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

ID:33419191

大小:1.41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2-25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_第1页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_第2页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_第3页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_第4页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吳讓之的書篆研創理念探源AStudyonIdealsofCalligraphyandSealofWuRangzhi造形藝術研究所研究生劉嘉成Jia-ChengLiu摘要1吳讓之(熙載)是繼皖派開創者─鄧石如之後,晚清一位大家,無論是書、畫、印等藝術創作中均有傑出的成就。關於吳氏的書學背景,承襲鄧氏創作理念,2被公認是鄧氏的再傳弟子,然而鄧氏於吳讓之七歲那一年即過世,兩者之間殊不可能有直接的交流,因此,包世臣(慎伯)為鄧石如的弟子,又是吳讓之的老師,即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包世臣的書學著作《藝舟雙楫》,為清代一本重要的書學論著,其中論述許多包氏書學思想之外,包吳兩者之間書學問答的過程,亦記載在其中,

2、如〈答熙載九問〉、〈與吳熙載書〉等文章,探討吳氏如何繼承包氏理論,更而藉著從書法、3篆刻等作品,將其理論發揚光大。又《吳讓之自評印稿》,為篆刻史上首先將自己歷年所作篆刻作品,自我評分等第的印譜,是吳氏晚年的印集,品評標準與包氏並無太大差異,但亦由此可窺知,吳氏對其印藝警慎而負責的態度以及他受包氏的影響之處。但若將包氏與吳氏現存的書法作品做比對,吳氏的作品並非完全承襲包氏,而是透過包氏去學習鄧石如「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4奇趣乃出」等重要理論;因此,吳讓之的書篆研創理念,亦可上推至鄧石如。1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後避仁宗之諱,就以字為名,另取頑伯,號

3、完白山人、笈遊山人,安徽懷寧人。其「以書入印」之理念,開創「鄧派」(皖派),見《完白山人譜》。2從吳昌碩《吳讓之印譜》跋云:「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轉引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論文選》上,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發行,1999年8月,頁598。3劉向東編《吳讓之自評印稿》,1992年3月,楊州古籍書店發行。4見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1月臺四版,頁22。2292003造形藝術學刊一、前言吳讓之(1799-1870)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因此包世臣對吳讓之的影響,實在有深入了解的必要性,由於吳氏並無完整的書學理論等著述,希望藉著這一次的研究,可以更了解其書學的中

4、心思想,並與其書法、篆刻作品交互印證;此外,亦期能藉此重新確立吳氏在書法篆刻史上的地位。56文獻方面,由於吳讓之的《吳讓之印存》、《通鑑地理今釋稿》等,內容與書學較無直接關連,僅有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部份,除了詳細的記載其書學思想之外,亦包含兩者之間問答的情形,以兩者皆精通書學的角度來看,兩者7論書觀點應為一致,因此以〈答熙載九問〉、〈與吳熙載書〉兩篇文章為主作深入的探討。二、吳讓之的書學背景(一)清代碑學之興起清初,入土中原的的滿清政權,便以書法攏絡剛加入的士大夫,馬宗霍《書林藻鑑》即曰:帖學自宋迄明,皆所宗尚,滿清入關,典章制度多仍明舊,而於華夏文藝,尤存情宏獎,欲以此係士大夫之心,雖定

5、清字為國書,然清初諸帝,莫不工為漢字,世祖嘗習黃庭與遺教經,萬幾之暇,時以奎藻頒賜部院大8臣。當時康熙(1662-1722)重視董其昌書法,乾隆(1736-1795)欣賞趙孟頫風韻,科舉考試又注重工整華麗的「館閣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因素影響書壇的走向。誠如馬宗霍所述:聖祖則酷愛董奇昌書,海內真蹟,搜訪殆盡,玉牒金題,彙登秘閣,董書在明末已靡於江南,自經新朝睿賞,聲價益重,朝殿考試,齋庭供奉,干祿求仕,視為捷塗,風會所趨,香光幾定于一尊矣。高宗宸翰尤精,特建淳化軒以藏淳化閣帖,又命于敏中摹刻上石,分錫諸王公卿,其時承平5方去疾編《吳讓之印存》,1983年4月,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6吳

6、讓之著《通鑑地理今釋稿》,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校刊。7見蔡崇名著《包慎伯之書學思想及書法研究》,台北,華正書局,民國80年3月,頁372。8見馬宗霍《書林藻鑑》下卷第十二前言,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2月,頁340。230吳讓之的書篆研創理念探源日久,書風亦轉趨豐圓,董之纖弱,漸不厭人之望,於是香光告退,子昂9代起,趙書又大為世貴。到嘉慶、道光以後,文字獄盛行;而金石碑版陸續出土,學者轉向研究小學、考古,碑學遂逐漸興起。根據馬宗霍所言:嘉道以還,帖學始盛極而衰,碑學乃得以乘之,先是雍札乾隆間,文字獄甚嚴,通人學士,含毫結舌,無所攎其志意,因究心於考古,小學既昌,談者群籍金石以為證經訂史之

7、具,金石之出土日多,摹榻之流傳亦日廣,10初所資以考古者,後資以學書,故碑學之興。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亦云:國朝書凡更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率更貴盛於嘉道之間,北碑萌芽於咸同之際,以至今日,碑學益盛,多出入於北11碑、率更間,而吳興亦蹀躞伴食焉。」根據上述文獻,可知在這個階段,金石碑版古拙樸素的格調,激起共鳴,逐漸在書壇形成風氣,其中以阮元《南北書派論》與《北碑南帖論》、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