400米以上常年积雪或积雪时间较长,冰蚀地形发育,槽谷宽缓呈“U”形,周边为坡麓堆积块石,外围为基岩裸露的山峦,陡峻、挺拔。一般山峰5000米左右,相对比高大于1000米,常年冰雪覆盖,粒雪分布高程4800米以上,浅蓝色的冰流夹有碎块石,沿沟谷活动,所达高程南坡4800米,北坡3900米,前缘冰舌厚20—30米。冰床底常有流水,冰锥和消融后的冰磧物由径达1一2米的块碎石组成。邓生至塘房段为高陡斜坡,自然坡度35〜50°

5、,大部为崩坡积碎块石,局部小面积基岩零星出露,植被为高原灌丛区。塘房至高店子段巴朗山山脊两侧为宽缓的冰蚀槽谷,终磧垄、侧磧垄十分发育,冰蚀槽谷自然斜坡平缓,角度约10〜20°;外围为高陡的基岩山岭,冰斗、角峰、就脊等发育,山岭中下部为碎块石松散堆积斜坡,自然坡度20〜45°,植被为高原草甸。高店子至日隆段为峡谷地形,谷底为冲洪积碎石层,两侧局部有崩坡积、冰水堆积斜坡,坡度较陡,约20〜45°,植被为高原灌丛区。2.3地层岩性隧道地区的地层主要有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3叫、坡洪积层(Q屮如)、冰磧、冰水堆积层(Q广讪

6、)和中生界三迭系(%、T%、T3zh)地层。2.4地质构造隧道位于小金弧形构造带东段,该构造带呈东西向展布,由一系列彼此协调紧密排列的弧顶朝南的线状弧形褶皱组成,断裂构造不发育。隧道主要穿越下列褶皱:(1)新格背斜轴迹:西段呈330〜300。,中段290。〜近东西,东段呈75°,全长>100公里。轴向:西段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中段直立;东段向南东倒转,倾向北西,隧道通过其东段,核部为菠茨沟组,翼部为杂谷脑组,轴部次级揉皱发育,岩体破碎。(2)夹金山复向斜为一级倒转向斜,南北岀露宽度约30公里,东西长>100公里,轴线

7、呈弧形弯转,弧顶位于夹金山一带,为向南凸出的舒缓开阔弧形。轴线由弧顶往西呈290。逐渐变为325。与曲登沟复式向斜相连,往东呈北东向与三道桥卡子复式倒转向斜相连。槽部地层为三迭系侏倭组,两翼为杂谷脑组,北翼陡,南翼缓。东段地层向南东倒转,向北或北北西倾斜,轴面多次扭折,地层遭受强烈挤压,次级褶曲十分发育,层间劈理、轴面劈理等层击不穷,岩层的塑性揉皱、弯曲、拖拉、平卧、倒转、重褶的褶曲现象千姿百态,屡见不鲜。宏观上向斜部轴部大致在BK102+100附近,为隧道穿越的主要构造。(3)美兴镇倒转背斜轴迹四卡〜美兴镇段呈320

8、。,美兴镇〜木城沟段呈285。,木城沟〜东段呈80。,全长>100公里;轴向:西段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中〜东段向南、南东倒转,倾向北、北西;两翼倾角45〜77°。核部为杂谷脑组,翼部为侏倭组,轴线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弧顶在场地西侧木城沟一带,次级小褶皱发育,隧道于BK104+450附近通过其东段。(4)唐家山倒转向斜轴迹西段呈3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