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420700
大小:55.5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5
《肝素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淤胆型肝炎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肝素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淤胆型肝炎临床分析周晓蕾林耀堂(珠海市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182-02我院自2005年3月〜2008年6月,采用小剂量肝素加消炎利胆片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并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淤胆型肝炎5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16〜65岁。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血清胆红素仃BIL)117.1〜1058μmol
2、/L,平均280μmol/L。采用1995年北京第五次传染病与寄牛虫病学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甲肝病毒感染20例,乙肝病毒感染16例,戊肝病毒感染15例,乙丁病毒重叠感染2例,药物引起3例,原因不明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强力宁100〜160ml,丹参注射液10〜2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肌昔片、肝泰乐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50m
3、g加入0.9%牛理盐水30ml中缓慢静注,每日1次,一般用药2周,必要时间隔1周后再用2周,同时口服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1.3观察项目密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特别是出血倾向,每周查1次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在6周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转氨酶(ALT)正常;有效:在6周内血清胆红素下降超过治疗前50%,临床症状明显缓解,ALT降低>50%;无效:治疗6周临床症状、血清胆红素减退不明显。2结果2.1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
4、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8.7%o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口治疗组退黄吋间也明显较对照组缩短。2.2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牙龈出血现象。对照组有1例出现小量鼻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均停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毒副反应。3讨论3.1淤胆型肝炎胆汁淤积的特点肝细胞内有胆色素沉着,毛细胆管扩张,且内有胆栓⑵形成,造成淤堵,胆汁流动缓慢,业已证明各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必然引起肝微循环障碍,缺血、
5、缺氧,导致肝细胞进一步损伤、氧自由基增多等。胆汁淤积因子的产生肝脏炎症及肝内微循环障碍、血栓素升高、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因素与胆汁淤积有关⑶。3.2肝素的作用⑴抗凝解聚,抗过敏作用。(2)降低血液黏滞性,扩张平滑肌,改善微循环等[4]。(3)肝素有较强的负电荷能阻止生物分子,如激素、细胞因子等与肝细胞结合而减弱其生物活性,加速这些生物因子的排泄和代谢,有利于肝细胞的恢复[5]。(4)肝素治疗后,肝窦腔淤血明显减轻,肝窦腔恢复通畅,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淤胆有所好转⑹,从而改善内微循环灌注营养
6、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5)肝素通过其表面携带人量负电荷抗凝、抗炎及清除自由基等多方面作用[7]。(6)改善胆汁黏稠度,加快胆汁流量,有利于胆栓的溶解,便于胆红素的清除,此外,肝素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及抗醛固酮作用增加尿量,有利于促进胆红素代谢加快黄疸消退。淤胆型肝炎,中医认为其主因:湿热瘀阻,血瘀重,里热盛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失调,胆汁排泄受阻,溢于肌表,使黄疸持久不退。故用消炎利胆片清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疏肝,使湿祛热清肝胆气机通畅,胆汁排泄增加,有助于促进肝功能恢复。本文应用小剂量肝素联合消炎
7、利胆片治疗淤胆型肝炎,其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均优于对照组,证明本方案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其方法简便、安全,价格低廉,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参考文献⑴卫生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241-247.[2]梁扩寰.肝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1.⑶汪承柏.中医中药治疗重度黄疸肝炎的研究思路.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2.[4]雷震甲•血液流变学基础与临床•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62
8、-279.⑸褚红女,黄荷风•肝素钠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枳症的初步探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501-502.⑹郝菁华,石军,任万华,等•肝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2):109-110.[7]李著华,唐显玲,朱庆平•微量肝素对家兔DICU寸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障碍的预防作用•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13(1):牛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