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

ID:33419381

大小:55.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5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_第1页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_第2页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_第3页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中国山水画心灵意象表达摘要中华民族对自然产生了依恋之情和感性认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孔子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天人合一”境界,表明了“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延伸到中国古典艺术上,表现的就是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心灵的慰藉。关键词儒道思想山水画心灵意象一、独特的绘画语言体现心灵上的意象表达(一)从线条上对心灵的意象表达。中国山水画使用毛笔,以线为主,强调笔墨,线具有抽象概括性,有宽窄,急缓,有顿挫,焦润和笔势的变化,线是人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离,既它脱

2、离开了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却有恰恰是为了再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恰恰是为了表现“道”,与普通性的情感形式相吻合相同构。笔墨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二)从造型上对心灵的意象表达。山水画在“形”的造型要素上也体现着心灵世界的意象性特点。首先,是"形”具有意象性,通过外在的形象来写“神”,外在形象来表达自身的“意”,不是模仿外在世界的形象。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具有自由的空间和超越客观自然的精神,可以用来沟通人的心与画之间的情感,随着人们长

3、期的视觉经验和感受的积累,看到某些形体时就会让人产生一些特定的形象联想,可以体会到这种意象的形体为画面带来某种超越自然的表现力,。线、形本身在传统山水画的游戏规则里,虽然只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但我们也往往能够通过其中的线或形来窥见古代山水画家的艺术本质,发现其中心灵意象的表达。(三)从色彩上对心灵的意象表达。中国古代绘画在色彩上也是运用着自然色彩的属性,即所谓的“随类赋彩”。但在实践中为了达到自由的境界,用单一色彩表现无限广大的情感,在统一的色调中展现无穷的意味,最终"水墨画"的出现了,完成了色调抽象

4、表现的变革。水墨是色调最高度的提炼和概括,是将色彩情感发展到抽象走向成熟的标志。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山水画心灵境界的营造(一)“可游、可居”的山水画自然境界的创造。真山水(大自然)假山水(山水画)之"可游可居”,既有世俗的一面,也有与"道”相通的一面。可见儒道相通的结果,将审美引向深处,使文艺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的创作的欣赏,也蕴含着表现者对人生的超越态度,有了这一态度,就会使种种异己力量所奴役所扭曲者回到人的自然、回到真实的感性中来。(二)重视心灵的画面意象表达。中国画追求画境,画境是形式和内容共同构

5、建的一种精神气息。在山水画家们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共同审美精神,并达到高超的境界,而这些境界往往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让人沉静在画的精神世界中。中国山水画家视荒寒为画中之极境,喜欢寒林,深山幽谷,借其来表达对生命的关切,强调在历尽人间沧桑后依然不屈不饶的生命力。如宋代郭熙的《幽谷图》和李成的《读碑窠石图》。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画中山峦起伏,屋林隐现,云雾弥漫,变幻莫测,整个画面没有明显的线条和笔触,而是将墨与水相融,浑然一体,营造云海翻腾,弥漫宇宙生成时期阴阳相撞的混沌之气的苍古之境,多以烟云掩盖,树木

6、不取工细,体现了对萧疏之境的追求。萧疏之境的特点表现为"枯”、‘'瘦”。而“枯瘦”被看作超凡脱俗的重要特点,如五代时关仝的《关山行旅图》。隐逸的幽淡荒寂的画面境界,如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和,构图稀疏,情调幽寂,表现了清净无尘的仿佛心灵从未受世俗的污垢污染,清高孤寂的心境。烟云之润境,也是山水画的典型境界。画家们通过激荡的水气云烟来表现大自然的生机,通过把“润”的笔墨效果结合烟云意态,表现大自然的滋润馄饨,而烟飘渺富有灵动,宛如与天在,与神游,如宋代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和《云山图》。对雪景的描绘,突出画面中

7、的凄冷和高洁的韵味。营造了寒意正浓的意境,体现了画家对市井平民艰辛生活的关心与同情,如五代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三、结语中国是一个精神文化丰富的古文明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命和谐和相互的映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山水画的影响是直接和漫长的,通过线和对形体进行有力的概括,通过笔墨这种简单却又丰富的途径来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是心灵的写照,追求的是精神的慰藉,追求的是生命的闲适。(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参考文献:[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2

8、(2):181-183.[2]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学研究形神与笔墨[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4):112.[3]薛永年,赵立,尚刚•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M].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4(10):115.[4]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8(11):37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