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

ID:33433276

大小:60.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25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_第1页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_第2页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_第3页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_第4页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沈阳故宫建筑多民族特色探究【摘要】着眼于沈阳故宫木构架营造技术中的诸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架体系和构造做法,指出沈阳故宫建筑吸收和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借鉴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呈现出多民族的建筑技术的特点,对于丰富以清文化为主的沈阳城市文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沈阳故宫;木构架;多民族;文化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

2、巳有360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70余座,由20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300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其作为举世仅存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渔猎、釆集经济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鉴汉族及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设计建造出的宫殿建筑杰作,其独特的建筑布局、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成为中外宫殿

3、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被称为本地区各民族建筑遗存中最杰出的范例,代表着当时东北亚地区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一、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沈阳故宫建筑的木构架营造技术中,吸收和传承汉族先进的营造技术,是其诸多营造特点中最为鲜明的。其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各构件搭接构造以及用材制度等方面,与明末清初的中原建筑十分相似。如就结构体系而言,无论是正身梁架,还是排山梁架都采用了基本的抬梁式的构架组合方式;从各构件搭接做法和组合规律看,各构件的分件形式和尺寸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组合规律同传统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而搭接做法仍采用我国传统的樺卯形式;从基本

4、模数和扩大模数的使用看,沈阳故宫建筑仍沿用有斗拱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无斗拱建筑以檐柱径为基本模数的用材制度,并且承袭着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而且比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大多数建筑自身的檐步、金步、脊步的距离相等或近似相等,这一点同我国其他古建筑的步距规律是一致的。大政殿的藻井做法是传统的降龙藻井的做法,而其他建筑上采用的平暗和海漫天花是我国传统天花中常见的形式,这缘于千百年来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两位先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和积极学习。二、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沈阳故宫是地地道道按照满族人的意图建造,并为其所用的

5、皇家宫殿,在其大小木作的营造特点上反映出了诸多满族文化和满族人的民族气质。1、体现满族初创期经济水平和军政体制的柱网沈阳故宫单体建筑体量小,多数建筑的柱网尺寸在3〜4m之间,这个数值几乎是大式做法开间尺寸的最小值。现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为例来说明,崇政殿:面阔5间,进深13架椽,面阔明间&44m,次间5.56m,稍间5.55m,尽间3.61m;而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7架椽,面阔各间均等为4.2m,总高度28.33m。崇政殿和太和殿同为皇帝的金銮殿,崇政殿的体量和规模比太和殿却小得多,其原因在于,后金迁都沈阳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辽沈

6、地区曾发生“粮荒”,逃判的人多,秩序很乱。虽然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当时的后金在手工业、商业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渔猎经济在那时仍然是获得部分生活资料和作为商品的重要手段。皇太极就指出:“人参、貂皮……我民所赖以为生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仍比较落后,经济也远比不上发达的中原,因此,建设的规模、建筑的体量都比较小。当时,还无法像中原王朝那样讲究奢华。此外,皇太极在安定社会的同时,为了发展生产,他率先提出“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从前因边墙事关守御,故劳民力役,事非得已……今修葺已竣,嗣后有颓坏者,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

7、,“吾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正欲卑汝等效法耳”。皇太极称汗后的“尚俭”风习,导致沈阳故宫早期建筑的规制低、体量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满民族古朴淳厚的风气和讲究实际的民族特质。沈阳故宫建筑中2/3的建筑平面柱网沿用传统的布局形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独特的布局形式,大政殿(见图1)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建筑。该建筑采用的是八角形的柱网布局,专家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政殿的平面形状给出了解释。本文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了大政殿采用八角形的原因。第一,八旗制度的影响。建筑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努

8、尔哈赤作为一代国君,必然将他的一贯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