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

ID:33373328

大小:6.11 MB

页数:123页

时间:2019-02-25

上传者:U-22107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_第1页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_第2页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_第3页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_第4页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空问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然而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建设在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就某些个体而畜,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不断下降,功能及艺术上甚至产生退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尽力地去防范和改进。基于以上情况,本论文拟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对城市公共空间外在的表现形态进行研究找到其内在的控制与联系因素,才能更好地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做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具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体现的城市公共空间。本论文借鉴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艺术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表现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比较国内外公共空间形态不同的历史渊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指出在公共空问建设中我们单纯的模仿或照抄他国,无论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从地方差异的内在控制因素角度,都不适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论文又总结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回顾和反思,其目的是克服不足,吸取宝贵经验,探讨能够对我们今天实践有所帮助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论文主体部分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构成要素对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总结每个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实施策略或设计原则。指出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系统,只有使三个不同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相互协调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论文最后总结归纳适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问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最后针对哈尔滨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层面下进行详细地实证研究,以期使其公共空间形态建设的经验方法对其它城市提供借鉴作用。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能够把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完整地对公共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找到每个层面下公共空间建设所对应的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从控制目标上和实施策略上进行应用实效性的探索,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建设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哈尔滨公共空间形态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不仅对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其它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借鉴作用。由于我们国家在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理论相对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理论视角研究公共空间。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进行梳理,正确认识和引导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避免少走弯路,使其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阃的设计、建设和理论研究产生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关键词:公共空间;形态;表现特征;规律;哈尔滨 AbstractInrecantyears,constructionofurbanspaceinChinalikesarangingfire,whicheffectivelyimprovesurbanhabitats.However,seriousproblemsappearincessantlyamongdecisions,layout,designs,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publicspaceinChina.Intermsofurbancommonspaceinindividualcity,itexitsqualitydecline.sⅡuchIreillegibilityandregressionoffunctionsandartisticappearances,whicharewhatweneedtokeepawayandimproveon.Basedoninformationhereinbefore,thispaperplanstoconductstudiesonurbanpublicspacewhichputprioritiesonpublicspatialconfigurations.Abetterunderstandingofinnerfactorsandrelationstocontrolexteriorbehaviorofurbanpublicspaceisthebasistodealwithpublicinterspacestreatmentsandartisticarrangements,andcreateapublicinterspacesinacityprovidedcivilian’Srequirementswithcertainculturalconnotationandspiritembodiment,whichaimstomakeitserveandsatisfycivilian’Srequiremants.111ispaperconductsstudiesonconfigurationbehaviorofurbanpublicapacebyusingforreferencesofurbanplanning,architecture,ecology,landscapearchitecture,artdesign,ere.ComparisonofhistoricdevelopmentofpublicspatialconfigurationanditsappearancesbothinChinaandOVCl"Sgasindicatesthatsimplycopyofurbanspecialconstructionmodedoesnotmatchnativeneedintermsofsocialdevelopmentaldemandorinternalcontrolfactorsofregionaldifferences.ThispapersummarizessituationandproblemsofurbanspecialdevelopmentinChina,whichaimstoovercomeshortagesandassimilateexperiencesinordertofindoutapproachesandoptionsthatishelpfulforpresentpractices..PrinciplepartofthispaperdiscussesWasdiscussedunderthreescalescombiningwitlldomesticandoverscRstheoriesandpracticewhichaimsatproblemsexistedinChineseurbanspatialconfiguration.111ispaperanalyzesandstudiesonspatialconfigurationappearancecharactersunderdifferentscalestofindoutcommonnessamongconfigurationcharacters.ThispaperfinallysummarizesandconcludesfundamentalsandmethodologyofurbanspatialconfigurationdesignadaptedtonowadayssituationinChina,andtakesHarbinasanexampletoanalyzecharactersofcitypublicspatialconfigurationbyfieldsurveyandexpecttoprovideexperiencesandmethodsforreferencesforothercities.TIlispaperinnovatestotakeurbanpublicspaceasasystemandmakesfullstudiesonitfromthree-scales.Applicationsubstantialresultsarcexploredformpointsofviewofcontrolgoals.andappl!cationstrategycorrespondingtourbanplanningstages,whichhasrealisticelicitationandguidanceforsupervisingurbandevelopment.ResultsofdemonstrationresearchonHarbinarenotonlyhelpfulforHarbin’Sspecialconstruction,butalsoprovideuseforreferanceforothercities.H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目■●■■■●■●■●●■__●●■■■■●■■●●●__-■■■■■●●|■■=======目_!自j|_E_■■_j_■●■■■●■■■_●●●●__■=!==E=EEE目_■■E■●Infact,urbandesigntheoryisjustbeginningatpresentinChina.ManypointsofviewsCannotbeconcluded.Wecanfindoutandpickoutregularitiesfromcagesatalltimesandinallovel"theworldofsocialdevelopmenttounderstandandguidedirectionsofurbanspatialconfigurationtoavoidunnecessaryeffortandmakeitoptimization.Thispaperexpectstoprovideurbanspatialdesign,constructionandtheoryresearchinChinawithpracticeguidance,whichmakesoutamplepreparationforintendingurbanconstruction.Keywords:urbanpublicspace,configuration,representation,disciplinarian,Harbinm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林业大鲎一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乏签字日期:20。7年,月/P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壅i塾盐些盘鲎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壅韭盎些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争己签字F-t期:20qq!g月,F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l:作单位:通讯地址:导师签名:杰翮了、签字目期:二町年占月∥日电话:邮编: 1绪论城市是一个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处于自然与人为因素之间。城市构成的复杂性使其空间的组织和形态的表现反映出相互关联与不断变化的特征,它有着自身的发展逻辑,依循着人们的意志,但又超出了人们意志所能控制的范围。1.1问题的提出1.1.1研究缘起城市无论大小,都有其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产生城市环境时代特征的主导因素。城市空间是现代人类积聚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出各种城市空间。作为人类文化发源地的城市,它始终代表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它的民主性、先进性和公共性总是与其空间和环境的发展相一致。不论何时,人类文明总是寻求其在空间中的最佳表现。由此形成了人类精神追求向物质表现的连续转化,作为这种物化结果的城市空间形态,伴随着它的实际功能,以及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现象。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的生命空间,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它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在当今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中,公共空间显得特别稀有而珍贵。公共空间如何能适应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呈现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它到底应该向何种表现方式发展,才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城市生活,能够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这已成为当代城市空间研究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发展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城市公共空间,寻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城市空间更好地为城市生活服务。1.1.2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的迅猛发展,当今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中国进入8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城市化在我国各个城市快速蔓延。有许多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上马,这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城市变化太快,在空中,高架快速道路、高架轻轨交通已不罕见;在地下,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铁和地下隧道也广为采用。城市面貌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最直观最生动的证明。.然而城市面貌的巨变不完全等于城市形象质量的提高。城市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混乱,市政设施严重不足,由于盲目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导致城市高楼林立、密集,失去了人性尺度的、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中有了更多的人、更多的车、更多的房子。城市在急剧膨胀的今天,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法律制约,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原先就存在的公共空间遭到破坏,缺乏城市空间秩序等问题显得 东北林业人学博上学位论文更加突出。由于政府和公众对快速改变城市面貌的迫切心情,不少项目急功近利,遍地开花,以“快”、“多”为目标,降低了城市形象质量。。而城市把这一顿‘宴席’急急忙忙吞下去,却不能消化。”不如人意的城市形象随处可见。由于大规模改造后引入的过量交通流,使原有的道路交通系统不堪重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绿化用地开发以及社会环境普遍受到冲击或削弱。很多“遗憾工程”、“破坏性建设”给人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可是直到今天,我们的周边仍然经常重复着这样的事情,城市环境不是在交好,而是在受到损害,而且巨额建设资金的投入,也带来了很高的经济代价。目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是借鉴西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理论与方法,提出类似的措施。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失控和建设性破坏等现象,这些说明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规律缺乏各个层面的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势在必行,尤其是对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之所以把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要想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精神体现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看懂城市,理解城市,才能经营城市。对其外在的表现形态找到其内在的控制与联系因素,从而更好地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做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并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深刻且全面的解析,来认识与其相关的历史、地域、文脉、未来等城市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尊重和发扬这些特征。‘不同时代、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公共空间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必然会产生不同功能的环境需求。公共空间建设既要保存旧的形式,还要包容新的需求。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是城市景观创造的根本,是直接体现城市文化品质与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空间总是在不断地演变,这种新陈代谢的变迁需要我们关注。对于当今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从数量上来看,一直在不断地增加。我们应该积极努力,防止公共空间质量的下降甚至恶化,防止功能上和艺术上的退化现象。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我们有必要进行深思。因此,把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作为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相关概念界定1.3.1与空间相关的概念1.3.1.1空间的概念(Space)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是基于自身不同的目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欧几里德认为空间是无限、等质的,是世界的基本单元之一。有着严格的几何学意义,空问概念使人想到2 1绪论的只是一个空的区域。亚里士多德认为,空问是一切场所的总和,是具有方向和质的特性;牛顿认为空间是实质的,不是抽象或心灵上的,空间的存在,不受时问和出现的事物的影响:康德认为空间是独立的、人类理解力的一个基本的先验范畴;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认识空间是通过图式来实现的,所谓空间图式,就是排除了某种个人的特异性,是在普遍性的原型结构(附加社会文化条件的结构)基础之上形成的: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是由于人抓住了在环境中生活的关系,要为充满事件和行为的世界提出意义或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HenriLefebvre)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刨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也就是说,空间不是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在人类主体的有意识活动中不断生产出来的。它既是形式的,也是物质的。《空间、时间与建筑——个新传统的成长》一书的作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历史学家之~吉迪恩(SiegfriedGideon)把人类的建造历史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1)穴居人类,虽然证据显示他们有惊人的创造力,但只是利用而非建造。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如美索布达米亚入和埃及人的金字塔,但这些只是服从于外部的建造,真正的内部空间还没有出现。这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2)公元100年,古罗马万神庙出现了第~个塑造的室内空间,圆形的穹顶至今让人感到震撼,但外部形式被忽略了。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的分离又持续了2000年。这可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3)1929年,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千年来内外空问的分隔一笔勾消。空问从紧身衣一般的封闭墙体中解放出来,“流动空间”出现。这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阶段。1.3.1.2城市空间的概念(UrbanSpace)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聚居综合体,城市的发展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太多。城市的本质是什么?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不在其有无城墙,而在于公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创造美好的生活。如用系统的观点傲进一步概括,即;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时空地域系统。人们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1933年《雅典宪章》把城市分为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活动区。半个世纪后,1977年城市规划师们又在利马(Lima)制定了《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并非上述四项社会基本功能的孤立简单的拼凑,指出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是满足人类活动要求的连续空间。城市不是徒有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其形的物质实体,而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并为人的不同活动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空间。具体地讲,城市空间指的是城市地区中除了建筑物遮蔽之外所剩余的空间,它与建筑物之间表现为虚与实的关系,现代城市设计都以实体(~lass)和空间(Space)为两个基本要素。空间是一个与实体相对应的概念,是由点、线、面、体划分或围合的虚体。从建筑学的角度,无论城市或建筑其实用的部分主要是空间。老予有句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般认为,城市空间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的结果。城市空间是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和各种界面(地面、水面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空间的整体。它包括在功能和形式上遵循相同原则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大部分。城市空间是由各组成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一个积极的有机整体。它既是物质层面的载体,又是人类活动的载体,还是城市各种功能要素之间关系的载体。1.3.1.3外部空间的概念(OuterSpace)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芦原义信,1985)。‘1.3.1.4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OpenSpace)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的出现,大约是始于英国伦敦1877年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etropolitanOpenSpaceAct),其中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不围合的土地”,这是对“开放空间”最早的、有法律依据的定义。从出现“开放空间”一词以来,各国的法律和学术界对它的定义及范围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例如,美国1961年的《房屋法》中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但它必须具有多种价值,即公用和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和风景的价值等等。”这种定义是将开放空间和自然荒地用价值观区别开来(王鹏,200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赵蔚认为,从空间角度说,城市开放空间泛指实体构件围合的室内空间之外的部分。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城市开敞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两个子系统,城市开敞空间是以天、地、河等为界,视线开阔深远的区域(赵蔚,2001)。许多说法由于出发点不一致,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开放空间是在城市中具有利用与开发价值的土地。.1.3.1.5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TheSpaceOpentotheair)所谓“开敞空间”,其主要形态包括各类生态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强调用地空间的自然生态属性。国内城市开敞空间是指城市边界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4 I绪论系统(张艳明,2006)。1.3.1.6城市公共空问的概念(Publicspace)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有多种表述。有学者从空间功能上进行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的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和“橱窗”(王鹏,2002)。有人强调城市公共空间的人为因素:“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如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游憩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并进而指出“由于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成为最易失落的空间”(赵蔚,2001)。有人认为,“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被理解为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两个概念。私有空间是具有私密性的、受个体支配的空间;而公共空阃则是受到社会监督的、他律的空问。公共空问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动态的现象。它既包括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地,也包含必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如教育、卫生、治安等机构和拥有行政、司法和立法等职能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公共空间([英]克里夫·芒福汀,2004)。也有人认为,城市空间包括建筑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空间指的是内部生存空间,如住宅空间,满足入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为区分建筑内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指所有从自然界空间中分隔获得的空间整体中的建筑外部空间(梁幼侨,1998)。还有人认为,城市中虚的部分,即我们所提到的城市空甸,它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山、河等自然条件为界的视线开放领域,可以供人视线远眺,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环境;再者即是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空问,它是城市中进行各项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城市中最容易产生记忆的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根本所在(张建强,2000)。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是为城市公众的生活提供场所。因为城市公众的社会活动是多样的和多层次复合的,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与类型也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某些固定的形式。城市公共空问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即面向城市公众,它为城市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室内私密空间的开放的空间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场所。(2)社会性。城市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依据各自的需求有意识地建造城市及其空间,并通过这种建造表达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既是城市自身特定文化的表现,又是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的集中表述。例如,位于城市空间中心位置的皇宫、教堂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开敞式公共空间则表达了一种渴望平等的愿望和民主精神,而空间的等级分化也同样反映了社会的等级结构(张景秋,2004)。(3)创造性。人的能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特色的主导因素,将城市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融合起来加以创造的做法是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特色的基础和根基。因此,5 东北林业犬学博士学位论文每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及其景观的形成都是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性的体现。(4)多样性。由于城市的位置、自然要素及城市居民的不同,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即针对多层次复合的城市社会生活建构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满足需要。城市公共空间负担着城市的复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及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5)变化性。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的变化发展中。因城市功能的发展,市民生活内容的变化而产生发展变化。城市公共空间没有一个一致认同的概念,笔者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应该是对公众开放,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空间,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城市空间,它包括自然界的开放领域,也包括城市内部的公共场所,但是不包括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和外部空间中的个人使用场所。本文所研究的公共空间的范围包括在城市内部建筑实体之外的公共空间,不包括建筑内部的公共场所,也不包括地下公共空间。1.3.2与形态相关的概念1.3.2.1形态形态(morphology)一词来源两个希腊词根:morph就是外形和结构,logos意思是逻辑、道。因此,形态就是形式和结构的逻辑。《辞海》中对“形态”的解释是“形状和神态”。从字的解释上看,形者,“见”也;态者,“势”也。指事物的外在显露形式,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1.3.2.2形态学形态学的研究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形式状态。1800年左右,德国学者歌德首先提出了“形态学”概念,用以研究植物的外形、生长和内在结构的关系。随着城市研究的兴起和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形态学被引入城市研究中(王冠木,2004)。形态学一词,还出现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领域,指运用美学与心理学,艺术视知觉理论,分析形态元素、形态感觉、具象与抽象形态创造原理,形态创造的逻辑,从而使感性型向理性型过渡(潘长学,2002)。1.3.2.3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城市形态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织形式上,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上,城市建筑和建筑群的布局特征上等(王冠木,2004)。随着城市研究的深入和各学科的交叉,城市形态的定义不仅仅是指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表现,也不只是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状,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向总体。它是由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共同构成,包括以下三方面:6 (1)城市物质要素的空间布置形式;(2)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所形成的城市精神文明面貌;(3)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城市社会生态结构。1.3.2-4城市空间形态空问形状是物质的,神态是由人去感受的,是精神的。因此可以认为,空间形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人是空间的主体,是空间的创造者和感受者。但它不仅仅是城市空问的有形表现,还包括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因素。它是由城市空间结构各构成要素组成的空间系统。是人们认知、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结构的意象总体。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问形态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城市空问形态的定义大致有狭义、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存在于该地域社会特有文化中的集团意志所左右的构图,是城市实体的地域空间投影,是城市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广义的城市空间形态不仅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而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认知、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演变为不同风格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和自然地理环境中诸多城市空间秩序的研究,是对其共同规律的抽象和概括。城市无论是内部空间形态还是外部空间分布,表面上看是城市各组成要素三维空间的实际表象,多种城市形态的空间组合格局,实质上是复杂的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化形态,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征。1.3.2.5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的文献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有专门的解释和定论。笔者认为,它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再认识,是城市公共空间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包括宏观体系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特征,也包括微观体系下的公共空间形体环境,还包括公共空间内各要素的表现特征,它同样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就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三维空间的形体环境,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阃的设计,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又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它不仅是物质空问环境而且是精神文明环境,它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7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1.4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城市空间的研究日益广泛。纵观国内外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研究涉及到城市形态、意象、组织、制度、社会、经济、生态、土地、文化空间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了城市空间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的所有内容。一部分研究偏向基于主体性的城市空间对象认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强调人的认知、体验、感受、记忆等自我感性认识,或者强调人及其组织、制度等运作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忽视城市空间要素系统作用,有时会使城市空间演变研究陷入主观主义泥潭。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更加注重研究对象的客体性比较注重科学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更多以空间区位、最优路径、效益最大化和社会结构合理性等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城市空间发展的理性规律;另一部分研究又偏向完全理性规律寻找从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土地经济用地结构变化的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忽视了城市中人的主体需求与作用,有时会出现研究结果同城市发展现实间相差异的现象。如建筑学、文化人类学、行为学和制度管理学派研究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主体性,从而从环境美学心理认知、群体效应、场所精神、制度作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去探讨城市空间发展与空间规划。1.4.1理论研究1.4.1.1城市空问解析的理论研究.城市空间解析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源于心理学之知觉选择特征的图形一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和关联耦合分析理论(LinkageTheory)。前者为城市空间的认知的分析方法,后者则强调城市空间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些联系的分析寻求空间形式组合规律及动因。空间句法理论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Hanson)等人发明的。在空间句法中,将城市空间分割为小尺度空问最基本的三种方法,就是凸状、轴线和视区。空间句法则源自对空间本身的深刻探讨,它倡导了一种建立在客观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本体的建筑学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句法不能给出可直接付诸实施的设计成果,但是它却能提供论据充分的空间关系评价,以在不同设计方案中作出优选,或理性地引导设计方向。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研究以奥地利的克里尔兄弟(Rob&LeonCrier)所著的《城市空间》(f德]ROBERTKRIER,1991)为主要的代表,从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街道和广场两种空间形态,即多种多样的街道和广场形式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个性和特征。他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忽视公共空间这一点上是失败的。1.4.1.2认知层面的理论研究三部有关城市感知的重要著作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20世纪60年代初,它们8 I绪论是: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戈登·卡伦的《市镇景观》及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拉斯姆森著作的主要概念,是试图阐明我们如何对建筑的室内外空间作出不同反应,以及赏析建筑形式、色彩和纹理的方法。对比而言,卡伦以漂亮的透视草图为辅,剖析了城市领域大量的形态细部,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和特色等的城市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趣昧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城市意象理论则以凯文·林奇的思想为代表,侧重于体验者的印象与感受,强调城市意象是个别印象经过叠加而形成的公众意象,认为城市应该具有个性和研究意义。城市景观理论侧重具体实在的物质形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就如何认知城市形态进行了行为学解释。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该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矾.提出了一种我们由此可以开始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他认为城市形态的认知要素应该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好的城市形态首先是可读的,可通过认知来发现城市的可意象性。西方的城市形态学与环境心理学研究比较强调主体对城市空间元素的历史记忆和心理感知。在《城市形态》书中,凯文·林奇认为好的城市形态(GoodCityForm)首先取决于人(包括个人与群体)本身而不是技术、经济和生产方式。城市形态的历史形成取决于统治集团的心理动机:“稳定和秩序、控制人民和展示权力、融和与隔离高效率的经济功能、控制资源的能力等”,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好的城市形态要素指标应该包括“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效率与公平等”(凯文·林奇,2001)。日本的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着重分析了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问题(芦原义信,1985),他的另一本《街道美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以及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合人的活动和心理、生理需求。阐述了街道构成、高宽比等美学原则,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在《街道的美学》中,芦原义信不仅提出了积极和消极的空间的观点,也将街道空间针对不同的人的人体感受加以量化进行研究。1.4.1.3行为科学与场所组织的理论研究行为科学的理论是以行为环境学为主,研究人在特定环境状况中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倾向和外在的行为反映特征。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感性的判断方法,成为当代城市设计重要的理论基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方式的兼容性与程度,公共与私密行为的方式和特征、安全感、舒适感等各种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实现,以及如何获得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环境等主要方面。场所理论(SpaceTheory)是行为环境研究中的特定层面,是研究具有特定意义9 东北林业丈学博t学位论文(如情趣(Mood)、气氛(Atmospherc))的环境部分。场所概念与空间比较,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们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场所理论包括三方面的研究:一是人们对场所的情感要求;二是对场所活动的要求;三是注重使用者与场所的关系以及参与场所决策的要求。美国的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城市的消亡与生长》一书中,对美国建造的许多公共空间进行了调查,抨击了当时流行的某些规划设计观念,探索城市生活的真谛,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从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对由步行街和广场构成的公共空间体系进行了研究,由此提出了城市多样性理论,目的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丹麦的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城市公共空间虽然只是城市空间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是城市极其重要的空间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拓展到了许多方面。从空闻的大小、功能、要素、影响、协调等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很多研究结果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惯常手法。1.4.2国内研究领域在这些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理论领域也是百花齐放。当今有关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并不少,包括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艺术设计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和领域来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在基础理论方面,有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和北京熊明先生的《城市设计学》;还有不少有关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东南大学段进教授的专著《城市空间发展论》,这部专著侧重于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空间的发展,其研究视角是宏观的;还有夏祖华和黄伟康所著《城市空间设计》,结合国内外城市空间设计的案例从微观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在国内,一些高校的学生也在进行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东南大学的于雷在齐康院士的指导下完成博士文著《空间公共性研究》。该书从社会科学的公共性概念出发,将建筑学的“公共空间”与广义的社会科学中的“公共领域”论述联系起来,从而使建筑学科对于公共空间的人文内涵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它属于建筑的人文尺度研究范畴。对公共空间的发展研究,从整体层面上的综合性研究较为深入的有清华大学的王鹏的博士文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在总结前人有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原则,针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及现状研究,完成lO I绪论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的建构。同济大学已有很多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论文,从这些论文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必须围绕人的行为、入的活动、入的需求来研究,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根本。如:同济大学袁奇峰的《人·场所·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空间研究》(1989);吴欣的《一种非设计的设计观——人的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创生》(1995.12);侯文栈的《大众体闲行为与城市室外休闲空间研究》(1999.1),都是以研究人的行为为基础,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对于城市公共空问多维的空间形态发展的研究如:王伟强的《城市上下部空间协调发展的研究》(1988.5);徐廉方的《城市立体步行系统之研究》(1990.6);俞泳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研究》(1998.12)等。他们是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的,寻求城市公共空间在地面、地下、地上三维空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研究,以赵宏潞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的研究》(1997.2)较为全面。他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向着构成系统化、组织立体化、内外结合化和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而庄宇的《城市空间混合使用的基础研究——行为环境和形态构成的探索》中将城市空间的混合使用分为四类:多层面空问混合使用、多功能混合使用、多时间区段混合使用、多活动层次混合使用。刘英的《城市公共化中介空间》研究了位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问之间的过渡空间,它促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形成连续的、动态有机的城市空间;它对城市公众开放,具备亦内亦外的特性,表现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空间双重属性,承担着城市与建筑的双重职能。此外还有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中央工艺美院的李源恒所作硕士论文《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的学术化途径》,研究了造型艺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概念,并结合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系统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吉林大学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的于文龙在其论文《公共空间中的情感空间》中,着重探讨了当代公共艺术空间关照下的对人类情感的关怀,从中开掘出公共艺术作品中存在的广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以人为主体,思考人类与自然现状的公共艺术现象,从而对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文关怀职能,人文内涵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答。目前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多侧重于规划方面,城市规划在社会学、经济学领域探索,其结果是,城市规划更多地关注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方面,大多在二维方向上展开,而忽略了空问所表达的文化意义。本论文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进行挖掘,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规律与脉搏。公共空间形态是一种外在的、可感知的艺术运作和存在方式,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涵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笔者发现,近年来对景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在城市设计领域的讨论。本论文的研究侧重于三维空间中的形体环境研究,主要针对其构成要素包括性质、功能、布局等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城市空间形体环境和景观的美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艺术水平,这些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本论文力求找出它们存在的基本根源,对公共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今天,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形式美以及单纯追求功能等原则已经不再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绝对要求。城市公共空问开始更多的关注一些隐性的元素,也是它的本质要素。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就在于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交流沟通和它们的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和互相补充。1.5研究范围和方法本文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范围从宏观层面下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到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各个公共空间内部的三维表现形态。公共空间形态不同是由于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不同,其空间表现形态各异,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它的产生、发展、壮大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呈现独特的地域结构形式。本论文的研究既有理论的研究,也有结合实际的一面,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文章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求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然后研究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相关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可有效地调整城市空间的基本肌理,促使城市进行健康的新陈代谢。最后从实证入手,对哈尔滨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规律化的总结,进行高度凝炼和抽象概括,使其具有直观构造、因果解释和启发预测等特点与功能。.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的空间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和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空间逐渐丧失活力,这时需要对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原因,指导城市建设。然而整个城市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中,想找到它的完美的终结模式,即城市应该是什么,这永远是一个争论不休、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具体的环境中找到明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以为公共空间的发展找到秩序性,让人们在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这也是本论文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有:(1)综合分析法: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环境学、社会学、生态学,人文学、工程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2)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古今中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精华,作为所探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支撑;吸取优秀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果的宝贵经验,为其它城市建设提供依据。‘(3)实证法:结合理论研究,对哈尔滨市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进行实证研究。1.6基本框架本论文研究的框架图如下: 1绪论绪论Jr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演变与发展现状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研究层面●三个研究层面划分三个层面相互关系lJ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II宏观层面Il中观层面ll微观层面lIl研究每种层面下的公共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和实旋策略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证研究: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上结论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思想萌芽,早在西方古代社会就已出现,作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则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在城市规划实践的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1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西方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受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波战争前,希腊城邦大多自发形成,自由发展。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依据地形布局,没有统一的规划。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强调神人“同形同性”。在崇拜神的同时,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现实生活。正因为如此,当时在这些城市自由的发展中,希腊城市中神的发展、自然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希腊最早的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希腊的庙宇。庙宇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节日欢乐的殿堂。另外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应该是希腊的城市广场,它是由早期的市场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希腊广场形式杂乱、很不规则。要么是一处空旷的场地,或是一段宽敞的大街。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往往没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这里是一处神庙,那儿是一处英雄雕像,有一顺溜儿排开的手工作坊,也有临时搭起的小棚、小摊。早期的希腊广场在承担着集市功能的同时,它的另一作用——聚会功能逐渐被希腊人创造性地加以发展。此后,作为商贸场所的市场逐渐演变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约会、交友、辩论、交谈等非正式活动在广场中进行;体育竞技和戏剧在广场上演。广场既作为市民集会的场所,也是节庆活动的舞台。此后,广场周围的敞廓及其他公共建筑陆续出现,城邦政治活动与市民生活巧妙结合,使广场综合了更多重要的城市功能。a)第一阶段14b)第二阶段 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c)第三阶段d)第四阶段图2—1希腊雅典广场发展的4个阶段资料来源:《城市设计历程》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贵族寡头政治和并不充分的民主阻碍了希腊城邦社会的发展,希腊文明之花开始凋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柏拉图在《理想图》中设计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几何学的作品,“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其周围建起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一中心里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且相互取平,占好地的面积稍小一些,占次地的面积稍大一些。全城共含5040个地块,居民5040人(主要指武士阶级的成员而言):城市中心的庙宇应摆放在广场四周,整个城市则应建在城邦圆周中心的高地上,以利防守和清洁,城市中心还布置有体育场、剧场和讲习地等”。柏拉图的《理想国》如同海市蜃楼,柏拉图的城市理想对希腊后期城市设计产生了深刻影响,他那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几何学家”式的思维在几千年后仍有传人。柏拉图的部分理想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传承,也为2000多年后霍华德的《花园城》理论埋下了种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距里士多德整理了柏拉图的思想,并使之稍稍接近于实际生活。他认为,思想并非强加给社会的理性抽象形式,而是引发出一种潜藏于物种中的组织秩序。他提出,对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应加以限制,使城市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自在地享受轻松的生活。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强调城市居民的阶层和地位划分,突出贵族式的同质社区,排斥工匠和商人。因此,他不主张全社会积极地参与和共享城市生活,也未能意识到全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是决定城市形式的关键因素(洪亮平,2002)。希波战争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建设中已出现较为完整的城市空间形态设想,米利都城(Millets)是由享有“城市规划之父”赞誉的建筑师希波丹姆斯(I-Iiplx’.-dames)在波斯人破坏城市后不长时间规划重建的新城。这个城的构想吸收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社会秩序的理想。米利都城从古希腊哲学追求秩序和美的传统出发,提出了一种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群相间分布的城市布局形式(见图2-2、图2.3)。·全城以广场为核心构成城市生活中心进行各种公共活动——议政、拜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神、沐浴、社交、集市买卖、杂耍。在这里有时还宣布刑法和开展辩论,它是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米利都城的空间结构形态表达了古希腊人对理想人生的理解,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主的地位,以及他们参与公共活动比家庭生活更为重要的观念。图2-2米利都城总平面图图2-3米利都城中心区资料来源:01"国城市建设史》希波丹姆斯所规划的普南城(Preened)也是方格形道路网。城市的中心广场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在空间设计上追求几何形体的和谐、秩序、不对称的均衡(见图2.4)。这和中国封建都城的轴线对称是完全不同的手法。从城市社会生活的角度看,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设计从灵活的“杂乱”走向呆板的典雅,给城市活力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影响。围2-4希腊化时期普南城平面围资料来源:《城市设计历程》罗马替代希腊成为独霸欧洲的帝国。吉罗马时期的城市中心依然以广场为主,但功16 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能稍有变化。开始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会的场所,到了后期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和欢度节庆,进而成为皇帝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地,通常集中了大量宗教和纪念性的建筑物,如庞贝城中心广场(见图2.5)。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维特鲁威(Vitrifies)所著的《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罗马的建筑与城市建设经验,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街道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完成划分小巷,设置大街就必须阐述提供国家公共利用的神庙、广场及其他公共场所用地的选择。”在最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中,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居中的城市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沈玉麟,1994)。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理想城市的设想与中国早期的王城制度如出一辙,也是秩序感很强的整齐方城(见图2.6)。囝2-5庞贝城中心广场资料来源:粱幼侨,1998图2.6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理想城市的设想资料来源:‘城市设计》公元5世纪欧iff|迸入封建时代后,城市生活以宗教活动为主,广场成了教堂和市政厅的前庭,与教堂和市政厅一起布置在城市的中心,以显示强大而统一的教权统治。但同时仍然起着作为市民集会和狂欢等活动场所的作用,可以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西格诺利亚广场中追寻到这一时期城市中心广场的踪迹。古代和中世纪的很多城市是由统治者或商人集团有意识的布置和制定的,大部分具有强烈几何图形。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都较小,城市格局一般以环状结合放射状为多,总体上没有按统一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建设(朱自煊,’1990),而多是以渐进方式自发成长起来的(王建国,1999)。但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尤其是城市广场设计与城市空间尺度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以由建筑物、道路或绿化地带围绕而成的面状开敞空间——广场担任主角,广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中心,为居民共有。广场大多数采用封闭构图,通向广场的城市道路与广场形成错位关系,使每一条道路在广场上都能找到对景。广场周围的建筑物常常以连续的券廊构图形成广场空间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过渡。广场同时也是城市布局的主角,往往布置在城市的中心,体现出为公众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服务的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中世纪城市街道系统是应步行和手推车等小型运载工具的要求而产生的,街道宽度和样式不断变化,街景丰富多样,行人悠闲自在。广场其实就是街道空间的放大,多位于市政厅、教堂或其它公共建筑的前面,集会和仪式大多在这里举行,是城市的核心。典型的中世纪城市空间狭窄、蜿蜒,在外人看来神秘莫测,但是对本城居民来讲,这样的城市空间却是熟悉、实用的,给他们亲切愉快之感,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相适应,满足有限的交通,更成为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整个城市空间,也就是那些美丽的街道和广场,形成一个组织良好的有机系统,提供了一种城市脉络,既充分表现又极大地支持着丰富的公共生活,同时它也是私人空间富有省略的延伸部分。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充分结合地形,利用自然山体与河湖水面,形成城市各自的特色与个性,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十分优美的城市景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见图2.7),法国的巴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至今仍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名城。城市布局一般以高耸的教堂与广场形成全城的中心,同时也是市民集会、狂欢和各种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广场是逐步形成的,平面常常不规则但有很强的围合感。建筑群组合、广场格局、路面铺装等均具特色。由于十分注重人的尺度,配合很多的细部设计处理,城市空间极富人情味。围2-7俯瞰中的锡耶纳坎波广场资料来源:新浪网为摆脱宗教神权至上的束缚,到公元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学、绘画、雕刻艺术上得到了充分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古希腊、古罗马作为“复兴”的源泉。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思潮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城市的实际感受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构筑城市空问,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在城市空间上,重视高大体量的重要建筑在整体空间构图中的作用,开始采用规整、气派、便捷的干道系统把城市中重要公共建筑、广场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景观。由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城市的发展开始由自然的发展转向有序规划,形式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透视技法的产生,使人们发现空间具有特殊的魅力,18 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1●■_■●■■j■■■!t==自jEE=_日_=自自===Ej=_●E==========E==E====j■●_●E==■j■■■●_■●_■■●■■_■■■●■●■●●__■■■_■●一并对传统的公共空间进行了修正,更加注重城市三度空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更注重创造理性、有秩序的空间。一些著名的广场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如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见图2.8),米开朗基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又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见图2.9),由大小两个梯形组合而成,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圉2_8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图2.9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平面图图片来源:‘城市空间设计'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以规整、气派、对称炫耀统治权力与财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景观序列,采取环形加放射形的城市道路格局。,这种设计思想对西方的城市建设产生过重要影响。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的主要道路的起讫点和交叉处,常有壮丽的凯旋门、雕塑和庄严宏伟的广场,是城市的视觉中心。如意大利的圣彼得广场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见图2.10),又比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在道路节点的景观布置上体现了古典美学的秩序、对称、连续、对比等原则,从纪念性与视觉上强调了巴黎城市中轴线在城市形态中的重要地位(见图2.11)。图2-10意大利圣彼得广场图2-11法国凯旋门广场来源:‘城市空间设计'以上对历史的简单回顾,得出了传统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一直是沿着以面向公众开放的广场的形式担任主角,·最重要的广场布置在城市的中心并主宰整个城市布局的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式,广场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以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一直是这种型制的延续,并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方面得到加强。18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城市迅速膨胀。19世纪初城市结构的巨大变革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矛盾和问题。这时的城市降到了最基本和实用的水平,“城市的布局大多是最简单和毫无个性的方格网,廉价的住宅则是沿着这些格栅排列起来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单位”。人口剧增、交通混乱、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无法再以古典的理论及方法来解决。这首先引起了社会改良主义者的关注。从19世纪末开始萌发和逐渐形成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理念,直到20世纪的30年代,欧洲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探讨城市问题。思潮云集,大浪淘沙,现代主义理论逐渐成为主流。西方国家的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战后恢复和城市重建、清除城市衰败地区和贫民窟、发展新城建设之后,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的价值观,对城市美的重新认识和对步行空间重要性的再认识,导致了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复兴的重视.。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意义的城市设计在很多欧洲国家,也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重新得到重视。西方国家城市设计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他们的理论观点和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参考。2.2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较发达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而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务实思想带来的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崇拜。古代先民早已注意到“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葬经翼》)。大自然的力量时刻提醒着人们尊重自然万物运作机制的“天道”。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础必然以天道自然“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黄帝宅经》)。“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园治》)也成为贯穿于一切营造活动的基本精神,体现了我国传统哲学尊重和顺应自然的特色。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世界万物是相倚相存的而且受到自然力量的控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天道人道相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反映了中国原始的景观观念。对城市而言,影响最大的是风水理论。风水是中国人传统的自然观、宇宙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强调自然对人的影响,山水的形态、水质、土质及方位组合形态决定该地区是否能藏风纳气,以及风、气的品质等。这种源于对自然的适应和敬畏的观念指导着人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和形态及城市主要街道和标志建筑的制定往往是由风水观念决定的。’在文化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伦理、道德,表现为礼。人的礼制仪式推广到城市格局,城市格局也要按照其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社会成分,符合某种社会结构来安捧。最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周礼·考工记》的“理制城市”,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的营建模式(见图2-12),还有平遥古城(见图2.13)。20 2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图2-12周王城复原想象图图2-13平遥古城平面示意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史)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苏州平江府城等都是以礼制作用城市杰出的例子(见图2.14)。最典型的实例是明清北京城。以皇宫为中心,宫城坐北朝南,形成一条纵贯几里的南北中轴线,其他设施按规矩对应布置,道路体系以南北轴为准绳,经纬分明。各主要空间沿着一条轴线逐一展开,节奏起伏,空问序列有机、统一而完整。a)唐长安城b)明清北京城c)宋平江府图图2-14中国古代城市平面图资料来源:‘城市设计概论》中国古代城市多数是礼制和风水二者综合作用下的产物,礼制使城市具有秩序,风水使城市建设遵循自然法则。中国漫长而相对稳定的社会演变又为这种景观体系的成熟提供条件。从“匠人营国”到明、清北京,其城市的结构形态等级结构秩序是一脉相承的,形成了水平方向展开的城市空间形态及由庭院空间的集合放大形成城市整体空间形象。中国古代城市广场较为缺乏,散布于少数城市和民间乡镇的主要是庙宇、宗祠和市场广场,明清以后,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市的对外交通的门户上逐渐有了商业性的公共空间进入近代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原因,社会衰败,经济落后,城市得不到发展。20世纪以来,直到建国前,只有少数城市、局部地区进行过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基本上引21 乐北林业丈学博t学位论文自西方。建国后,从20世纪50年代始,建立了城市规划机构和完善的制度,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的体制。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增长,结构调整,人口增加,住房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起了很大变化。我国原有城市的“质量”低下,如道路陈旧,单元式住宅标准划一、市政公用设施简单、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设施单调而缺乏,缺少公园,几乎没有草地,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广场(主要是为政治集会用);城市江河沿岸多数被仓库、码头、工厂占用,在有的城市甚至是垃圾堆场。城市缺乏色彩和“光亮”。这种状况与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求是很不适应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较强的城市设计理念,反映了当代很多新的城市设计思想。2.3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对比与同时期希腊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式城市设计相比较,中国早期的《营国制度》虽也采用棋盘式的路网系统,但其设计出发点与前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基本立足于城市生活的需要、城市功能的满足以及城市空间的创造;后者更多服从于礼制营建制度的需要和人伦秩序的体现。前者的格网是由内而外,是相对灵活和开放式的:后者是由外而内,是控制性和封闭式的。当然,在追求统一与秩序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藐国古代的唐长安城,布局严谨、封闭,堪称东方古代城市平面的典型。欧洲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城,则布局松散、开放,足以代表西方古代城市平面的典型。两座城市都是当时历史上的都城,是政治、军事堡垒,从功能上看比较接近,但从形态上看,毫无相似之处,原因就在于各自的文化渊源不同。因为中国文化渊源于黄河流域,这里地沃土松、物华天宝,完全具备了自给自足的生存条件,居民的活动范围很小,乡土意识浓厚,形成了封建农业文化,加上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君权绝对专制的政治统治等等,反映在城市的物质形态上就是唯我独尊的争城居中,左祖右社,井田状的路网布局,严厉统治的坊里制管理,居住单元的内向封闭状布置等等。而古罗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古希腊文化源影响,那时海上航运通畅,国际贸易发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加上奴隶主宣扬民主政治体制动向,两者反映在城市物质形态上,就出现了要求有大量可供奴隶主和自由民进行各种规模公共活动的公共场所,如大街、广场、回廊、剧院、浴场等等。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组成以线型的街道为主。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城市缺乏公共活动的场所,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有的设戏台可举办庙会或节庆等公众活动。此外在交通便利的码头和桥头等处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会形成墟场或集市。但这类公共空间不能成为传统欧洲意义上的广场,也不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只是在线型街道空问体系中以放大的点的形式出现,是从属于整个城市街道网络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布局中也只占从属地位。中国古代城市一般是以皇宫作为城市的中心,统帅整个城市的布局。在很多城市的布局中宫殿的轴线也就是城市的轴线,宫殿的周围是执政者的办公场 2城市公共宅问形态的发展演变地,为城市公众服务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广场是不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问是沿着或是整齐划一或是自然形成的街道线性展开,且具备一定的内敛性。虽然宫城或皇宫前一般有宫廷广场,较小城市的衙署前有前庭,但都不供公众活动使用,相反还要求公众肃静回避,也就不能成为公众活动的公共空间。到了公元11~12世纪,即中国的宋朝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传统的里坊制已经名存实亡,城市商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城市与河道、码头的关系更加密切。集中特定的“市”被突破,更加开放和多样的城市生活广泛地分布在繁荣的街道上。位于河网上的城市更利于街道成为公共空间主体的布局方式的形成,自然的水道使顺其扩展的街道更具峰回路转的魅力,丰富了线型空间的形态。在中国传统中由于文化和风俗的关系,城市公众生活缺乏开放性与集聚性,相对内敛的文化性格与生活方式也使城市公共空间局限在街道中扩展。从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街道生活的表现,可对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窥见一斑。2.4本章小结本章总结了西方和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发展,尽管西方和中国城市的形成在时间上都处于商品生产和不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即商人出现以后,但由于其后这两种城市的发展沿革了不同的道路,受不同文化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传统西方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截然不同。在我国当今社会中,公共活动从院落街坊转入公共空间,从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家庭迈进巨大复杂的社会,这就对我国传统空间体系结构和模式产生了新的要求,’即要把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如果是单纯的模仿或照抄他国,无论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从地方差异的内在控制因素角度,都不适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即要向他国学习先进经验,又要立足本国传统,抓住我们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断充实和深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公共空间的发展之路。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3.1管理层面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和房地产业的兴起,城市发展重点转向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包括道路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结合危旧房改造的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兴建了大量办公、旅馆和娱乐等商业建筑,建设规模和速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当今城市建设虽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在建设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公共空间建设盲目性较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1.1公共空间建设缺乏持久稳定性与持续性市场调节下的城市改造,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很低的城市公益设施建设容易被忽视,比如,公共空间、绿地和道路交通等。这将不能保障公共空间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为,它难以从经济角度激发市场,吸引投资,国家在金融政策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经济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对环境质量与经济的相关性缺乏仔细研究,一方面对社会宣传不够。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观念的限制,片面强调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缺乏对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根本认识.实际上随着土地有偿使用的实行,土地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环境质量的高低,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环境的改善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建设缺乏持续投资建设的一贯性,经常表现为口号式和运动式的模式,作为政府表现政绩的工具,热一阵过后又回复过去的现象十分普遍。城市很少有可以付诸实施的长远的详细规划,正如现时流行的一句话“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领导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届领导各行其是,即使有那么一句话,也没有持续性,下一届领导可任意推翻。3.1.2公共空间建设长官意识浓重,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市场影响由于1990年以来,中国建设市场的全面拓展,大量的景观建设需求带来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空前繁荣,设计师以积极的个性化语言给设计注入活力。但市场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化运作的负面影响,一些设计师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急功近利,迎合业主与大众,逐渐失去了创作的动力和激情,设计心理趋于投机取巧和操作至上。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景观规划设计虽然在向前发展,日益表现得丰富、多元,但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主要问题是缺少理论,缺少评论,缺少好作品,设计师普遍地存在浮躁心态,浅尝辄止,对景观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缺乏真正深入持久的探索和追求,陈旧的保守观念和生吞活剥的西化模仿时时干扰着规划设计创新的步伐。 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的现状在城市建设中,行政领导干预技术工作太多。领导重视是好事,但目前某些领导干预过度,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甚至连施工图都要市长来批,更不用说方案的决定了。领导都是有知识的,但是他们不是万宝全书,不可能全懂。所以,从善意的、帮助领导的角度出发,我们规划工作者责无旁贷地要讲真话、讲真理。现在,专业人员有时是彻底的商业化,现如今有一个说法是“为业主服务”,业主要怎样就怎样,这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3.1.3公共空问建设缺乏有效的法律条例支持我国还缺乏有效的对破坏公共空间行为进行惩罚的措施。英国于1906年专门制定了一部《公共开放空问法》(OpenSpaceAct),这是维护公共空间质量的有效保障。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城市局部的设计和建设活动仅从个体开发者的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到城市空间环境的总体发展需要。3.2建设层面由于在发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问题,现代城市构成要素存在着分离的趋势、片段化的倾向:交通、建筑、城市公共空间和自然景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城市形态趋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渐消失等。3.2.1公共空问建设千城一面大工业化的复制性生产模式造成了城市面孔的单一化,勒·柯布西耶的梦想在中国得以全面实现,水泥森林和汽车尾气成了大部分城市共有的面貌,只除了城市大小和人口多少的不同而不同。原来很多风格各异、记录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特色的古城镇、老街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兴起的,是一片片林立的高楼、玻璃幕墙、马赛克、高架桥、大广场⋯⋯不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分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分城市性质差异,一个个建造得像似曾相识的“克隆”城市,很多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一位专家说:“城市发展初期,向欧美发达城市学习无可厚非,如果这个时段持续过长,导致‘千城一面’,将是城市文化的悲哀。”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经说过:“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城市的趋同现象不但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快,交流也越来越多,经济一体化等因素促使各个城市、国家交流更多,就促进城市的趋同,城市.的特色不断消失。’在城市形象追求的目标上,决策者、投资者、设计者往往能“达成共识”。地方决策者希望用“漂亮”的城市面貌来表现政绩,投资者希望用豪华的包装来换取盈利,设计者希望用花俏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设计水平(张庭伟,2001)。3.2.2公共空间建设严重西化近年来社会文化的速食主义和浮躁崇洋,外来冲击国内的各种设计思潮纷至沓来, 东北林业大学博£学位论文使得洋风劲吹。很多设计师对外来园林式样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更在具体的设计中随心所欲地借鉴各式各样西式设计语言,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了自己所土生土长的人文环境,遗忘了本土园林文化的滋养。现在许多城市广场、市政府广场、街心花园等公共空间,大量充斥着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枫丹白露”,营造“法国的塞纳河”等等。这种结果是,中国城市的形象盲目向西方看齐,将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风格浪漫化、高贵化。虽然西方富有特色的景观符号和丰富的造型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活力,甚至在理论上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缺乏针对环境的具体分析、应用,中国目前景观设计实践变得面目难辨,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西化风格和东拼西凑的怪异形式。一个个“洋”味十足的社区里,我们随处可见罗马柱、凯旋门、港式的华尔街牛等欧式风格的小品(见图3.1、图3.2)。很多区域、城市景观失去地方风格,既不与当地环境发生关系,也没有历史文化的继承。大量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都证明了仅靠国外公共艺术作品的照搬和简单堆砌都是行不通的。图3-1哈市居住小区内的意大利喷泉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图3-2深圳居住小区内的简易欧式柱廊资科来源:作者自摄3.2.3公共空间建设疏离中国传统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正与传统日渐疏离,传统的中断由于难以找到沟通传统园林情趣与现代审美思想的途径和将传统空间转换为现代生活场所的方式,同时对传统园林技法规范也缺乏了解。他们在形式上弃绝古典式样,对传统的造园理论不屑一顾;或者简单地采用仿古形式,不顾环境与功能要求,既忽视对尺度和比例的掌握,也缺乏对古典材料和细部的运用,更谈不上意境营造;还要冠以体现传统神韵的美名,生搬硬套,在传统的海洋中寻章摘句,拼凑局部和变换符号,使景观显得生硬和不协调。如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上中国工商银行雷锋储蓄所门前摆放了两头威武的石狮子放在大门的左右。石狮子是古代官府衙门、大户人家门前的典型饰物,放在这样具有欧洲情调的街道中难免显得不伦不类(见图3.3)。 3我国城市公共空问形态发展的现状a)哈尔滨市果戈里大街工商银行门前的石狮子b)与居住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超大古建图3-3中国古典元素的不和谐运用资料来源:作者自摄我们到欧洲去看看,老城比比皆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全在老房子里。而我们呢?几乎100%是在新房子里办公,都认为新房子比老房子好。大部分城市的文化建设极其缺乏地域性人文内涵的深入体现,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空洞。3.2.4公共空间建设忽视对历史的保护与传承20世纪90年代初期过热的经济发展导致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活动继续进行,建设过程中由于受观念认识,管理操作和市场经济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使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密切结合,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的塑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给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带来极大的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1)推倒历史重新翻新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在狂热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驱动下对传统城市文化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普遍,很多重要的国家级保护建筑和历史环境空间破坏。最典型的是大面积的老城区推倒重来“连根拔”的做法,这在很多旧城区的改造当中仍然是主要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粗暴简单化对待的错误做法。“大规模改造像一把剃头刀,无情地剃掉成片的街区,使许多应予保护的文化景观毁于一旦。”在拆除历史街区工作中,不但所有的建筑被拆除,可以区分不同地段的特征物和树木也被拆除,好像打算从人们的整体印象中清除对该历史街区的每一点记忆。(2)新与旧的结合矛盾还有一些老城改造的公共空间中出现新与旧的结合矛盾的现象,以北京为例:王府.井东侧的东方广场遭到专家批评,经修改后仍然超大超高,突破了北京城市规划要求,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现在的古都北京,现代胡同、四合院是大量没有个性的新建筑。如斥资数亿元改造的王府井、东单、西单等,使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一夜之间变成了现代化的街区。一方面,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另一方面,很多城市又以“保护性开发旅游”为名拆旧建新,这样的折腾,被中国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院院士吴良镛斥为:“古城毁损,新建凌乱。”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它抹杀了旧城中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破坏了文物建筑所根植的历史环境,致使城市历史文脉失落。目前,许多旧城内的改造不顾旧城的城市文脉、肌理、风貌、特色等,追求怪异风格,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的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建筑形象来投开发商或个别决策者的喜好。(3)复翩历史缺乏文化底蕴研究传承历史绝对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制。自北京的琉璃厂以完全拆除原有建筑进行新建的复制为开端,全国陆续出现南京的夫子庙,承德的清风市场——清代一条街,开封的宋街,沛县汉街等许多以新建为主的“假古董”(见图3.4、图3.5)。图3-4改建后的琉璃厂文化街图3—5沛县汉街一角资料来源:一方订房喇资料来源:沛县视窗同从世界范围来看。上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在经历了七八年大规模的拆迁浪潮后,开始围绕是重建老城还是另建新城展开了一场争论,最后重建古城的声音占据上风,因为他们意识到,一个没有自己民族品格、缺少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日本在60年代后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拆迁潮也只延续了12年。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延续至今已有25年,推倒重来的势头却似乎仍在蔓延。3.3本章小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完善城市的公共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证,但是随着城市过度、过快地开发建设,经济和其它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设计水平和管理方式是必须的,政府领导和专业人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我国经济转型以来的城市建设发展,对城市环境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暂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回顾和反思,其目的是克服不足,吸取宝贵经验,探讨能够对我们今天实践有所帮助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4.1城市公共空间的三个研究层面4.1.1三个研究层面的划分作为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结构、功能的统一体,不是单一尺度的空间构成,涉及到多个尺度和层面的工作。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构成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大结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具有多级结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结构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总体结构。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的分级结构,其目的在于可以在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工作中建立相应的工作阶段:第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根据公共空间的分级结构,设置各个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内容;第二,在城市管理上建立相应层面的公共空间的管理措施。本文认为公共空间系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便于把握不同层面上的公共空间形态各要素之阃错综复杂和变化的关系。找到他们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分解讨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设计层面,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公共空间系统不同层面的划分对应于相应的空间规模和工作深度,各层面讨论的对象、意义有所不同,涉及的学科范围亦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宏观层面——可以看作是公共空间系统战略。所谓宏观层面主要是指城市公共空问的整体结构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空间布局,由具有结构和标志作用的因素组成。如果把整个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它的道路网、绿地系统、城市天际线、城市标志物等就成为它的主要部分,它应具有提供城市公共活动的滞留和流动,协调城市的整体风貌,并具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缓冲城市外围关系等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质变成为必然的结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局部的空间质量再高,整体的结构不明确甚至无序,仍然不足以称道。因此控制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明确城市总体的公共空间结构。其二,中观层面——主要是指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肌理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层面下的公共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空间内容的展开部分。在这一层次中,应当更加关注公共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强调公共空间的量化研究,并对公共空间进行更为具体深化的布局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各类公共空间的定性、定量布局,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导空间的形成、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等。因此中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创造可感知城市空间的关键,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由总体宏观战略思想到具体微观操作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对城市建设具有约束性。 东北林业大学博L-学位论文其三,微观层面——公共空I.日J近人尺度的研究项目。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近人尺度的处理,以增加空间的质感,丰富被感知的空问形象。如空间三维层次的处理,铺地、花台以及植被的配置,广告牌的意向等。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最直接,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影响也最大,涉及到环境行为学的许多理论。在空间的尺度、形状、质感、色彩、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中,更关注与人的行为的关系。4.1.2三个研究层面问的相互关系从空间结构的组成来看,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道路网、绿地系统、城市天际线、城市标志物等。城市公共空问系统在宏观层面上构筑起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框架,并起到了给城市公共空间定性的功能。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与规划布局既是宏观的公共空间的延伸与细化,又是进行微观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必要前提。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中观层面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将宏观的结构性空间以一定具体的形式落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空间能够直接被感知。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是公共空间系统建构的最终部分,是宏观构想最终得到实现的基础。其工作内容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结合对城市公共空间各种物态要素及非物态要素的研究,对人本体的认知方式、活动需求、精神需求等进行研究。4.2宏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宏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需要上升到泛城市的区域范畴来讨论的问题。公共空间系统与城市建设实体在空间形态上的关系可以是多样的,这种空间形态关系包含了对城市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考虑,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各国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与方式(见图4-1)。(a)环绕的形态与方式: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公共空间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限制其扩张蔓延。(b)嵌合的形态与方式:公共空间系统与城镇群体在空间上相互穿插,形成以楔形、带形、环形、片状为主要形式的公共空间。例如,丹麦大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c)核心的形态与方式:城镇群体围绕大面积绿心发展,城镇之间采用以绿色缓冲带相间隔的方式。例如,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是典型的城市群体围绕绿心发展的方式。(d)带形相接的形态与方式:公共空间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公共空间系统亦能发挥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至垦星蜜!墼丝皇竺茎耋璺鬈奎围4-1城市公共空间几种典型的布局资料来蠢:《国外城市规划》。综上所述,区域的公共空间系统战略涵盖了城市的发展形态,各国的大城市区域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对策。我们在公共空间研究和设计时,即要把握公共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又要把握城市公共空间自身的完整统一。在公共空间的区位选择上,各国在这方面采用了区位控制方式。例如,巴黎根据城市内部各区之间公共空间的不均衡状态,使用空间均衡法,在规划中尽量把绿色空间插入高强度开发、人均公共空间相对较少的区域,使公共空间的分布在空间上趋于均衡。还有一些城市,通过对城市居民需求的调查,·以市民需求为导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向来提供公共空间。4.2.1宏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每种层面下的公共空问形态由不同的构成要素组成,“要素”这一术语通常用来表示同其他客体相结合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综合体,即整体的任何一个对象和客体。整体是诸要素的结合、组织方式。要素具有与整体不同的明显特征:个别性、差异性或多样性。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要素指的是构成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基本组分、因素和单元。每种层面下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它们是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因素。宏观层面下的公共空间形态有以下构成要素:城市道路网、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天际线、城市标志物等。4.2.1.1城市道路网道路网是指在城市中传递信息流与物质流的通道,它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分不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又和道路网形态密切相关。(1)城市道路网的袭现形式城市道路网建构了城市的基本骨架,道路网的布局形式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格局的形式。不同的道路网形式所构成的城市布局形态、用地分布、环境特征都有所不同。在城市的交通网络中,道路系统可以有若干种表现形式(洪亮平,2002)。①线型道路系统线型道路系统以一系列相互平行的主要道路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道路构成城市主要发展轴线。这种道路网的形成是由于某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沿江、沿海)在城市布局上呈单向度均质分布,形成一个连续的、有节奏的视觉特征(见图4.2)。图4—2深圳市线性道路网系统@棋盘式道路系统棋盘式道路系统布局规整,秩序严谨,道路均匀分布,使得城市或城市大部分地区处于均质状态,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岛的城市道路网(见图4.3)。@环形+放射路道路系统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现代交通方式的采用,使得城市由内向外快速扩张,为了解决扩张部分的交通联系而采用环路+放射路这种道路网形式。这种道路网形成的城市格局中心明确,内外差异显著,如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城市路网(见图4-4)。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图4-3美国曼哈顿岛棋盘式道路网4-4莫斯科环形+放射性道路网系统@蛛网式道路系统蛛网式道路系统在欧洲中世纪城市中经常出现。随着城市自然的发展由内向外延伸,道路线型较为曲折,并由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来限制城市的空间尺度。其景色宜人、变化丰富,在自然生长中呈现出如画景色(见图4-5)。图4-5荷兰阿姆斯特丹蛛网式城市道路网及其形态特征囝矩形+放射路道路系统其始见于巴洛克城市,为了追求城市景观效果,用放射形道路形成景观轴线连接各景观焦点,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采用此类道路系统(见图4.6)。图4.6美国华盛顿矩形+放射性道路网系统及其形态资料来薄:‘城市设计历程'33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2)城市道路网建设发展影响公共空间整体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人们对现代生活日益的需求,诸多城市竞先将道路建设作为改变城市面貌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突破口。城市是集合体,城市交通并不是孤立的系统,需要与其他城市构成要素产生关联,从而形成整体的形态。交通的变化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给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种速度、各种方式的交通,改变了城市结构、街道空间以及建筑与城市联系的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①影响公共空间区位选择由于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一般是沿交通线展开,各种社会基础设施也大都集中于交通干道两侧。交通线网的建设,势必引起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如道路的改换位置或者道路红线的变化,这些都会使城市原有的空阃形态发生变化。有的对原有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起至关重要的建筑群体或者单体建筑被移位或者被拆除,但同时对城市新公共空间形态的定型起关键作用的新建筑由此产生,这些消失或者新生的建筑无不与城市交通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交通线网的建设提高了交通速度,改变了出行可达区域的大小,引起城市中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各种生活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的重新区位选择,引起公共空间内部的结构变化。可达性好的公共空间很容易吸引大量人流,以致超过交通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能力,交通拥挤又会影响该区域的交通质量和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城市公共空间被分割现代交通流量明显增大,城市二维平面的交通日益不能满足城市运作的需求,所以立体竖向的交通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城市的主导。高架立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交通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问形态。高架桥在城市中比比皆是,影响了城市形象(见图4.7)。图4-7如织的立体交通网.资料来源:http://pictiexuenet/picinfo3236086.htlll@减少地面公共空间资源.在机动交通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之后,交通愈加拥挤,采用增加道路设施的投资来满足交通需求,于是为汽车而设计的宽敞公路、立交桥和停车场规模越来越大。这无疑对地面的城市资源产生了侵害。表现在: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侵占道路绿地——由于道路的扩建,红线内的绿地被侵占,有的道路几乎见不到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停车场侵占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建筑成为被停车场包围的孤岛,割断了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停车场侵占地面资源,人们相互交往的积极活动空间丧失(见图4.8)。大量的汽车占据人行道路停车,占据公共空间停车,导致人、建筑与街道活动的相互渗透遭到损坏(见图4.9)。图4-8居住I苎绿地板停车场侵占图4-9街道中的停车场占用人行遭资科来源;作者自摄④道路加宽使街道空间丧失活力近年来道路建设规模尺度超常,攀比现象严重。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建宽马路大广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追求气派的攀比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项目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资金,吞掉了大量的土地,社会经济超前发展的假象,而且还由于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违规建设宽马路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很多城市干道,不断地被改造拓宽,一味地追求车辆高速行驶的效率,却失去了对人的考虑,缺少人文关怀。苏州将干路改建后的尺度巨大,虽然控制路边建筑的高度,但过宽的道路本身已破坏了古城的纹理,背离了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基本文脉。还比如在cctv.com的消息(焦点访谈)中得知:江西省吉安市是一个经济尚欠发达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中等城市,人1330多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这类城市的主干道宽度最多不得超过55m,然而当地却要兴建一条136m宽(包括两侧绿化带)的主干道,这一做法明显远远超出了国家的规定。还有某省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县级市,要在该市高速公路进出口修建一条全长7km、宽240m的高速公路连接线,道路两边各留$Om宽的景观带。该大道需要征用近2000亩土地,其中大部分都是旱涝保收的上等水田,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这种做法背离城市文脉,使街道空间丧失活力。还有就是现时的中国景观大道建设蔚然成风,在宽度上追求大尺度。许多城市都为建设纪念性和展示性的“景观大道”而大兴土木,它们往往以欧洲早期城市的景观大道为模板,强调宽广、气派和街景立面之装饰,互相攀比,追求所谓“全国第一”乃至“世界著名”。这样的景观大道,被许多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设计者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上海的世纪大道设计之初,设想是一条景观大道,沿途景观设计突出“时间”系列的露天城市雕塑展示长廊,既要富有法国式的浪漫情调,又不失东方文化的含蓄和优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美,成为“东方的香榭里舍大街”。那么我们来看看香榭里舍大道:以凯旋门为起点开始延伸的香榭里舍大道是巴黎魅力的焦点。高大的法国梧桐和栗树亲密地紧挨在一起,达成两道几乎永不褪色的绿荫。夜灯一盏盏亮起,滚滚的车流穿梭来往,车灯似点点繁星,将香榭里舍大道点缀成一条灯火辉煌的流动长河。沿着香榭里榭大道漫步,豪华商店、顶级餐厅、高雅剧院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香榭里舍大道步行区面积达47300m2,取消停车道后两旁的人行道宽度从12米拓宽至r]24米,拓展了人们公共活动的空间(见图4.10)。由商业休闲功能及景观质量看来,似乎我们的世纪大道还很难与香榭里舍大道相提并论。a)拓宽的人行空间b)改造后全貌图4-10香榭里舍大道景观资料来源:‘新城市空间》景观大道问题多多,极具危害:(a)往往同时是作为车流干道来设计的,因此,对步行的人来说是一道危险的屏障,割断道路两侧的交通,功能交混、复杂化,导致城市功能的效率低下。(b)这样轴线性的大道,粗暴地划破了原有城市有机体的交流网络和纤细的肌理,从而使城市发生结构性破坏,造成功能性的混乱。(c)这样的宽广大道,往往拆迁大量居民,耗资巨大,又将传统风貌丢弃,同时破坏城市社区的社会结构,导致场所性与认同感的丧失。同时许多的优秀城市建筑,往往在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时被破坏,割断城市的历史文脉。(d)由于其纪念性、展示性的要求,两侧往往要求布置大体量公共和文化性建筑,否则,无论从比例、尺度上,还是道路的视觉效果上,都很难达到规划设想,而这些建筑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3)城市道路网与公共空间形态协调发展对策诚然,城市的机动车交通十分重要,是城市的重要命脉,但是在发展机动交通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城市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资源。为了保证公共空间的资源,可以采取如下交通发展策略:①鼓励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对于减少城市交通压力最好的策略是鼓励公交优先,从低乘坐率的小汽车出行方粥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问形态式为主导,转变为一个大量提供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的系统。只有控制住交通的流量,才会减少道路网的无限增长,减少停车需求,保证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区位选择。在香港中环邻近,有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可轻松至城市各地,可将大量人流迅速送至目的地。北京市通过因地制宜的交通政策引导和控制小汽车交通需求发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确立公共客运的主导地位。提倡以公交为导向开发的人认为,这种形态能够保证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小汽车出行,减少停车需求,并且能够增加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圉4-11巴西库里蒂巴公交专用道路系统(公交换乘枢纽站)图片来源:‘城市设计概论》⑦推行非机动车交通适当增加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交通空间,就会有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把机动车的运行空间和人的活动空间进行适当组合及分层,通过整合把人和车的关系协调起来。将城市建成以安全步行和非机动交通为主的生态城市,满足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例如,为鼓励在哥本哈根城市使用自行车而产生的一项创举,是由赞助商和广告商资助的大约2000辆“免费城市自行车”,这一自行车体系覆盖了整个城市。最新实施的自行车制度是:人们能够从遍布市中心的拥有2000辆自行车的126个自行车租借点,免费租借自行车(见图4.12)。租借方法和在超市租用购物手推车的方法一样,将硬币投入锁内即可。很少的押金便可以从分布在城市里的126处租车点中的任一处租借到这种自行车。并且能在还车时收回押金。这项自行车交通计划旨在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公共空间,提倡绿色的环保环境。图4-12哥本哈根自行车免费租借点的自行车图片来源:‘新城市空间'37图4-13荷兰德尔夫特的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图片来源:‘城市设计概论' 东北林业大学博}学位论文现在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北京针对两会期间的委员提案,将要拟制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其中将规定保证步道的有效宽度,改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环境;在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实现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物理隔离,保障自行车交通安全和通畅。@恢复步行传统最早的步行交通源自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首批购物中心建成,为了将顾客从汽车中吸引出来,专心致志地购物,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购物街便应运而生。步行最大的成功是来自巴塞罗那,该市从1980年开始以一种协调的公共空间政策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城市空间概念。在此前的50年中,所有的城市空间都被汽车占据,城市不得不为物质上和文化上的回归而奋争。于是在巴塞罗那,“复兴的城市”这一概念诞生了。在这个阶段大量优秀的城市空阃被创造出来,原有的城市空间也得到更新,以确保新的公共生活有良好的公共空间。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市中心一度被汽车所蚕食。由于该市对非机动车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心区彻底改变了面貌。步行街、步行优先的街道,加上朴素而宁静的小巷构成了一个广泛而舒适的步行道路网络。这座城市是步行者的天堂,市区中心的18个广场完全取消了停车位,并将其返还给市民作为休闲活动的场所。它们在吸引着人们进来稍事逗留,进而参与到各种需要空间的公共活动之中。这座城市为丰富多彩的人际交流活动创造了空间。在过去的50年间,总计达100000m2原先用于机动交通的面积被转变为步行者独享的无机动车的城市空间。如图4.14和图4.159以显示从1962年和2000年,哥本哈根市城市中心地区的无机动交通的道路和广场所构成的网络的变化情况。圉4-141962年无机动交通的道路和广场图4-152000年无机动交通的道路和广场图片来源;‘新城市空问'这里例举一个哥本哈根的城市街道自19世纪至21世纪的变化情况(见图4.16)。1880年的街道既是工作场所,也是运输和贩卖商品的地方。1960年街道已被汽车交通所蚕食,行人被排挤到两侧狭窄的人行道上。1968年,也就是改为步行街的5年之后,步行、购物以及观光成为主要的活动内容。“人看人”作为一种社会功能构成了街头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0年步行区扩大了6倍,人们依然在流动,但他们现在有更多的选择。许多人站着、坐着或在无数的露天咖啡吧中品尝提神的饮品。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1880生1968年2000年图4-161880年至2000年哥本哈根的一条主要街道的变化情况图片来源:‘新城市空问’综上所述,恢复步行传统,可以对公众产生凝聚力。用可自成体系的步行道路网连接商业街、商业广场、城市中心广场、小型体息空地等不同等级、类型的公共空间。使城市恢复为“人”服务,摒弃“车辆”对城市的主宰。@发展地下空间系统,拓展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城市交通经历了由地面到高架的过程,但是车辆的增长远远快于道路的增长,在城市内不可能开辟更多的道路,同时地面和高架的交通对城市环境有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新的交通结构方式。目前业界普遍认为拆除高架路,修建地下快速路、地铁隧道、轻轨等,地面上种植绿化带是解决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与改造,特别是大城市的中心区改造,面临着如IEt城保护、中心区更新、城市绿地规划、土地多重利用、城市紧凑型发展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地下快速路加以解决,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土地用于绿化建设。。很多国家和城市开始发展地下空间进行停车,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法国的旺多姆广场,在1992年进行改造的时候,发展了5层的地下停车场,可容纳汽车1549辆(见图4-17)。法国的香榭里舍大街改造时候,也增设了地下停车场(见图4-18)。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旺多姆广场中的宜人空间b)旺多姆广场中的地下停车场A.I:I图4-17旺多姆广场增设的地下空间a)改造前空间被车辆占据b)改造后地下停车场入口图4-18香榭里舍大街增设的地下空问资料来源:《新城市空间》又如,巴黎中心城区的现代化过程中,为保持原有的城市形象,不直接改造原有道路,更不设高架道路,而是发展大运载量的地铁和轨道交通,维护了良好的古都风貌。4.2.1.2城市绿地系统(1)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宏观层面看城市的绿地结构形态,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最初形式是从单个的公园到公园体系的发展变化。人类在强大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其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而代之以灰色的建筑和黑色的污染物。19世纪下半叶的“城市公园运动”,是人类对自身的反省,也是向绿色的回归。1858年,在美国设计师唐宁和奥姆斯特德(EOlmsted)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在曼哈顿岛诞生(见图4.19、图4.20)。城市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一片清新安全的绿洲,然而,由于这些公园多由密集的建筑群所包围,形成了一个个“孤岛”,因此也就显得十分的脆弱。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这一格局。该系统以城市中的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城市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见图4.21)。40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问形态图4-19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岛中心图片来源:‘城市公园设计’图4-20中央公园乌瞰图片来源:筑龙同图4-21波士顿公园体系图片来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波士顿城市公园体系的成功,对城市绿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美国辛辛那提、堪萨斯城的城市绿地建设都从局部的城市公园转向了整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20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大规模连通各类绿地空间和区域绿道。绿道形成受到田园城市影响,同时糅合了景观规划论中都市开敞空间的设计思维(刘滨谊,2001)。1993年1月,伦敦步行论坛提出了“都市人行道(metropolitanwalks)”概念,设立连接开放空间和乡村绿色人行道网络,伦敦城区享受乡村式体验,使步行上班、上学、购物等成为可能。巴黎在距市中心lO~30l∞内建设1187km2的环城绿带:汉诺威环城绿带以林为主,长80km,宽2km;新加坡“公园绿带网”利用边角空地,以系列公园和绿带连接全岛主要公园,公园通道已超过40km。2010年将建成245km,绿带与排水的保留区与缓冲区并行,连接居民中心区、地铁、公交枢纽站和学校,漫步林荫道,几乎可游遍新加坡每一角落。新加坡的市区道路绿化系统形成其花园城市的绿色构架。良好的城市景观首先得益于城市道路绿化的成果,从空中鸟瞰新加坡,映入眼帘的是绿色街道构成的城市交通网络。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新加坡市区的主要道路均已形成林荫大道,行道树排列整齐,浓荫避日,使街道成为城市中的绿色走廊。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一是道路绿化规划科学完整,确保道路绿地比例(城市主次干道绿带宽度占道路总宽度的25%以上)和行道树生长空间,为行道树创造良好的立地生长条件;二是道路节点结合自然地形和街头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布置,并且政府组屋底层一般架空,视线通透开敞,道路绿化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三是道路绿化植物品种多样,色彩丰富,加之护坡、过街天桥等垂直绿化,形成了优美的立体空间景观。41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2)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绿地系统的布局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每种布局应该根据城市现有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现状相联系。现在城市中的绿地系统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城市绿色空间重视景观整体性营建,以保护、重建和完善生态过程为手段,利用绿廊、绿楔、绿道和结点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郊野等纳入绿色网络,组建扩散廊道和栖地网络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网络体系。(3)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通过对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针对绿地系统现存的问题,提出以下生态规划方法:①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城市绿地空间体系自然地理因素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要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充分利用这些要素,因地制宜地组织由城市景观廊道及各类斑块绿地构成的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结合城市设计满足生态城市可持续性要求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从卫生学上保护环境的要求和防灾防震的要求出发,城市绿化面积要在50%以上;按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沃尔德的研究,从大气02与C02的平衡来看,城市居民每人要有lore2的森林面积。事实上,加上城市燃料所产生的c02,城市每人需有30...40m2的绿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率应在30%40%较好。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从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的绿地斑块是大的绿地斑块的补充,但又不能取而代之,应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并通过廊道连接。4.2.1.3城市天际线当我们乘坐汽车,在市区的道路上疾驰,感受周围的建筑物飞一样掠向身后。这些建筑物在我们眼前断断续续地形成了一些高低起伏的线条,以及一些块状结构,这就是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是一座城市的轮廓线。它是城市总体形象和宏观艺术效果的高度概括,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城市天际线是城市与天空相遇合的那一个界面,其表面张力代表了城市向高处生长的愿望。(1)解读重要城市的城市天际线①纽约曼哈顿的城市天际线傍晚站在布鲁克林大桥下面东河的这一边,对岸阑珊的灯火犹如一个通透的水晶世界,那些建筑所散发出来的魔力,充满了神秘和令人向往的气息,那些建筑为一座城市做出的贡献,是其它住宅建筑永远无法比拟的。九一一事件后,双子大厦倒塌,曼哈顿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天际线顿觉索然无味(见图4—22)。图4—22双子大厦倒塌前后的曼哈顿天际线资料来源:h卸://axch.icxo.corn世贸中心倒塌后,每逢纪念日和节日庆典,在曼哈顿灿烂的灯火中,总有两根巨大的蓝色光柱直冲云宵,这就是TRIBUTEINLIGHT--光碑,世界贸易中心遇袭的纪念,一座由光构成的雕塑。它们暂时填补了由于双子大厦倒塌而顿觉索然无味的曼哈顿天际线,并且在纽约市再起到了城市地标的作用(见图4-23)。图4—23光碑方案^和光碑方案B资料来源:搜狐网光碑简洁,纯净,有力,很多人觉得它的效果并不比一座大理石的纪念碑逊色。可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光消耗巨大的能量,会恶化纽约市的光污染等等。五年过去了,世贸大厦依然是零点地带,曼哈顿的天际线依然断缺,重建方案不断被提出,又不断被否决,直到五周年纪念日将要来临之际,重建方案才最后确定下来,所有工程将于2011年完成。将它改造成一个兼有公园、交通枢纽、经济文化中心和住宅区功能的综合建筑群(见图4-24)。图4-242011年的曼哈顿(中央高耸的为自由塔)资料来源;搜狐同43 东北林业夫学博t学位论文@芝加哥的城市天际线芝加哥壮丽的城市天际线,总是给每一位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舒展有序的整体轮廓,纵横相宜的空间形态。集中或成簇出现的高层建筑群体较之于其散乱布局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芝加哥的天际线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却又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是芝加哥城市意向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总体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图4-25芝加哥城市天际线图片来源:搜狐网。多伦多的城市天际线从远处看这座城市的迷人轮廓像一座人工打造的“山”,矗立着起伏有致的现代建筑,位于市区的西恩塔,从地面一直到避雷针的尖端,总共是553米高,成为全世界最高的独立式结构物。这座高耸入云的巨塔,使多伦多的天际线推向了顶峰,傲视全球,其气势之宏大,直叫人惊叹不己。图4-26多伦多城市天际线图片来源:搜狐网固上海外滩城市天际线到T90年代,上海又掀起了另一次改变轮廓的黄金时期,在短短的15年间,上海增加了超过400栋9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从大楼的素质看,亦已和世界先进城市看齐,例如高467.9米的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20.5米的金茂大废,以及高492米的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等。但是建筑密度增加过快,影响了天际线的最佳形态。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图4-27上海浦东的城市天际线图片来源:搜狐网(2)城市天际线的规期原剐·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展示城市发展轨迹,高层建筑对城市轮廊线影响颇大。高层建筑在一起时,应避免整齐划一的高度,高度相仿的建筑应有一空间距离,顶部处理不应雷同。当城市轮廓线以天空为背景时,建筑物的体量和色彩与背景形成强烈对比,强调轮廓线的“实——虚——实——虚”的韵律性。通过建筑物的特殊的排列和组合,诸如建筑高度、建筑面宽及平面对角线的最大尺寸、建筑体量上的强烈对比和起伏,间距上的疏密相间的起伏变化和方位上的特殊组合等,都可塑造个性鲜明的天际线形象,还要制定城市建筑高度分区图以及城市建筑体量分区图。.-【—“卜~Uj革画两函丽丽万—————一/7—、\么墨尘坐竺:立∑山排擞为城市夭际拽的霄量二塾£≥竺迅与山互补的天际钱图4-28城市天际线与地形的关系4.2.1.4城市标志物标志是表现某种特定意义或具有象征性的作用,以“记号性?为特点。也可以用“标识”、“徽章”、“印记”、“符号”等表示。如:出现在高空特别醒目的招牌,具有特殊意义而留在众人记忆中的纪念物,将复杂的空间图式化后使人易于理解的标识物,通过引经据典而使空间丰富多彩⋯⋯标志就是作为这些内容的总称。城市的标志物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的文化含量之一,也是显示特色的手段。当人们记忆起某城市时,在脑海中泛起的往往会是这些城市的象征标志,具有代表性的标志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物的选择,将使城市更大范围的得到人们的喜爱。城市标志物包括自然的山峰、现代高层建筑或建筑群、纪念碑、电视塔、悬索大桥等,因此它可以是市建筑、市遗址、构筑物和有特色的区域,还可以是市雕塑、市徽、市标、市花、市树等,这些标志物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些城市标志都含蕴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1)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Landmarkbuilding),是认识城市的最明显象征,是外地人认识一个城市的首选目标,如埃菲尔铁塔与巴黎、大本钟与伦敦、希尔斯大厦与芝加哥、天安门与北京、东方明珠电视塔与上海等等,这些标志性建筑几乎成了它所在城市的象征符号,在电视天气预报,各项重要城市活动以及各种介绍城市的书籍和资料中,这些标志性建筑既代表了各自的城市,也扩大了城市的影响。一般来说,标志性建筑首先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标志意义,其次才是它的诸如使用功能、技术特征等建筑属性。①标志性建筑并非以高度取胜一提起标志性建筑,人们总想到造型独特、体量巨大、高耸入云的建筑体。其实不然,所谓标志性建筑的形成汇聚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精神、理念和信仰,它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具有独特之处,具有定位和指向作用,从而成为历史的写照,时代的象征,精神的凝聚,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这是标志性建筑的属性,更是标志性建筑的责任。很多时候能看见标志性建筑从楼宇间冒出头来,突然众多建筑和它相比较之下都显得灰暗,它就这样成了视觉凝聚的焦点,众声喧哗,平地拔起一个高音,成为了城市中的浮华表现。台北10l以其高度使其打进世晃高楼的排行榜,它称兄道弟的对象是芝加哥席尔斯大楼,是纽约帝国大廛,是巴黎艾菲尔铁塔,是吉隆坡的双塔。因为世界著名的摩天建筑,台北101得以被想像,台北市和台湾得以被想像。这栋建筑意在联结历史,但又必须超越历史。讽刺的是,高耸入云的尖塔、高科技的巨型结构和万年不锈的不锈钢立面,加上与世界不朽的地标并列,似乎都在强调建筑的不朽,彷徘现在即是永恒。然而,摩天楼终究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杜拜将建701米,150层楼高的摩天大楼,预计2008年完工,同时纽约在建的自由塔(FreedomTower)541.9米,都使台北,101世界第一的宝座岌岌可危。1998年落成的高雄东帝士85大楼曾以348米的高度挺进前五大世界高楼(2004排名11名)。然而它也没能取代整整矮100米的台北新光摩天大楼成为象征性的建筑。超越巴黎铁塔的高度并不意味着东帝士85大楼创造了一样的神话,事实上空置率过高、办公大楼改装成小套房出租、财务危机,正使这座高楼成为一座笑话。不朽的高楼,需要的不只是具体的高度,还有它的象征。所以,标志性的建筑并非是从高度上取胜,许多摩天大楼是国家与国民认同的象征(王茜颖,2005)。⑦标志性建筑并非以奇取胜中央电视台的新楼是由著名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的,被广泛认为是北京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见图4-29)。如果建成,它将是一栋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钢筋玻璃结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大楼,是钢铁和玻璃挑战极限的代表作。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极具争议性,以违反结构合理性的形式来体现其新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达到极至的程度。图4-29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图片来源:http://blog.cnf01.c∞@标志性建筑应凸显文化内涵标志性建筑代表了一座城市,到底它应该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在城市中呢?从场所上来讲,标志性建筑往往体现的是一种承载或是浓缩。它必须与区域的城市形态和谐、协调。标志性建筑,富有浓厚的历史背景,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民族精神、城市文化的载体,有着强烈的依附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造这座建筑历时120年,多名重要建筑师与艺术家参与设计,其中以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最为著名。后者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画家和雕刻家之一。教堂最高点达137.7米,圆顶直径达42米,全部用石料建造。教堂前的大广场建于17世纪初的巴洛克时代(见图4-30)。再如,位于印度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在世人眼中,它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见图4-31)。图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图片来源:图4-31印度泰姬陵http://arch.icxo.tom同时,不同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显而易见的成为人类文明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发展和传承的象征。法国巴黎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从卢浮宫到玻璃金字塔,从凯旋门到埃菲尔铁塔,这些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一次次的诉说着巴黎,甚至是法国的发展历程,也使巴黎成为法国的,甚至是世界的,最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都市之一。@标志性建筑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地域特色,指其在该地域内应该能够代表大多数建筑的基本风格和总体特征。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标志性建筑一定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其实一个好的建筑应该一是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能够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否则必将失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现在一些地方、一些人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建筑、规划才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这方面结合得非常成功的例子当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材极富现代感,构思却非常中国化。在新浪网的调查问题中“您认为哪座城市的建筑最能代表城市?可以称之为标志性建筑?”最终,取得前三名的是北京、上海和拉萨。当然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并不一定只有一个,但是网络只给与人们每个城市一个备选答案的时候,结果如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三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最具有地方特色,最能够彰显城市的魅力,充满文化内涵。天安门以其独特的古建筑形式作为北京古都的体现尽显风采,东方明珠塔作为上海现代大都市的象征也非常贴切,布达拉宫这个人间天堂作为拉萨这片净土的象征恰到好处(见图4.32)。a)天安门b)东方明珠塔C)布达拉宫图4-32网络评选前三名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图片来源:新浪同(2)标志性构筑物标志性构筑物有的具有识别性及空间的突出性,竖向高耸的标志物由于与周围建筑的方向对比,使行人在各个方向都能看见,成为引导道路的目标。标志性构筑物就是集中人们的意识,给空间以明确的定位用其象征意义使场所更加丰富多彩。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见图4.33),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见图4.34)⋯⋯48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图4-33法国埃菲尔铁塔图4_34美国自由女神像图片来源;搜狐同·标志被设置于场所之中就是要强化场所的主体性。另外,还可提高场所的中心性。比如在通道的延伸处设置的方柱尖塔成为目标和焦点,从而提高了通道的方向性,强化了空间的结构。(3)标志符号它既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同时又是表述某种特征的“记号”,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地区之间差异和城市独有的文化同样被视为其中的要素。像荷兰的“郁金香”(见图4-35)、墨西哥城的“仙人掌”这些植物作为城市标志。其实植物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但人们选择它们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和符号,人们就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与艺术创造,使它们具有了文化传递意义。为突出公共空间内的主题立意,我们常常借用这样一些符号。足球已经成为大连城市形象的象征,当许多城市煞费苦心设计自己的城市标志物的时候,大连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足球,随着大大/J"/,b的足球在这座城市的广场、公园被窜树起来(见图4.36)。图4-35具有象征意义的荷兰郁金香图片来源:新浪同(4)错立标志物形象4-36大连劳动公园的足球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现在国内一些标志性建筑或景观不明确,或因时过境迁损坏严重,失去了鉴赏的价值。还有,很多城市市民并不清楚自己城市的标志是什么,以及一些城市因为发展的缘故曾经的标志己经不能代表现在的城市形象。所以,树立城市形象,就得开展城市标志性建筑物或景观的推荐活动,另外通过市民推荐和广泛公决城市标志的方法,会加强城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市标志在本市居民中印象,从而使城市形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不断延伸。同样,缺乏标志的城市也需要加以决策、规划、设计和建设,重整城市形象,以此来唤醒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记忆。4.2.2宏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规划策略在宏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空间形态的格局,其组成要素有二:一是城市自然景观,构成城市特色、形成使人易于感知的空间逻辑的重要手段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来组织城市的公共空间布局;二是城市人工景观,它与自然景观一起构成人们感受城市的知觉框架,优秀的城市格局中,人工景观应起到强化城市特色和空间逻辑、丰富城市美感的作用。在宏观层面上,人工景观中的四个要素极为重要:城市道路网、城市绿地布局、城市标志物和城市天际轮廓线。在宏观层面上,应该研究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布局,建立长远的城市可视形象的总体目标。这个阶段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相对应,提出公共空间总体数量水平的控制目标,主要侧重城市的骨架、风貌和性格特征,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4.3中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4。3.1中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构成要素4.3.1.1城市重要的功能区域在城市中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区域,决定城市的整体风貌。例如,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景观控制与规划设计,这是人们浏览城市景观、形成对城市基本印象的重要场所。城市重要功能区域如城市轴线空间、城市商业中心、行政文化中心等常常成为一个城市的代表形象被人们所接受、认同,成为一个城市的特征风貌。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地区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及文化底蕴,往往也是城市重要的旅游观光地区,这些都成为中观层面的研究范围。.我们可以用城市的轴线空间举例说明功能区域的重要性。城市中常用轴线来建立空间的序列,并以此组织空间序列。这种轴线如运用得好,可以创造出城市的主导空间,集中体现该城市的特征和形象。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中轴线。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是由一条约3.5km长的东西轴线和较短的南北轴线相交,并结合西南方向的波托马克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气势宏伟、环境优美的首都中心区。为了控制建筑高度,华盛顿市规划部门规定全部建筑最高不得超过39.62米(国会大厦的总高度)。这就保证了华盛顿中心区的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主体建筑在城市总体空间中的突出地位(见图4.37)。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a)华盛顿中心区鸟瞰b)华盛顿轴线上的华盛顿纪念碑和倒影池图4-37华盛顿中心区中轴线的导向作用图片来源:<城市空间设计'又比如,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巴黎的城市中轴线导向性很强,在空间视线上将老城与德方斯新城连接起来。城市的中轴线并非一直贯通至城市新区,而是将城市新区的天际轮廓线形成的缺口与老城区轴线形成暗合(见图4.38)。图4-38巴黎城市中轴线的导向作用图片来源:搜狐同还比如,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城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km的城市中轴线是世界上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图4.39)。这一序列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太和殿——皇帝坐朝的金銮殿。中轴线贯穿外城、内城、皇城及宫城几个层次的城市环境。但它所运用的多种手法及空间观念,对今日的城市空间设计仍有颇多启迪。轴线南端布置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建筑群,向北约2km多为宽而直的街道,街中设门楼,预示着主题空间的到来。经过大明门进入天安门前的千步廊广场,便开始进入一系列封闭的宫殿院落群,空间节奏图4-39北京中轴线变化突然加快。院落大小、形态各异,而建筑色彩、材料图片来源:‘城市空甸设计》 东北林业大学博七学位论文统一,建筑形态巧妙地变换,整体色彩富丽(红墙、黄瓦、白栏杆、灰铺地),与外围大片黑筒瓦、青砖墙的院落民居形成强烈对比。当从宫殿院落群的最后一个空间经神武门出紫禁城,隔筒子河立即可见景山。登上景山向四周俯视,一幅恢弘的画卷突然展现,那金碧璀璨的重重飞檐、片片红墙、个个宫院、西侧一片碧波、飘浮着的琼岛、白塔耸立、绿荫葱茏⋯⋯这一切空间体验的叠加、对比,综合构成了绝非一瞥之中可以得到的强烈的城市意象,终于令人情不自禁地惊叹!如今中轴线空间一直向北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广东中山市城市的中轴线,以景观道直抵城市远处山脉,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尊重原有的城市风貌,轴线两侧以绿化保持城市轴线的延续性,建筑不高。轴线一端以市政办公楼结束,并形成门形,利于视线通透(见图4-40)。图4-40广东中山市城市中轴线及中轴线端点的市政大楼图片来源:搜狐网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这样的城市功能区域往往是城市各种功能的集聚点,是城市具有标志性特色景观的场所,它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建构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城市中心轴线应该考虑序列的高潮与起伏,考虑节点视线聚焦,考虑周边建筑高度的控制,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城市中轴线的规划形式也有局限,城市公共空问的布局都需要紧紧围绕其进行,势必有一定的约束性。可以看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域可以体现城市的特色,在城市区域规划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4.3.1.2城市道路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当想到一个城市时,心里有了什么?它的街道。”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对城市美的形成极为重要。道路是观察者习惯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它们是城市意象形成的主导因素。人们在道路上移动时观察城市,获得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的其他部分是围绕道路展开布局的。城市建筑围绕道路而建设,城市最繁华、最美丽的部分在道路两旁。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特里蒙特大街,泽西城的赫德森林荫道,洛杉矶的快速路系统都成为城市代表性的城市形象。中国上海的南京路,武汉的汉正街,珠海的情侣路也是如此。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中交通的通道,还是供人们穿越、接触、交流的场所,具有交通性与生活性两方面的功能。历史上街道也是承担着交通与生活双重功能。通常自发形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成的城镇是从一条街开始的。人们的活动与交往首先集中在一条街上,两侧摆摊设点,供应生活、贸易的活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当年繁华热闹的街市景象。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等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见图4-41)。图4—41宋画《清明上河图》局部资料来源:中国美术教育信息同(1)道路线性空问道路是构成城市形态的基本要素,其环境因素多是沿线布局,它联系着城市的各种使用空间,承载着机动车与行人交通,同时起着组织城市景观体系和联系城市其它空间的作用。城市道路空间由机动车道、步行道、道路绿化和道路两侧的沿街建筑构成,从形态上分析,城市道路属于一种线性空间。道路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具有方向性。道路形式一般分为直线型街道和曲线型街道两种。直线型街道适于创造庄重、严谨的空间效果,曲线型街道适于形成活泼、有趣的交通空间。日本芦原义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采用20.25m的模数。他认为:“关于外部空间,实际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我们对若干城市空间的亲身体验也说明20m左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亲切的尺度,当然lOm或小于loin会感到更加亲切。但如果再增大距离就有被疏远排斥的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在追求一种亲切、舒适的尺度。即使皇帝也是如此,清代皇帝在河北承德建避暑山庄,其建筑及空间都远比北京紫禁城小,感觉亲切。同样,如果要有意塑造一个产生敬畏感觉或压抑感觉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尺度的手段。除了距离以外,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就外部空间街道尺度曾提出一组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街道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l时,容易产生匀称感;当d/hl时,随比值增大,两侧建筑呈游离状,使街道显得空旷、萧条;而d/h=1.5~2时,空间尺度是比较亲切的,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快感。如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街高宽比为l:1-1:1.5,构成了和谐宜人的空间环境(见图4.42)。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4-42中央大街街道鬲宽比不熏资料来源:作者自摄人们在街道的建筑群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关系。建筑设计中的位置、体量、高度、建筑物立面的组织和整体效果都起到调整街道尺度的作用。使这些性质统一在一种与街道整体设计相一致的设计概念上,才可以加强某种主调的尺度。而如果忽略这种关系,建筑单体虽然是很优秀的建筑物,但摆在特定的街道上也并不一定是合适的,只能成为乐曲中不和谐的音符,这种不和谐增多,也就无法形成乐章了,街道也就不能形成“场”了。过分强调空间中的每个个体、每一个要素只能带来冲突和混乱。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过:如果把建筑史上最漂亮和最著名的建筑物,在同一条街道上重新修建起来,那么它并不能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而是“许多互不相关的房屋组成的大杂烩”。高大建筑的设计时,应将其高层部分作退台处理,尽量避免直接作为城市街道的临街面。在建筑群体外部空间中存在着主和从、重点和一般的差异,身临其境者才能得到完整而清晰的感觉。(2)道路节点空问“节点”,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他将城市形象的内容分为五种: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他指出,“结点就是一些要点,是观察者借此而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的必经之点。多半指的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汇集处以及结构的变换处等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结点就是集中。道路与道路、道路与河流交叉的交通型道路节点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交通的连接枢纽,起到集散、联系及过渡作用,并且合理地组织交通。对于城市而言,城市道路节点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缩影”。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着积极的控制作用,将成为城市中的战略性地点。道路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场式的道路结点,即在交通交叉口一侧或中央放大形成广场式的道路节点;还有一类是交通式的道路结点,是城市道路交叉口,主要供各种车辆、人流直行和转向的使用,主要承担交叉口交通功能的道路节点。①广场式的道路节点为市民提供了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场所。这里人流集中,主题形式丰富多彩,一般情况多以城市广场出现,且因道路交叉口的差异而体现出灵活多样的平面布局形式。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a)广场与道路的形式关系图b)广场与主体建筑的关系图4-43广场式道路结点的形态表现围片来源:‘城市广场》@交通式的道路结点以往对于城市道路节点的研究往往局限在它的技术方面,没有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和从。人”的视点进行完整、系统的研究。在道路节点处,尤其在交叉口的环形交通岛旁建筑物尤为重要,它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美学质量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参照物。建筑的布局不应该标新立异,更不可喧宾夺主(见图禾44),应该和城市的整体风貌相结合。当建筑布局距路口较近时,主入口应设在后部次要道路处,将主要人流引开道路交叉口。若须在路口处设置主要入口,则需要建筑部分充分后退,使路口附近形成入口广场。以十字路口为例,由于集散广场的需要使建筑退离道路交叉口,交叉口空间的中心由原来的两条道路中心线的交叉点A移至新的空间中心B处,从而避开了道路交通(见图4_45)。图4-44哈尔滨经纬街道路结点孤立的高层建筑图4-45建筑退离路口使空间中心偏移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资料来源:作者自绘4.3.1.3城市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建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面舞台,又是一扇了解城市文化的窗口,向人们展示着多姿多彩的都市生活。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已经由建筑的内部渐渐的转到建筑的外部。每一个建筑都是城市肌体上的一个有机分子,建筑是城市设计的众多要素中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建筑物的体量、色彩、风格、围合、阴影、位置乃至建筑立面细部都会对城市空间的形成、形状、大小、尺度乃至整个空间的使用、空间的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性质、空间形体艺术乃至空间对人心理知觉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城市空间会由于其不同的功能、体量、形状和围合关系等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阿尔瓦·西扎曾说过,“围绕着我们的建筑好像都是自然存在的,简单而丰富。它们是平常的又是特殊的,排斥一切描述、模仿与摄影。其外部的空间静谧而不张扬。然而,偶尔我们会出乎意料地从并不被人注意的景观中发现令人振奋的细节。”城市建筑在形体环境的心理学构造中被理解,某种强烈的,却不可言说的,沉静的结构将在形体的环境中创建,“该结构是事件发生的舞台,它也为未来的事件发生提供框架”。城市是人类聚集的场所,也是人类所居住以及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建筑物聚集的场所。对于城市来说,建筑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同建筑群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所说:“精彩的不是一座座个体建筑,而是凭借它们非常奇妙的配置而形成的环境”。(1)古典与现代建筑①古典与现代建筑群体体现不同的城市肌理建筑因其不同的形态特性和组合方式而形成不同的城市肌理。古典建筑群体形成丰厚殷实的城市肌理。如印度新德里的亚运村,德国纽伦堡古城(见图4-46)。又比如佛罗伦萨(见图4_47),它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它位于阿尔诺河谷的一块平川上,四周丘陵环抱。全市共有40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及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正是这些宫殿与教堂的穹顶构成这座文化名城的城市肌理。图4-48纽伦堡古城建筑群4-47佛罗伦萨古都城市的历史建筑群图片来源:搜狐网现代化大都市,由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快,在城市中心区的金融、商贸区域易形成高层建筑群。如美国纽约的建筑群,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重心从欧洲移转至美国,至1929年经济大恐慌是美国建筑的繁荣期,摩天大楼也随着美国经济而快速发展。事实上,从20世纪初,纽约已开始兴建高楼。芝加哥的建筑师伯罕(DanielBurnham)在1902年建的熨斗楼,高达9l米。到了1913年,伍尔沃斯大楼更高达241米。建筑物的质与量,列在首位(见图4-48)。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图4-48美国纽约建筑群图4-49香港建筑群又如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被环山所抱,从市区可看到背山面海的城市景观,各式摩天大楼面向海港。香港地方狭小,土地珍贵,高楼大厦之密度冠绝全球,发展只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时拥有超过200栋12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见图4-49)。东京的现代建筑阵容丰富多样、又混乱,几乎全部建于二十世纪,提供人们一个很特殊的都市经验——一个不断在重建,接受无穷变化的新方向之都,大相径庭的风格和规模并肩而存(见图4.50)。浦东是上海的新发展区,其发展也只不过是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多摩天大楼的地区之一,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可谓独一无二(见图4.51)。图4-50日本东京建筑群图4-51上海浦东建筑群图片来源:搜狐同⑦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协调发展悠久的历史塑造出一个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经济高度膨胀的象征——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是从建筑群体上说,历史城市的建筑群更让人留恋。例如建城3000多年、建都800余载的北京,其城市建筑群风格与形式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在元都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向北扩展,形成了宏伟的北京古城。北京的历史传统风貌在迅猛的城市发展中,受到了有意和无意的伤害。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妥善处理好古都与首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城市现代化建设以及新建筑与传统旧建筑的三个关系。北京城市的建筑高度控制也以古城保护为前提,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别按平房、9m、12m、18m控制,沿二环路及其他少数特殊地区按30m到45m控耕,旧城以外57 东北林业丈学博十学位论文一般不超过60m,形成一个中问低、四周高的盆状的城市整体空间。可是在长安街沿线,从天安门广场两侧分别向东西方向延伸,建筑物由30m高,渐渐至U45m、60m⋯⋯二环边上一般可达lOOm。应该限高45m的地方,像北京饭店东楼,却有18层,70m高。因此,向东一侧的东方广场东楼、恒基中心的写字楼和国际饭店,也相应地抬高了,分别是70m、1lOre和lOOm,它们打乱了城市的风貌。在三环一线,超过lOOm的建筑比比皆是。尤其是东三环和北三环,座落着一批北京最高的写字楼。由于这些写字楼大都分布在立交桥旁,还没形成非常整齐的线条。过去北京城的天际线基本是横向的,舒展开阔,给人一种安定平静的感觉。可是,近年来北京市内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却在破坏着北京古老的建筑群。对于北京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人们总是为一次次失去机会而遗憾:如果梁思成改造北京的建议被采纳;如果北京的城墙不拆除,人们还将有机会保护古都的风貌,类似的感慨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北京想成为“国际大都市”,除了发展经济之外,其城市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古典建筑群体和现代高层建筑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妥善处理有着很大的难度,多年历史沉淀的文化韵味不是用金钱能买来的。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在北京会发出感叹:今日的北京已不是“北京”。外国人更愿意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芝加哥、东京和纽约的老北京。他们更希望北京是一座极其古朴、有异国情调的东方古都,而不希望看见大型购物中心、玻璃幕墙写字楼和高速公路。其实美国有的东西,我们现在没有,将来会有,而我们有的东西,美国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就是传统。中国是一个古国,古城记载了这个传统古国的发展与兴衰,透过古城的建筑群和街巷可以发现原住民的思想,但遗憾的是,在过去的百余年间,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彻底崩溃。中国以木构加砖瓦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在一种“破旧立新”观念的指引下,现代都市形态以猛兽一般吞噬着传统的城市的地带。急功近利和无文化根基的“新建筑”到处泛滥,人们严重缺乏历史观、地域性的文化观和美学观,这种失去了自身历史、文化内涵的设计强调短期时尚,忽略了对本国传统的借鉴,恰恰是“没有根基的风格”,同时也导致大量的中国城市形象陷入“中国人不满意,外国人不认同”的尴尬境地。大量“多元”与复古风格的建筑剧增。如今,这种沉迷于表面风格变化的“制作”行为愈演愈烈。与早期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方盒子”相比,今天的困境则是由于太多的风格和形式所带来意义表达上的混乱。这两者都造成了对人性和环境的忽视。尤其是一部分建筑作品曲解了传统文化与国外现代建筑的借鉴意义,转向纯形式的抄袭和拼贴。。采取限制高层建筑的布点和高度来保护城市的古都建筑群的历史风貌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国家的首都,如华盛顿、阿姆斯特丹、巴黎、布拉格都采取限高方式,保持原来的城市风貌。,(2)主体建筑与背景建筑的结合在城市中,主体建筑,在城市形象中风格新颖,地位突出。那么其与背景建筑之间 4小同层甸F的城市公共空同形态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背景建筑”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中,相对于主体建筑而言的,处于次要地位的服务于所在城市空间的完整性的非主体建筑。按照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一底”理论,“城市背景建筑”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如地与图、绿叶与红花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果感知对象的图底不分或是难分,就会形成一种混乱的图形。在一个城市公共空间中,如果没有“背景建筑”的存在,城市环境也将会因众多个性鲜明的主体建筑与众多相当体量的“个性”建筑的共处,反而会形成一种暖昧城市空阃,导致我们无法清晰地感受到城市空间的逻辑关系及视觉关系,因而显得杂乱无章。如果“背景建筑”缺乏秩序,也同样会影响到主体建筑的形象。众所周知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引起了众多的非议,在天安门这种行政核心区域修建这种不伦不类的鸭蛋,的确对原本和谐的建筑群造成了混乱的感觉,尤其是圆润的大屋顶和古典建筑很难协调(见图4—52)。图4-52国家丈剧院与北京的传统建筑风格不协调图片来源:新浪同这一混乱现象在北京站附近表现的更为突出,作为建国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无论从建筑造型、色彩风格,还是空间体量,都是一座十分成功的作品。而北京站北侧的国际饭店,这座“拥抱型”大厦作为中国的第一座带旋转餐厅的现代主义作品,由于其丰满的体量流畅的线条以及洁白剔透的色彩与北京站遥相呼应,共同围合成一个开敞、欢快的城市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北京站附近变得越来越拥挤,再加上所谓的“夺回古都风貌的”建设运动,使北京站附近建筑形象愈发混乱,空间愈发嘈杂拥挤,特别是恒基大厦的建造更加剧了这一现象。恒基中心是一组城市建筑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恒基中心的体量和轮廓线必须与北京火车站前街西侧已建成的建筑轮廓线均衡,以烘托火车站为对景之轴线。建筑高度主要以西侧已建成的建筑为依据,建筑由南到北为18m-35m-45m-60m。为了强调东西对称,在东侧也建立了一个与西侧对位的高起部分。为使长安街的建筑形象有一定的标志性,并与路北高耸的国际饭店呼应,以及考虑到长安街从东向西的形象和容积率的要求,在恒基中心用地东北角建造了一个80m高塔,塔尖高llOm,突破了规划60m的限高。此高塔丰富了长安街从西向东的轮廓线,做为对景其处理是得体的、相称的。但是对于人们的目光来说,恒基大厦没·有了足够的观赏距离,所以其本身的视觉效果就显得十分牵强(见图4—53)。 图4—53恒基中心咄咄逼人的视景效果图片来源:http://loricg.photo.hexun.COfll而针对北京站附近整个城市空间来讲,由于空间角色已经很明确,这样硬性加入一座无论体量还是色彩都是咄咄逼人的超大型建筑,虽然设计者在北京站这一侧运用了退台的手法,但是其对整个城市空间的影响已经无法消除(徐宗武,2003)。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建筑创作更需注意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充分考虑环境文脉,注意建筑以及城市设计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整体的秩序。当前在国内时兴的建筑设计招标,自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实际掌握时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对单体建筑造型的过分关注,非常容易忽视建筑物之问的关系,以及建筑物对城市的关系,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在事实上,建筑是应该分类的。城市应有两类不同的建筑物,一种是十分简单、程式化的建筑物,另一类是十分突出、个性化的建筑物,而两者之间应该有分层级的区分,并能在之间取得均衡的关系。如果每一幢建筑物都十分耀眼,而且自我,那么我们的城市环境不是充满了视觉紧张吗?在今天我们不能通过个别的建筑物去看城市,而是要将建筑物与城市联系到一起来看。因此,无论管理者和建筑设计师都要有这两类建筑的观念。几乎所有业主都希望自己的建筑成为地标,作为建筑师就是一个平衡者。对于建筑师来说应从全局出发,是设计一幢特别的建筑物“鹤立鸡群”,还是只是做一只平凡的“鸡”。但无论是“鹤”还是“鸡”,都应该是健康和美丽的。建筑的美体现在规模和尺度、几何性、形体和空间给人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以及材料、构成、加工、色彩、肌理、光影等等,应该有深层而又含蓄的美,而不是把建筑与其他艺术品相提并论,采用过于直接的象征和比喻。为了建设美好的城市景观,对建筑美的研究和重视也应是管理人员和建筑师、专家的职责。从深层看,不同的建筑以及组合方式,还反映了民族性、时代性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等。在这个层面上,从一般建筑去识别城市更具代表性。城市一般建筑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的基础单元,是反映城市基本性格的物体,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与上海的石库门以及里弄所代表的差异即可窥见一斑。(3)高层建筑现代城市发展,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一个衡量指标。高层建筑会带来诸多好处,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所要求的运转效率和紧凑密集模式。高层还具有较好的地标性意义,它改变并丰富了城市的天际线和空间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实力。但同60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窄间形态时也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①高层建筑改变城市肌理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加,城市肌理逐渐改变,城市尺度也因此不断加大。尤其在与老城并存的状态中,高大体量的建筑物(群)常常会对历史街区和建筑造成负面影响(见图4—54、图4—55)。一部分建筑忽视了与原有建筑和环境的协调,造成了城市零乱的面貌,破坏了该地段的特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它并不是一个融于城市的城市建筑。高新技术对建筑形式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任何类型的建筑都必须造型新奇,每类建筑都应有其内在的品质和语汇。图4-54广州中山公园外的高层建筑资料来源:作者自摄@高层建筑造成阴影区和风口围4--55苏州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城市肌理资料来源:北京写字橙租赁网高层建筑物还会造成阴影区对城市日照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易于影响周边公共场所空气运动方式,形成倒灌风和突然阵风。高层建筑易于导致人流和车流数量的剧增,形成大量地区的交通和停车问题。很多城市不鼓励建设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区缺少公共空间高层建筑形成的街道断面多呈狭窄的长矩形,街道空间常常表现为类似“一线天”的狭窄长矩形的断面形式,常令行走其间的人产生封闭和压抑感。其街道空间界面由一座座建筑实体的裙房共同围合而成,通常为连续完整界面围合成的线性空间,裙房之问通过地面或地下的人行步道系统完成最紧密高效的相互联系。尽管高层建筑地区有着超大尺度的空间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使人感觉到在人工物面前自身的渺小和无助,是非人性化的。现代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注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创造。高层建筑底部架空若干层且将城市外部环境、绿化引入其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是司空见惯的做法,这样做既满足了高层建筑大量人流的快速集散,又保证了各大楼间人群流动至新目的地的快捷高效,同时缓解了“一线天”街道给人带来的心理压抑,改善了空间质量,增加了城市空间的“流动感”。这些庞大建筑物底部架空形成半公共空间,所以近人部位裙房及街道尺度的调整、细部的刻画、绿化氛围的营造都是弥补的措施。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建筑群之一,大型商业和娱乐建筑群,它除了傲人的高度以外,还有着19幢大楼围合的活动区域,建筑群的中心是一个下凹的小广61 乐北林业大学博上掌位论文场,广场正面有一座金光ci4闪的飞翔着的雕像,下面有喷泉水池,浮光耀眼,冬季可作溜冰场。小广场南面是带状街心花园,供人们小憩。在市中心巨厦之间布置这样的环境,既闹中有静,又富有空间构图的变化,对于公共空间的运用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风貌(见图4.56)。图4-56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图片来源:搜狐网(4)建筑界面把建筑物孤立起来或过于强调单体建筑物已是一个十分过时的观念,在10多年前已经被理论界所抛弃。“城市建筑学与传统的房屋建筑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十分地强调城市建筑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传统建筑学的主要对象是单体建筑物的设计,常常是自身独立的,而城市建筑学所注重的是建筑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建筑学不再仅仅表现单一建筑本身的价值,而是首先表达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甚至重组周围的空间和建筑以重建这种关系”。在不同建筑的表面,有许多共同的构成因素,如色彩、材料、质感、线脚、檐口线、屋顶形式,独特的装饰母题,以及虚实体感等。它们都是最能抓住人视线的地方或因素,如果能不断重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有效地表现界面的连续感。一切连续都应首先诉诸于距离的连续。人眼从一处扫视到另一个地方,视觉总是连续的,它要求界面相互靠近,间距不能太大,以此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否则,连续的因素将减弱,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相对地讲,较相似的且有吸引力的界面之间的距离可稍远一些,相反的应靠近在一起。建筑在视觉上形成连续的动势,避免产生巨大的差异。建筑轮廓线的起伏变化也影响到街道的空间感觉。建筑的平直轮廓使街道轮廓线因变化少而失去丰富、细腻的主调。轮廓线既不能过于整齐而显呆板,无人情味;又不能过于繁杂,失去控制。在芦原义信的《街道美学》中,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轮廓线”。广告、标志牌等附属物形成了街道的“第三轮廓线”。在商业街体现尤其明显。对附属物的有效控制包括对每个附属物大小的控制和对每条街道根据气氛、性质不同而进行的总面积和数量的控制。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同构的连续是以相同的构成要素的重复出现的,因此常常形成韵律的效果,同构的连续一般应以重复三次以上才有效,同时,间隔不易太大,并以建筑体量大小,人的观察方式为变量参数。如果界面的整体高度在特定的空间中超过了人的正常垂直视角,轮廓线的作用将不再重要。满洲里市在城市建设中,为突出口岸的风貌,俄式建筑风格占主导,建筑立面采用相同的立面进行设计的,相同的构成因素为空间的连续提供了前提(见图4-57)。图4-'-57满洲里街道建筑的同构连续资科来源:作者自摄(5)建筑色彩①建筑色彩是城市色彩的主要决定因素为了突出自身的亮点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在以不同的色调、形体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关注。城市建筑色彩体现着城市的特征,展示着城市形象,城市色彩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的首都北京,率先在国内提出城市主色,即“北京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粉饰主要选择以灰色调为本的复合色,以创造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环境”。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加强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选择什么样的色彩、搭配什么样的材质,必须结合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它的性格特点来定。巴黎以奶酪色为主调。巴黎的美,不仅因为它拥有收藏无数艺术珍宝的卢浮宫,雄伟壮丽的凯旋门,奢侈繁华的香榭丽舍大道商店,而且还包括附着在这些经过无数岁月洗礼,并承载法兰西文化积淀的建筑物墙体表面的颜色。在色彩规划与建设上,无论是历史古迹还是普通民宅,在城市色彩规划部门的统一指导下,除个别现代建筑物,如艾菲尔铁塔、蓬皮杜中心等外,建筑墙体基本是由亮丽而高雅的奶酪色组成,而建筑物的屋顶以及艾菲尔铁塔等则主要是由深灰色涂饰。从地理角度来看,巴黎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常年阴雨连绵,鲜见阳光,为此有了“爱流泪的女人”的称谓,而选用具有光感十足的奶酪色,也可以看出城市建筑色彩选择的“独具匠心”。因此奶酪色与深灰色就成为了巴黎的标志色彩。②建筑色彩应注重色彩协调目前中国很多的建筑色彩过于夸张,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为突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少设计师过分关注单个建筑,却不考虑和周边景观色彩的协调性。专家指出,由 东北林业夫学博t学位论文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色彩规划和监督管理,建设领域色彩的应用较为混乱,一些建筑给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种过分彰显个性、运用夸张造型和颜色的建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和日本也非常盛行。很多建筑由于色彩的鲜艳和跳跃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样的建筑越来越多,整座城市变得毫无整体美感。于是,各国先后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建筑色彩的使用。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建筑色彩的使用终于又重回正确的轨道。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风岐教授建议,建设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色彩设计规范和严格的审核标准,各级地方政府的负责人也要充分重视城市的色彩设计。@建筑色彩应重视自然颜色什么样的建筑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赏心悦目之感,能够让人与自然充分的相协调?那就是自然材料的颜色,比如天空、树木、砂石、土壤。如果能将这些颜色同当地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应用于建筑中,将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曲阜孔庙的色彩就是基础的白瓦、红墙,城市小品的色彩使用的多为金属、木材等的原色。日本立邦涂料有限公司色彩总监长谷川博士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评价了中国的建筑。他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是极具特色的,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老北京为例,灰瓦、白墙,色调朴素,但同时又敢于运用较鲜艳的颜色点缀其中,如红色、黄色。北京作为明清时代的都城,留下了时代的印迹,建筑色彩整体统一,其中又有对比,非常美丽。传统北京的灰瓦、白墙等,这些都是充分尊重自然的颜色,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④建筑色彩应加强气氛通过加强色彩的变化,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艳丽的色彩有利于增加气氛,可以起到吸引人群的作用。例如红色、橘红色会刺激人们的食欲,因此常常用在食品店的门头。简洁、淡雅的绿色给人以宁静、清洁的感觉,色彩在塑造空间性格时作用非凡(见.图4.58)。a)日本某购物中心的喧哗b)日本餐具店的洁净c)美国佛罗里达迪斯尼大楼的童趣图4-58建筑色彩可烘托主题研究色彩在历史、地域中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寓意,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地区的识别性,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窄间形态@建筑色彩应注意阳光照射面北侧建筑的南立面由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成为空间主要的观赏立面,其处理方式对空间性格造成最重要的影响。其墙面颜色宜有一定的色彩纯度而避免单纯的白色,原因有二:高强度日照时可避免白色带来刺眼的不适;冬季环境色调灰暗时可丰富空间的色彩。4.3.2中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设计原则在中观层面上,建筑是以片和群的形态出现的,建筑只有组成有机的群体时才能创造城市的和谐环境,在此,建筑风格、体量、高度、间距、色彩的协调是研究的要点。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中“空”的部分,在许多研究城市空间图底关系的范例中将建筑实体表示为黑色,剩下来由道路,广场组成的“白”就是公共空间,它是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重要发生器。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领域在于城市区段级的空间组织操作,落实于具体的方法和准则,其本质特征在于体现对空间结构整体性与空间关系的关注,以具体的三维空间形式对设计结构加以落实和体现,注重城市物质空间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组织感与秩序感的空间结构网络。它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对应,由于详规的用地规模较小,这个阶段应该从整个环境入手,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4.4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4.4.1微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作更进一步的近人尺度的处理,以增加空问的质感,丰富被感知的空间形象。如空间三维层次的处理,铺地、花台以及植被的配置,广告牌的意向等。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最直接,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影响也最大,涉及到环境行为学的许多理论。在空间的尺度、形状、质感、色彩、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中,更关注与人的行为的关系。置身于任何一个公共空间中,人们都很自然地会注意到身边空问的各种构成要素,比如铺地、草坪、花坛、喷水池、灯具、座椅、雕塑以及环绕四周的各类建筑等等。舒尔茨曾引用《圣经》“创世纪”中的一段话来阐明生存环境的意义。“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就是,为世之初,一个场所首先被给出,以便使创造成为可能,得以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处于天地之间,代表着对‘混沌’的征服。”从中可以体会到人的生存环境对于实面天与地的依赖性。人类创造的建筑室内环境同样依赖于实面。地板、顶棚以及用于围护的墙壁构成了最基本的室内空间。再用以上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外部空间,其构成空间的实面特征也非常明显。构成实面的公共空问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参与构成环境底界面的要素称为基面要素,包括城市道路、步行道、广场、停车场、绿地、水面、池塘等;参与构成围护面的要素称为围护面要素,如建筑物、连廊、围墙、成行的树木、绿篱、水幕等;剩下的若干要素存在于实面构筑的空间之中,作用如同室内环境之中的 东北林业大掌博士学位论文家具,摆设,如路灯、座椅、广告牌等,这些近人尺度的要素便构成了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这里笔者只对其中的个别要素进行了研究。(1)路灯路灯在城市生活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人的视线中,它们本身通过组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常常以行列或组群的形式出现,对车辆还有行人的交通空间进行划分及对运行方向起引导作用。它们不仅具有功能的作用,而且具有美化和装饰的作用。从个体本身来讲,它们经过艺术处理,材料精致,尺度适中。放在特定的街区中,它们还需反映环境的特点。在灯具的设置中,很多是结合周围的环境作亮化辅助,或者是夜晚的一种空间引导,如果只是为了一种装饰,就要从造型、亮度,投射角等多方面考虑,和城市公共空问的亮化设计结合起来,来渲染空间的气氛。在哈尔滨市的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内,一批现代感极强的灯饰,在绿地中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但是格调很难与古老的灯具融为一体(见图4.59、图4.60))。图4-59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反映地方特色的灯饰图片来源:作者白摄图4-60哈尔滨斯大林公园雕塑式样的现代灯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广告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户外广告设置没有经过总体规划,大型广告牌、霓虹灯架往往抢占城市重要建筑物和主要道路两旁的空间,使得城市景观混乱不堪。看起来,是 4不周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这些大大小小铺天盖地迎面而来的户外广告在侵占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图.底”关系的研究是我们研究户外广告与城市关系的重要工具。“图.底”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哪些是呈现于眼前的图,哪些是图后的底,一方面是由形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人的知觉判断力决定的。鲁宾对“图.底”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造成了图与底的分离效果:①被围裹在一条轮廓线内的面总是被看作图,周围的围裹面总被看成底;⑦就质地来说,质地致密的易被看成图,质地稀疏的易被看成是底;o就上下来说,因下部较“重”,就容易被视为图,上部较“轻”,易被视为底;④就颜色来说,红、黑色易被视为图,蓝、白色易被视为底;o就图的形状来说,较为对称的和规则的形式较易被看成是图,其它被视为底。但是,这种图底关系并不是绝对的,造成图底分离的关键是取得一种图与底在明度、色彩、形状和质地等方面的对比。户外广告的大量出现,在确定和处理作为图和作为底的形式、以及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等方面都为城市增添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在城市设计中的平面关系中,可以把某些建筑物、街头小品、城市雕塑等标志性较强的人工构筑物与户外环境的关系理解为图底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图.底”关系取决于知觉判断力,因此,可以在空间关系上可以把城市空间中的实形态看作图,把虚形态看作底,它们构成矛盾的对立面,共同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户外广告由于追求最大的宣传效果,总是试图在城市设计的平面关系中扮演图的角色,这就有可能与原本的城市设计中作为图的其他视觉要素形成冲突。路灯式灯箱广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户外广告,往往沿街道的两侧布置。与大幅的广告牌位上的户外广告相比,它具有宣传以外的实际功用——可以提供夜间的局部照明;.它的幅面很小——其贴近人行道上行人的幅面尺度,不会对城市中的户外环境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它的设置方式多是沿整条街道行列式布置——它以宣传内容的重复换取牌位广告的巨大幅面的视觉冲击效果。相比而言,灯箱广告在城市设计中更多的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在市区内无数条马路两边的人行道都是类似的布局、植栽以及商铺罗列,这些空间成为形态、颜色、功效上都极为近似的均质空问。这样的均质空间固然能够构成城市的统一的景观基调,但当人们无论在城区的东西南北,都长期在日常生活中置身于这样的均质空间时,整体的美也会变成无意义的美,和谐统一的街景将会变得单调乏味。但均质空间却又是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意象的建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均质空问只能适度调整,使其具有克制的差异性,路灯式的灯箱广告能够成为调节的因子之一。(3)座椅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作为一个单体来说,座椅体现了一种结构美、材质的美、形体的美。而当一把椅子处在一种环境中时,那它就应当与环境相协调、相依托。在环境中椅子应当是一个符号t一个细胞,它的存在是环境的需要。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公共座椅的基本形态公共座椅的形态大致有长凳、椅子和辅助座椅。凳最初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设置在走廊边缘,凳是可移动的板面,强调造型的水平面,减弱视觉的抑压感,可随意变动坐的方向。日本的“绿台”具有凳的功能,但面积比凳大。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日本的民族文化有关.现在即使在现代化的大城市,在繁华的商业区仍可以见到这类“绿台”。椅来源于古代存取物的器具,以“座”这一单一功能为主要目的,附设靠背和扶手。椅有单座型和连座型两种。连座型椅使用在公园、广场等场所。表现了作为群体休息场所的性格,其配置空间以条形及保持空间的同心圆等几何形状的配置为主。连座型椅,一般供3人使用,其长度以180cm为宜。在调研的几个公共空间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休闲座位为椅的形式,其它均为长凳形式。到底何种形式的座位更适合人们的需要呢?下面是我们在不同休闲场所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调查的数据总结(见表4-1):表4-1不同年龄人群使用座椅情况由数据可以得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倚靠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座椅形式的时候要考虑到大多数使用者的年龄这一问题。辅助座椅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座椅,但是台阶、花池、矮墙等等提供辅助座位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公共座椅的材料古代的座椅多使用木材和石材,20世纪开始多使用铁制,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材料的多样化。座椅可以有多种材料,木材、石材(以花岗岩等石材为宜)、混凝土、陶器、金属材料(以铸铁为主,也有使用不锈钢和铝合金材料)、塑料等。各种材料都有其特性,但材料的舒适性对就座有直接的影响,究竟哪种材料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就需要仔细加以分析。下面是我们对40名被访者答案的总结(见表4—2):表4-2人们使用不同材质座椅情况经过分析大多数人认为木质座椅是较好的选择,舒适性强。因为木材触觉较好,材料加工性强。但是其耐久性较差,虽然有些木材经过加热注入防腐剂处理,仍然不能弥补缺点。在露天的环境里,还是应该较多地采用石材和铸铁。北方环境由于天气寒冷,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以考虑较多使用木材。⑦公共座椅的布置由于安坐小憩比起较为偶然和短暂的驻足停留来说,有着更为迫切的重要意义,因而它的要求理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一般来说,即使人有坐的要求,但也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时,人们才会找地方坐下,于是确定座椅的位置比确定驻足停留的位置要费神得多。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并根据我们调研的结果不难发现,座椅布置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边界效应人们处于空间的边缘便于观察前面空间的全貌,同时往往能得到后背的保护。正如亚历山大指出的:“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于是沿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空问当中的座椅会更受欢迎,对于使用者来说隐蔽的空间显然更吸引人。开敞中间的边缘(即边界处)是最受青睐的小坐之处,在那里小坐的人背部受到保护,视线不受干扰、小气候也最为宜人一样,人们倾向于从物质环境的细微之处寻求支持物。朝向与视野当人们选择在公共环境中坐下时,总是会马上领略到这一地点所具有的种种优越条件,如特殊的地势、空间、气候、景观等各个方面。有机会观看各种活动是选择座位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其他一些因素,如阳光和风的方向,也必须加以考虑。防护良好并且具有不受干扰观察周围活动的视野的座位,总是比那些弊多利少的座位要受欢迎得多。(4)雕塑雕塑作为一种观赏性小品适宜放在广场、街道、公园等较为开阔的空间里。雕塑塑造得好是很受欢迎的艺术作品。然而我们成功的例子还不是很多。有些好作品如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新加坡的狮头石像等,造型优美独特,已成为城市的标志。雕塑有写实与抽象之分,两者都可以采用。但切忌粗制滥造,格调不高,也不要一般化。写实的雕塑如果塑造的美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可供人观赏(见图4.6l、图4-62)。但如果局限于人体或动物的仿造,又没有特色,令人不值一看,放在路边往往被人忽视。但是也有很多富有人情味的雕塑,比如在深圳华侨城一带很多的铸铁雕塑让人感到城市的快节奏(见图4.63)。抽象雕塑能够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往往能够增加人们的驻足时间,让人猜测一番(见图4-64)。图4-61大连市充满田园风格的雕塑图4-62深圳大梅沙的海边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63深圳街头雕塑一。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图4—64亨利·摩尔的抽象雕塑作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片来源:北京亨利·摩尔雕塑展宣传海报在城市微观层面下的构成要素还有很多,如果将它们统一起来进行设计,实施,及管理,既能大大增强自身吸引力,突出城市自己的特色,从而强化城市主题。4.4.2微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讨论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观察角度作以调整,我们更多的去关注近入尺度的公共空问。城市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空间是我们所感觉出来的,这种空间是主观的,它既反映着客观空间又不与其绝对等同。对于空间的了解决不像图纸上的那么简单,人们处在空间中,通过各种器官及大脑产生各种感受。0基量t瘩量誊与图形的美幕癌受者与宴际环境的著景圈掰⋯之井圈脚一毫固麟⋯内囵榭删杰1习一一了圈蝴嘣蔓图4-65感受者与感受对象的关系对比瓷丰}来源:‘城市空间设计'4.4.2.'视觉因素影响公共空间形态理学研究表明:对正常的人而言,83%的信息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其他的6%分别来自嗅觉、触觉和味觉。在所有的感知中,视觉是最重要的,对于公共空间形态的感受更多的是通过视觉来实现。这反映了人在感觉方面的生理特点,即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提高了人的视觉感知力。视觉是通过眼睛对周围进入视野的对象进行感知,在大脑中产生图像,在想象空问与现实空间中进行比较,并在概念形成中加深印象的过程。人们通过视觉与环境沟通,通过观察将各种信息与脑中原有的记忆进行比较分析,;●,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形成对特定环境的认可与否定,其视觉效应的优劣便是视觉感知的结果。视觉可以感知很多方面的东西,如颜色、形状、尺度、质感等等。(1)色彩与公共空间形态通过色彩认识物体可以说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媒介”。我们将色彩通过人的感知显示出的某种特定含义称为色彩语言。它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语言。古希腊戏剧理论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的视觉是人类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可见在视觉艺术中,色彩赋予直觉视觉以生命力!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温度感觉:暖色给人温暖感,冷色反之;重量感觉:明度低的色彩使人感到沉重,明度高的色彩使人感到轻快;。距离感觉:暖色调、高亮度的色彩显得近些,冷色调、亮度低的色彩显得远些:软硬感觉:暖色、明度高的色彩显得软些,冷色、明度低的色彩显得硬些;时间感觉:亮度大、对比度高的色彩容易引起疲劳,以至显得时间过得较慢,亮度和对比度低的色彩给人安详感,与前者产生相反的感觉;膨胀收缩感:暖色给人以膨胀感,冷色给人以收缩感;年龄感觉:饱和度高的色彩表现活力、生命力的旺盛,饱和度低的色彩表现相反的感觉。①建筑夜景灯光色彩建筑的夜景表现已经成为烘托建筑的有效手段,无论人们在白天对建筑有多么深刻的印象,到了晚上没有灯光的辅助,其优美的造型和别致的风格很难体现出来。将照明作为表现的要素,创造出令人感叹、充满情调、细腻别致的灯光效果,与环境空间恰如其分地融合,烘托气氛,营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各种型号的霓虹灯、聚光灯、吸顶灯、嵌灯及特制的兼具照明与广告效应的灯箱,都为建筑的特色形象的塑造发挥作用。如珠宝店的华贵,咖啡店的幽雅,饭店的亲和,百货店的明朗等,各种信息均可以通过灯光的渲染加以传递。图4—66长安街专卖店典雅的橱窗灯光图4-67州商业街高强度的灯光资料来源:搜狐网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⑦指示系统色彩指示系统的主要色彩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密切相关。在不破坏色彩和谐的基础上,要使指示系统的色彩和周围环境的色彩区分开,使大众可以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所需的信息。指示系统的色彩和它所处的地区、城市的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商业区的指示系统经常会银色、黑色、蓝色等表现高科技的色彩,而娱乐区的指示系统则经常会用红色、绿色等比较轻松、愉快的色彩。很多指示系统的色彩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性。比如一般道路指示牌以蓝底白字为主,警告的指示一般采用黄黑的搭配,而禁令的指示一般采用红黑的搭配。△△△△△△△Oe@⑧O④@圈4-68指示系统色彩比如在日本,通过颜色区分指示应用在到很多方面,比如东京都厅的电梯,为了提高使用效率,一栋楼的多部电梯被设计成从X楼到×楼的不同楼层,而这些分工后的电梯被设置在大厅地面的不同颜色的线条加以引导,加之主要通道都设有明显的标识牌,来访者可以在大厅很容易地按照地面不同颜色的指示线条直达电梯门口。日本四通八达的地铁线,也使用了这样的颜色区分,在复杂的地铁站内,只需要按照各条路线所特有的颜色指示牌就可以到达该站台。(2)形状与公共空间形态城市空间总要呈现为一定的形状,有的是规则的几何形状,有的则是不规则的。规则的形状多为经过有意识的理性的设计而建造,不规则的空间多数是自发建造而成。规则的形状,例如直线型的街道,长方形的广场、方格的街坊等,它使人明确地感到一种理性的秩序。例如北京紫禁城、华盛顿中轴线等等。不规则的城市空间,正像一切不规则的构图那样,能使人感到刺激、兴奋、动荡。由于其特性不是立刻能被人所认识,因而能产生迷离、令人期待和耐人寻味。因此这类空间有时很具有魅力。例如镇江西津渡古街、意大利锡亚那广场等都是不规则空间的佳例。罗布·克来尔(RobKrier)研究了众多的欧洲广场的形状并归结其合成方式,归纳总结出城市空间形状的许多形态。习惯于僵化地采用或抄袭某一种固定的城市空间模式的设计者,可以从这张分析图中受到启示(见图4—69、图4-70)。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日带滤锻霸i,3口龆翼驱移I:=;凸龆螅蝤题器ao韶蠲繇端<>粥。剞萄搿g铝驵罚耜毋。疆驻口嚣嚣豇钌鼯日聪臼图4-69罗布·克来尔广场形态构成图解图4-70罗布·克来尔列举的四边形广场形态资料来源:‘城市空间设计'(3)图案与公共空间形态也许人们生来就对图案感兴趣,图案的不R会引起人们注视时间长短的不同。这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图4-71是15个不到一周的男婴测得的结果。每张图像以随机的顺序呈现30秒,在呈现时将这些男婴对每张图像凝视时间的百分率分别记录在该图像-F。那张最复杂的也就皋最傻人脸的图像.凝视的百分率最高。S701)9⑨OOO●23%22%18%ll%8%图4-7t婴孩们对不同复杂程度的图案的注视时间由上面的图可以看出,人类对于复杂图形的专注力要高于简洁的图形。很多的图案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寓功能于形态表现中,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图案设计的艺术美感。由于艺术设计的手法变化多样,材料不断更新,艺术语言也日益丰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目的不仅是造景,更注重于造境、造情。根据社会的需求,将人们对时尚的理解,对审美、心态的追求,对地域文化及民族特征的认同为依据,营造具有亲切感、引导感、文化感、共鸣感等综合特征的商业文化场所。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其步道图案壮丽而辉煌,步道用石灰石块与玄武岩镶拼而成。星形放射图案从骑马的马库斯·奥莱欧塑像的底部发散开去。随着图案向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四周的延伸,星形图案的椭圆形池塘里的波纹交织在一起并逐渐衰退,最终消失在立面围合成的梯形广场中下沉地面的三座升起的台阶前(见图4-72)。圈4-72罗马市政广场精美的铺装图片来源:搜狐网罗马市政广场铺装图案在功能上都是作为限定空间并赋予空间尺度感的要素。米开朗琪罗的罗马市政广场的人行步道设计,把安放马库斯·奥莱欧骑马塑像的空间中心与周围的墙面联系起来。下沉的椭圆地面及图案加强了空间的向心感,而从中心图案发散的条纹,则强调了从中心到周边并进而到城市景观的动感。传统步道的设计与建造各地都不相同,通常取决于当地所能获得的建筑材料:城市街道和广场中传统人行步道的装饰图案通常比近期建成的要丰富。哈普林(Halprin)于1962年曾这样描述过传统街道:像“一块华丽的毛毯铺在脚下”,虽然现代建筑材料在纹理和色彩上都要丰富得多。不是因为材料的缺乏和资金的限制,而是装饰功能在步道设计时没有被设计者采纳,因此导致了现代人行步道看上去令人厌倦和缺乏吸引力。(4)质感与公共空问形态人们的视觉同样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质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东京都港区某展馆的走廊,卵石和墙壁质感形成对比。卵石铺地在四壁光洁质地的衬托下,显示出无穷的趣味(见图4.73)。图4-73东京都港区某展馆的走廊卵石铺地图4-74质感租糙的墙面图片来源:‘室内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4.4.2.2听觉因素影响公共空间形态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享用空间所带来的乐趣时,有时也会给人以听觉的刺激。比如在瀑布的旁边可以感受到水流湍急的声响,在音乐喷泉的周边,好可以感受到美妙的音乐。在群众性集会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会的乐趣。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的辅助来听取更多的自然界的美妙声音。人们可以通过听筒,更清晰地欣赏风吹过竹林发出的“沙沙”声,甚至可以听到竹节拔高时的“噼啪”声(见图4-75)。a)b)c)图4-75聆听自然图片来源:‘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听觉是人的感觉器官中,仅次于视觉的重要器官。听觉具有不可选择性,而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使这些不可选择的声音,通过人为的手段“加工合成”之后,反映到人的耳朵中。所以对于听觉利用的过程也就是创造声环境空间的过程。4.4.2.3麓觉行为影响公共空间形态触觉的空间知觉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视觉的空间知觉。触觉是一种依附于视觉的感觉机制,并且因为视觉的支配作用而削弱了触觉的影响。在视觉机制的影响下,当我们看见一样东西,首先对这个东西的大小、形状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而我们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关于这件物体的信息,就需要进一步接近它。通过触觉机制,我们可以获得物体的温度、粗糙度、硬度等不能完全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触觉依附于视觉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者是在某些特殊群体中,阻碍视觉机制的种种因素增加了触觉的独立性。这时触觉所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视觉的作用j如意外事件引起的正常人突然失明:这时,肌肉变得更加容易反应;触觉感受器也更为敏感,一些平常我们没有注意的感觉(触觉),在这时异常清晰。在心理发展的初期便不存在视觉的支配性影响的场合——也就是在先天性失明的例子中,触觉运动所起的作用显然更大。先天性失明的人被迫从触觉中建立起他们的全部空间世界。通过触觉来感知世界,只有在一个方面,皮肤才比眼睛略逊一筹:皮肤要求与被感知对象直接接触,而眼睛得到的信息却是以光为媒介的网膜映象。在突发事件中,处于低级发展水平上的那种官能在知觉补偿的作用下将得到高度发展,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却不能不说是一种改善的契机。有别于视觉和听觉这两种分离和距离的知觉方式,触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参与性,触觉是一种接近、亲密和有影响力的一种知觉方式。肌肤可以感觉物体的质感、密度和温度。在很多的公共空间里,设计者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我们体会到触觉给我们带来的 东北林业大学博t学位论文乐趣。像时下流行的健康步道,我们脱下鞋子感受按摩的滋味,还有许多空间设计了感觉园,让人们充分地去触摸(见图4-76、图4.77、图4-78、图4-70)。图4—76用手触摸器皿中盛放的卵石图4-77头冷石图4-78赤足走在不同材质上图4-79足部经络图图片来源:‘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质感,是由于接触到素材的结构而有的材质感。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质感(如草地、沙滩、卵石、积雪、落叶、青石板等),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也可以唤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在小空问中尤其强烈。例如我们从粗糙不光滑的质感所感受到的是野蛮的、男性的、缺乏雅致的情调。从细致光滑的质感中则感受到的是女性的、优雅的情调。但同时也有冷淡和卑贱的感觉。还有从金属感觉到的是坚硬、寒冷、光滑的感觉;从布帛上感觉到的是柔软、轻盈、温和的感觉:从石头上感觉到的是沉重、坚硬、强壮等感觉。触觉这种感觉方式对于“沉溺”于视听世界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空间的、有益身心的接触自然的方法。不同材料的质感各有其独自的秩序。这种体验是不能被其它东西代替的,而是需要直接地用肌肤接触,才能有生理的、直接的感觉。4.4.3微观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设计原则微观层面主要指城市空间形态的质感,主要指近人尺度范围内,人们可以直接感受 4不同层面下的城市公共宅间形态到的空间环境。这需要有如下设计要求:(1)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要求:许多细部构造和小品体量较小,为了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往往要求形象与色彩在空间中表现得强烈突出,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功能作用也不可忽视,只好看而不实用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设施布置应符合人的行为心理要求,设计时要注意符合人体尺度要求,使其布置和设计更具科学性。(2)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保证:设计中应对环境设施和建筑小品进行整体的布局安排、尺度比例、用材设色、主次关系和形象连续等方面的考虑,并形成系统,在变化中求得统一。(3)综合化、工业化和标准化:花台、台阶、水池等既清洁美观又可结合功能方便人们使用,如提供座椅等。而基于“人体工学”的尺寸模数,又可使设计制造采用工业化、标准化的构件,加快建设速度,节约投资。4.5本章小结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出发,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做了分析。从宏观层面对公共空间在城市这个大尺度的空间范围中,所体现的结构分布特征作了分析。从中观层面,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其相关构成要素对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最后在微观层面上,运用行为学,从人的感官系统出发对近人尺度的公共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决定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分布格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阶段相对应,主要侧重城市的骨架、风貌和性格特征,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的研究与策划;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领域在于城市区段级的空间组织操作,落实于具体的方法和准则,其本质特征在于体现对空间结构整体性与空间关系的关注,以具体的三维空间形式对设计结构加以落实和体现,注重城市物质空间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组成具有组织感与秩序感的空间结构网络。它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对应,从整个环境入手,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微观层面研究近人尺度的公共空间环境,更多的是重视人的各种体验,把握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只有这三种层面下的公共空间形态协调统一,才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真正需求。 5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到底如何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去发展,这是我们说要解决的问题。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质量空间创造应该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5.1以人为本5.1.1多样化原则人们的需求多种多样,城市公共空间和场所多种多样。有的开敞,有的私密;有的功能单一,有的功能多样;有的是商业性,有的是娱乐性;有的体现传统,有的突出现代;有的为儿童准备,有的老人喜爱⋯⋯由于城市空间的服务对象为群体而非个人,因此城市设计师应关注群体的行为特征与行为需求。对群体行为特征的研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公众行为规律的观察与归纳,是针对于不同城市空间、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的研究,属于群体需求的共性研究:另一部分则是对特定的活动、集会的关注,包括节庆、民俗活动与各种有组织活动,它们更多地与城市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关,是群体需求的个性研究。在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空间层次,实现多样性及空间内容的可接触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空间的多样化倾向正是反映了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多样性的空间创造可运用植物、建筑小品及铺地等多种手法,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及开敞空间,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环境。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面积只有0.6公顷,却采用了多种手法,在有限的场地上,创造了多个供活动的空问,广场上经常有丰富的活动,气氛活跃(见图5.1、图5-2)。图5—1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平面图片来源:‘城市空间设计》 5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图5—2多样化的广场景观图片来源:‘城市空间设计》5.1.2舒适性原则空间是容器,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容量是否适合活动的需要,是舒适的基本条件。首先我们看一下尺度如何满足舒适性。空间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尺度”存在于城市形体空间的每个部位。凡是接近人的地方,都应该注意体现“人的尺度”。所谓有“人性”的空间,体现“人情味”的空间,首先是具有“人的尺度”的空间(见图5.3)。在欧洲许多中世纪城市,人们走在狭窄弯曲的只有2^3米宽的街道中,突然开朗的广场感觉。阳光照在广场上,暖洋洋的,周边摆着咖啡座和鲜花。尽管面积不大,却让人感到这小小的空间已成为生活的必须,这才是真正意义所在。a)意大利罗马万神庙前小广场b)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宜人的尺度图5-3国外广场尺度宜人的空间设计图片来源:搜狐网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城市新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往往采取“夸大”的尺度来取得“宏伟”的效果,使人感到威严有余,亲切不足。除了让人感到空旷、单一无所依靠外,并不能够引发交往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规划师芒福德称之为“广场恐怖”(见图5.4)。有的情况下,“超大尺度”是为了特殊的使用功能或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像天安门广场。景观中的尺度,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已增大,都超过了历史的例子。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长春文化广场b)哈尔滨市新建的市政府广场图5-4国内广场尺度巨大的空间设计图片来振:‘城市广场l,图片来源:作者自摄我国古代对外部空间的尺度就有论述,视觉效应的产生与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有关。国外学者的研究证明:提供人们交往的最好的视距是在25m左右的方位内。除了有良好的视距外,还应有良好的视野,人眼的水平视角可达1200,垂直视角可达1lOo,其中以600内的视角为佳,超过这个范围,虽亦在人的视角范围内,却往往会产生视而不见而退居为背景的结果。社会交往空间有三个基本尺度:(1)20—25m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人们的交往是一种朋友、同志式的关系,大家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流。这是因为一超出这个范围,人们便很难辨出对方的脸部表情和声音。这是创造景观空间感的尺度。(2)通过欧洲大量中世纪广场尺寸的调查和视觉的测试得出:距离一旦超出1lOm,肉眼就认不出是谁,只能辨出大略的人形和大致的动作。这个尺寸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即超过llOm之后才能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空间场所感的尺度。(3)最后一个尺寸是390m左右,超过这一尺寸,就是1.5的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如果要创造一种很深远、宏伟的感觉,就可以运用这一尺寸。这是形成景观领域感的尺度。另外O~0.45m是一种比较亲呢的距离。当然各国与各民族心理、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不同,这一距离亦有差别,所以只能提供一个幅度(在印度,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距离比中国人短;而美国,则比中国人长)。0.45~1.3m为个人距离或私交距离,其中0.45~O.6m一般出现在思想一致、感情融洽、热情交谈的情况之下,0.6~1.3m是一种不自觉的感官感受逐渐减少的距离,这时两个人的手还可以碰到~起,但只有双方伸臂时才能做到。因而这一距离的下限就是社会活动中无所求的适当距离。3~3.75m为社会距离,指和邻居、朋友、同事之间的一般性谈话的距离。3.75~8m为公共距离。(刘滨谊,2000)这些尺寸在公共空间的分析、评价、规划、设计中都可以用到。80 5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原则5.1.3可居性原则空间形体是静的,是一种物质形态。静态的设计观念往往只重“物”,而看不见人对空间的动态作用,我们应该遵循一种动态的设计,使空间具有可居性。人既是空间的观赏者,又是空间的使用者,这是空间中—个动态的构成要素。已故著名学者陈从周教授,当学生与他讨论认为苏州园林的色彩是否过分淡雅时,陈教授认为如果把在园林中活动的“红男绿女”考虑进去,就是一幅生动而多彩的图景了(邹德慈,2003)。生活中的空间与图板上的空间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空间的主体,人的活动直接影响空间形态的完美表现。如果没有人的参与,没有人的投入,空间形态再完整,不过是一种静态的陈设,不具有任何的意义。《不列颠百科全书》城市设计条目提到的“看热闹”(见图5.5),我们日常提到的“人看人”和“人气”,都是体现可居性的表现(见图5-6、图5.7、图5.8)。图5-5柳州某公园的“刘三姐歌台”图片来源:‘城市设计概论'图5_7波士顿昆西广场旁的街头小憩图片来源:‘城市设计概论'图5-6莱广场内晨练的人群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网站围5-8中山岐江公园戏水的孩子图片来源:土人景观同国内一些新建的广场常在其中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工整的修剪图案,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变化,也不符和游人的舒适要求,甚至大多数草坪四周都立有“禁止践踏”的标牌,将游人拒于其外,令人索然。空间虽然很大,视觉空间开敞,但游人只能在局部硬质铺装上活动,容纳量很小。再有,空间设计如果注重了过多的形式问题,就会带来人体的不舒适,应该以人81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基本需求为主。比如考虑到温度、湿度、阳光等最基本的生命要求。现在城市广场的建设中,日晒广场不计其数,这样的空间怎么能够让人长时间居于其中?图5-9淆洲里套娃广场中日晒的游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5.1.4共享性原则为了实现公共空间的全部价值,就要更多考虑公共空间的共享性。美国伊利诺大学城市规划学院张庭伟教授曾经发表论文提到,城市中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应可供普通市民24d,时地免费享用,而不是要付费,或有选择地让人使用。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会由私人开发商来建造,出现“私人投资并拥有的公共空间”。在大型办公建筑群、旅馆和商业中心的中庭,建筑物前的广场,甚至居住区的景观中心,人们都可找到实例。在这里,不能不对当前国内一些设围墙、有门卫的“高级住宅区”的设计提出质疑。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城市提出要“拆墙见绿”,让原来封闭在高墙深院中的绿地开放出来,增添城市的绿色。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做法。当然,如能再进一步,让这些绿地不仅可“见”,而且可“用”,推行“拆墙共享绿地”,则更加值得赞扬。可是与此同时,一些设围墙、有门岗的住宅区也在悄悄地蔓延。这些住宅大院代替了过去的单位大院,新围墙代替了不久前拆去的旧围墙,非本处居民的一般公众又被隔离于那些有着“景观中心广场”的“高级公共空间”之外。若究其理由,说是“为了安全”。可这实在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事实是,不管有无门卫,不管深院高墙,真正的犯罪分子如想进入,往往照偷不误,一样得手。前不久住在南京市某个建围墙、设门卫的高级住宅区内的德国经理家中被窃一案就是明证。说到底,建高墙、设门岗,是怕“异类分子”的进入。所防止的异类分子,大都是低收入者,外来打工人员,或其他衣着不光鲜、形象不俊美的弱势阶层。如果能拆去“高级住宅区”的围墙,让那里的美丽的绿心、绿肺、绿带、绿色广场溶入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真正实现城市的全民的大花园,那么城市设计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就得到了体现。城市规划部门应对此加强管理,有意识地把这些公共空间纳入全市公共空间系统之中,以政策法规引导它们对全社会开放,反对它们仅作为无用的装饰性空间,或甚至成为分隔“上等人”和“普通人”的藩篱。 5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原则5.1.5公众参与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问建设中,积极发动群众共同献计献策,满足市民的根本需求,从规划设计层面建立一个由建筑师、社会学家、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网络。公众参与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让群众真正成为工程的用户,设计者与公众一起设计。没有使用者参与的设计,要想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是不可能的。参与设计把人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使人与环境建立了感情,满足了人们的创造性需求,从而使城市具有了归属感、领域感。这是现代城市设计对人性关注的重要体现。参与设计的优点是还可以使人们能够了解我们规划决策产生的原因,人们便会谅解所作的选择,以公开的过程解释所作的决定,有助于澄清相互间的各种猜疑。公共空间的职能之一是满足市民的娱乐和休憩需要,公众参与是必要的程序。那些花费巨资建成的“大而空”的广场,并没有获得人们的青睐,只是成为为少数人歌功颂德的一个标记。公众参与设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现在己成为许多国家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法定程序或行政制度。如何引导和促进公众对城市建设过程的参与,这在我国尤为重要。通过公众参与,将信息反馈给决策者、设计者,那么就使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从而增加了设计的可实施性。比如,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投标设计时,鲁尔工业区面临着环境极度污染和经济严重衰退的双重危机,如何面对这片地狱般的土地,如何帮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杜伊斯堡市政府提出了开放国际竞争的构想,而参与竞争的团队必须花6个月时间与当地的居民互动,集会,讨论,再提出蓝图。5.2尊重自然5.2.1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在城市空间中,很多依山傍水,应该很好的利用自然的山水。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应该留有更多的土地给公共空间的建设之用。图5一lO青岛五四广场依托的海面图片来源:‘城市广场设计》对于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就是美丽的。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2.2抽象艺术再现大自然大自然是空间创作的艺术源泉,在深深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以一种抽象艺术的手段再现自然的精神。这需要对自然做细致的观察,体现自然的抽象之道。例如在海尔普林的设计方案美国波特兰大市伊拉·凯勒水景广场中可以窥见。从高处的涓涓细流到湍急的水流,层层跌落的跌水直到轰鸣倾泻的瀑布,整个过程被浓缩于咫尺之中(见图5.11),这是对大自然的真实写照,是模仿美国俄勒冈山脉瀑布的原型。5.3强调特色图5-11美国波特兰大市伊拉·凯勒水景广场的瀑布图片来源:‘西方现代园林》5.3.1传承历史文脉当前的城市空间建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如何结合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特色,深刻理解基地的场所特性,提炼精华,进行构思立意,个性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国外城市专家曾指出中国城市概念太贫乏,仿效使中国城市形象趋同,使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自然形态灵性逐步消失。的确,类同的城市形象会让人感觉空乏,当人们进入一个城市时,这个城市整体风格的文化定位便首先映入眼帘。由于人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关心,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它是在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是城市各种内在与历史资源挖掘、提炼、组合与具体工程策划、设计、实施相结合的“神形合一"。现在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特点。一些设计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设计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本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比如在全国各地的轰轰烈烈的广场建设中,手法上不外是主题雕塑、 5城市公共空I司形态司持续发展原则浮雕墙那么一套。缺乏理性的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5.3.2注重意义的表达现代主义重视形式与功能,而对于设计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较少过问。很多的空间只有形式,却没有含义。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才耐人寻味,才是有意义的空间。关于空间设计的意义表达,隐喻手法正成为空间设计的趋势,在视觉上带有文化或地方印迹,具有表达性而易于理解。比如美国SWA集团与雕塑家合作的德州拉斯·考利纳斯市威廉姆斯广场中,水池内一群形象逼真的青铜群马雕塑,水中低矮的喷泉仿佛骏马在水溪中飞奔时四溅的水花。而平整、空阔的地面采用了大片连续的硬质铺装,正是设计师体现的德州北部空旷的草原景观与其中的牛仔生活(见图5-12)。图5.12威廉姆斯广场图片来源:‘西方现代园林》还有美国的雕塑家野口勇设计的加州情景园,叙述了他对加州的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的深切感受:表面铺砂和栽有仙人掌的沙漠地主题和周边种有红杉单坡地的森林步道主题分别象征加州沙漠风光和海岸风光。“利马豆精神”为一组咬合垒叠的石组,表示对加州早期农耕时代的怀念。从这些简洁的形式和主题上,设计师正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叙述对大地的关怀与热爱(见图5-13)。图5_13加州情景园沙漠主题与利马豆精神图片来源:‘西方现代园林) 东北林业大学搏上学位论文5.4关注生态生态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引起了众多学科的普遍关注。公共空间形态与生态的紧密相关性使城市设计把建构空间系统中的生态平衡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公共空间形态建设关注自然生态的特征和演进机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与地区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在城市空间中的结合,探索空间形态与生态共同进化的可能的机制,使生态系统的运行与空间系统的演化相一致。我们应该强调环境的共生,认为自然的演化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共生机制,在相互的协同中,构成了城市空间系统的整体有机和复杂多样。生态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有着如下的影响:首先,生态化要求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已有的自然条件,适应当地的气候,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使其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发展。早在1%9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园林学教授麦克哈格的经典著作《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了一种生态规划思想。规划中保护具有生态意义的地块,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其次,生态化使人们重新思考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城市交通的发展从以单纯扩大交通设施为导向转而走向对交通体系以及和其他城市要素系统之间的整体优化与统筹安排。理想的城市交通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交通、生态、景观、人的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再次,生态化不止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还在于它对于城市生活的影响。生态化的途径应该和城市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使绿色成为都市新文化的一部分。总之,与城市系统一样,城市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设计时,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分析,确定哪些要素是决定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设计的主要因素。5.5本章小结本章从人文、自然、生态几个方面总结了当今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人们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6实证研究6.1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发展概况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完颜部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白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于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此外还居住着满、回、蒙古、朝鲜等40多个少数民族。它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哈尔滨市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东北不只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当中原的赢政己威慑海内之时,东北的部落还处在彼此隔离之中,东北文明的表现——塞外驰骋,在它顽固维系生命的过程中,中原文化挟带其恩威并施的同化力悄然北上,民族的变化在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已经孕育形成,通过满清的强盛、渤海的繁荣,强化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同样.近代的衰落,外忧内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格局与历史上的民族特性不无关系,间歇性的历史发展轨迹造就东北独特的发展背景,复杂的文化、复杂的历史以及复杂的人群,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复杂的。通过百年建设和变迁,哈尔滨城市受到包括欧洲、犹太、伊斯兰、日本等异域文化以及包括黑土文化、关东文化、中原文化、金元文化在内的本土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在突出寒地特征的同时,表现出不墨守成规、追求时尚的文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建设上,形成了以松花江水域和马家沟河为主体的滨江河体系;以太阳岛为主体的风景区:以松北新区为主体的跨世纪花园式新城区,以经纬街、红军街、中山路、学府路、中央大街、靖宇街、果戈里大街及博物馆广场为主体的城市景观形象构架及特色单元形象,并已经或初步形成了历史建筑形象系统、寒地生态形象系统、冰雪景观形象系统、工业景观形象系统、亲水景观形象系统、商业中心景观形象系统、地下空间形象系统、城市轮廓形象系统、夜间景观形象系统的哈尔滨特色城市形象系统。6.2啥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阶段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按照时间顺序和形象价值可分为历史阶段、中间阶段和现代阶段。历史阶段是指建国初期以前,城市建设按既定的方向有序发展,城市内部各系统清晰明确,朝着逐步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阶段也沉淀了大量的对形成哈尔滨城市形象具有积极意义的中观和微观的特色形象,并形成了多种不同 东北林业大学博十学位论文于国内其它城市的城市形象特征。历史阶段的城市形象是哈尔滨城市形象的根基,在历史阶段中,构成哈尔滨城市形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形象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并形成了鲜明的概念形象——“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因而成为哈尔滨城市形象的经典部分,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空间形态。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历史阶段的价值还表现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因此,深入挖掘历史阶段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并研究探索哈尔滨城市历史文脉,并提出保护和继承历史文脉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积极意义。中问阶段指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后,哈尔滨城市建设中对于公共空间形态考虑甚少,缺乏地方特色,缺少美感,阻断了城市文脉。很多建筑如同“火柴盒”,绿化率较低,环境设施老套等(见图6一1)。图6—1哈尔滨中I司阶段的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现代阶段是指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建设中形式上割断历史,内涵上延续历史精神的,用现代材料和理念塑造的反映城市特色,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环境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很多新建筑形象,并没有照搬历史建筑的所谓“欧式”符号,而是寻找其形式美的精髓,即各类优美的曲线与直线对比效果,用现代技术展示古典建筑技术无法实现的大尺度曲线,形成特色的现代哈尔滨城市形象(见图6—2)。图6-2哈尔滨现代阶段的公共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3啥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特征通过上述分析,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呈现多种表现特征,围绕这些特征中的构 6实证研究成要素不断加以保护改造和创新,将完善和丰富不同形态下的城市形象,而将其中注入新的、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空间形态建设中,将形成哈尔滨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6.3.1宏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哈尔滨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架可以简称为:一江、一岛、两轴两点、五环十射。一江即指松花江,是城市形象的灵气源泉,其附属的松花江风光带、马家沟与何家沟生态廊道共同构成了哈尔滨城市形象的滨水风光带。一岛即太阳岛。作为绿色生态岛和传统的休闲场所承载着哈尔滨城市独特的浪漫情怀,成为哈尔滨城市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而来的抽象城市形象(太阳岛上)传遍国内外,成为哈尔滨品牌形象的重要补充。两轴是经纬街、红军街、中山路景观轴和东西大直街交通景观轴:两点是哈尔滨火车站和博物馆特色景观点。这些街路广场是哈尔滨城市的基本骨架,汇聚着大量形象单元、形象元素贯穿着多个形象系统。五环即城市交通环,包括四条道路环线和一条铁路环线。五环承载城市交通,汇聚着大量视线,因而承载着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特别是未来的、现代的城市形象;十射指联系哈尔滨城市对外交通的十条道路和出城口,作为城市形象基本结构,承担着展示城市形象第一印象的角色。6.3。1.1城市道路网城市早期的规划来看,1898年中东铁路的全线开工,就开始了哈尔滨新城的规划建设工作,新城选在铁路火车站以南至马家沟河之间的狭长高地上,城市道路系统结合地形为方格网、放射线和弧形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主干道相交于城市中心。这种环形放射网的道路形式,经过漫长的城市建设今天已经不是很明显,但仍然保持着些许的痕迹图6-3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图1923年圉6-4哈尔滨市交通实用信息图2005年图片来源:哈尔滨印·象(上)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勘查测绘研究院配合交通路网总体规划,哈尔滨相继实现了5路10桥、8路14桥、lO路4桥等路桥重点建设工程(见图6—5),拓展了城市的交通系统。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二环快速干道南直一公铁立交桥b)二环快速干道大庆.电塔立交桥图6-5哈尔滨市环城道路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网站同时,很多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见图6—6),路桥建设按照交通功能与环境功能并举,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结合的思路进行。a)拓宽的学府路一三板四带式b)拓宽的和兴路——四扳五带式图6-6哈尔滨市道路拓宽建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但是同时道路网的快速建设,尤其是特宽快速机动车干道和高架道路也未能很好地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进行充分研究和设计,对原有城市空间和形态结构造成极大的冲击,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方式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空间,汽车道分割城市空间,使其支离破碎,破坏城市肌理。比如东北林业大学校园被新建的文昌桥一分为二,割裂了校园空间,破坏了校园环境的连续性(见图6-7)。围6—7东北林业大学校园被文昌桥一分为二资料来源:作者自摄6.3.1.2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城市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形成的斑块和廊道。 6实证研究在哈尔滨市,原来沿松花江、马家沟、何家沟自然形成绿化带,水体清澈,但是随着城市发展,两岸的柳树、榆树、灌木惨遭破坏,绿化量少,水体污染严重。如今建成区绿地已形成了由松花江沿岸绿化和沿马家沟河两岸绿化为主体的“丁”字形绿化系统,利用GIS技术对建成区公共绿地进行分析,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沿松花江南岸、马家沟河两岸。哈尔滨市区绿地系统规划为“环状一楔形放射一格网”组合布局模式。使城市整体实现绿色环拥、绿地多方向楔入、组团绿廊分隔的形态。图6-8哈尔滨市绿地现状图图6-9哈尔滨市生态绿地布局结构图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树种选择上,一些年代久的钻天杨、榆树等的古树名木,与保护建筑一样,作为特色元素形象,自成风景又加强了绿地系统的特色浓度。在百年建设史中,哈市形成了许多具有历史文脉意义的绿地环境。一些地方树种如丁香、榆树、糖槭、杨树、柳树、白桦、籽椴、红皮云杉、杜松、樟子松等适合北方环境、栽培效果好,代表北方地域文化,是城市的骨干树种,是哈尔滨城市形象的象征。这些树种在改造城市环境、体现城市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创造城市形象的识别性方面有深层文脉价值,需要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建设中加以保护和利用。6.3.1.3城市天际线哈尔滨的天际轮廓线体现在松花江沿岸。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是天际线的主要构成元素。滨水区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向水面的通透性。江北的天际线保持完美的自然风貌,是城市中的靓丽的风景线(见图6-10)。图6—10松花江北岸植物群体与建筑红屋顶组成的天际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9l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在松花江南岸,现代高层建筑的崛起所形成的新的城市轮廓线正在形成和更新,将成为现代哈尔滨城市形象。正在建设的现代建筑在历史形态中无序地生长,城市轮廓线的标识性和特色性不强(见图6.11)。这里可适当考虑超高层建筑物,增添独具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作为视觉焦点。现在哈尔滨城市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旌,缺乏有关的高层规划控制内容,这也是建设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应关注的部分。图6-11哈尔滨市松花江南岸城市天际轮廓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3.1.4城市标志物在哈尔滨市,算得上城市标志物的应当是防洪纪念塔了。在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人民在1957年战胜特大洪水袭击。1957年哈尔滨市在特大洪水威胁中,水位超过1932年洪峰0.58米。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见图6一12)。这成为市民识别城市的一个明显标志。图6-12哈尔滨市防洪纪念塔白天和夜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实证研究6.3.2中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6.3.2.1多元化的建筑群体风格由于哈尔滨城市特殊的历史沿革,哈尔滨在建城初期,正是欧洲新建筑运动的高涨时期,加上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汇集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哈尔滨建筑特色。由于建城初期正是欧洲新建筑运动的高涨时期,因此,建筑的样式均取材于欧洲,而且以折衷主义为主要样式。其中有古典主义折衷、文艺复兴式折衷、巴洛克式折衷等: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哈尔滨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欧洲之外新艺术运动的圣地;还有俄罗斯式建筑,以教堂建筑为主。除此之外,还有日本三十年代的近代式风格、俄罗斯式现代风格、中国民族风格等多种风格和艺术流派融合的哈尔滨建筑风貌,表现了中西合璧、古今辉映的多元化建筑风格文化特征(见图6-13)。a)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b)哈尔滨车辆工厂文化宫c)教育书店图6-13哈尔滨市西方建筑风格的建筑图片来源:啥尔滨市城市规划局中国民族风格,主要指以极乐寺、文庙带有典型中国传统建筑做法的建筑群,以及建国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的一批带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见图614)。a)极乐寺b)哈尔滨文庙图6-14哈尔滨市中国民族建筑风格图片来源:啥尔滨市城市规划局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分布在道外,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最为集中的街区。是建城初期中国工匠在模仿西洋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了一些中国民间的文化符号和习俗象征而形成的独特风格(见图6-15)。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a)靖宇街267—273号b)亨得利眼镜店c)老鼎丰图6—15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中国古典建筑符号与西方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融合产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创造哈尔滨城市新形象所应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部分。图6—16中华巴洛克建筑模式组合图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文革期间,一些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宝贵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被当作“四旧”而毁于一旦。文革后期,一些幸存的特色建筑由于缺乏开发和保护意识,或损坏严重,或者占为他用,或淹没在建筑楼群之中,使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特色逐渐淡化或消失。 1994年,哈尔滨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市专门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明确中央大街近代建筑风貌保护区、南岗十九世纪末新城规划风貌保护区、东大直街宗教建筑风貌保护区、花园街近代铁路职工住宅保护区、道外靖宇大街传统商市风貌保护区为哈尔滨重点传统风貌保护区。划分城市建筑风格的保护区、控制区、协调区和发展区,使城市建筑风格能够有层次的得以展现。“新古典主义”、“新折衷主义”的建筑语言开始成为主流,而且以新折衷主义风格成为连接现代与历史桥梁,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借鉴后现代的建筑语言和符号学的隐喻手法等取得与古典风格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哈尔滨需纯粹的现代建筑来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印记。应该说建筑是记忆历史的,更是面对未来的。近年来,现代建筑建设速度很快,但是从城市设计角度看现代建筑的发展,首先是要解决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与城市既有肌理的矛盾,然后是考虑建筑形象和风格问题。abcda现代建筑一区域标志性建筑b现代建毓一高层建筑c现代建筑与新折衷主义建筑的关系d额折衷主义建筑与其前方的折衷主义建筑的关系图6-17啥尔滨市现代高层建筑实倒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现代建筑并不是纯艺术,建筑有艺术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就是要在控制风格的同时控制体量,只有真正符合审美需求的形体加上一定意义的符号才能创造美感。哈尔滨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筑,所追求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风格和方法。其中建筑风格是体现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多元化风格。在后来城市特色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多元风格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们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历史的文脉,多元化前卫文化理念和历史建筑特色浓度高是形成“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城市特色的文化根源。6.3.2.2建筑界面早期的哈尔滨的建筑与其人文景观形象有关。多层建筑的坡屋顶、各种风格建筑的穹顶丰富了城市的上空,黄白色建筑的墙面、红色、绿色、蓝色等建筑塔楼、穹顶在高大北方乔木的掩映下构成了哈尔滨城市特有的城市剪影形象,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特色的 象征和符号。如:松花江江沿岸建筑、博物馆广场建筑、中央大街建筑等(见图6-is)。图6-18中央大街协调的建筑界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哈尔滨市的城市形象变化迅猛,风格不一,对映衬着历史形态下的城市天际轮廓线构成了不良影响,典型的有中央大街历史、现代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叠现象等,因此,应按历史形态城市轮廓形象概念,对现代形态的哈尔滨城市天际轮廓形象进行系统规划改造。哈尔滨中央大街北段的工商银行大厦,为了保证视觉的连续性,建筑师借用协调的手段运用古典柱廊,厚重材料、添加西部花饰等手法力图使新建筑融入环境,结果并未如愿,尺度巨大的门廊、高耸入云的塔楼威严矗立,与既定的主题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中央大街视觉走廊的连续性,破坏了整体均衡感,在中央大街街区形态的序曲——高潮——尾声中添加了不和谐的一笔(见图6.19)。围6-19从南北两面看工商银行大厦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3.2.3建筑色彩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受地理、气候及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大,现已初步形成一定的色彩体系。一方面,针对冬季城市的气候特点,建筑色彩强调暖色调的应用,其中尤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多。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城市色彩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区体现得较为充分。这些区域是城市欧风建筑特色的精华所在,是吸收西方文化最典型的地区,荟萃了全市80%的以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调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具有欧陆特征的区域,其建筑色彩奠定了哈市城市色彩的基础,即以米黄、灰白为主调,构成“基本色”;以浅粉、桔黄、淡绿、浅灰构成比较丰富的“辅助色”;在一些 6实证研究教堂建筑、医疗建筑上,以土红色为主色,点缀白色线脚、彩色玻璃、绿色、金黄色和红色屋顶,构成“点缀色”,使整个区域形成和谐、温暖的色调。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建筑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以开发区尤为典型,建筑形式以现代风格为主,立面细部装饰复杂,建筑符号运用丰富,材料选择多样,颜色以中等明度黄红暖色调为主,采用一些中等饱和度和明度的颜色进行细部装饰,整体环境色彩较为和谐统一,体现了时代性和现代感。但是,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和飞速建设,在局部地区从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原有和谐的城市色彩,削弱了色彩特征。某些地区色彩杂乱无章,缺乏统一,一些建筑设计只为标新立异,不考虑周围环境,采用高饱和度颜色或超低明度颜色作为主体色,与周围建筑及环境很难协调。同时,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穿插色彩与造型较为突出的新建筑,破坏了原有建筑群浑然一体的风格。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一些工业区及旧居住区,建筑色彩单调呆板,墙面色彩褪色严重,“老”和“旧”使整体环境缺乏生气,造成城市生活区“破败”和“灰”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市里进行了整治。如新阳路上的建筑立面改造,实现了米黄色和灰白色的基本色调。因此在考虑到寒地城市色彩与哈尔滨特色的结合时,哈尔滨建筑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代表色彩为米黄色和白色。在此基础上,调整变化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形成色彩丰富又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6.3.3微观层面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在哈尔滨,许多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都充满了浓重欧式情调,同时也不乏现代的元素的运用。在哈尔滨的绿化特色建设中,五色草花坛的运用也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比如哈洽会期间,对“会展线路”两侧绿化带也进行了提档升级,将黄河路打造成“五色草一条街”,聘请园艺专家设计了16件大型五色草立体雕塑,分布在路旁(见图6-20)。五色草花坛作为哈尔滨市的特色种植,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为了突出欧式风格,许多的植物进行了模纹和修剪处理,以及大朵纯色花卉运用普遍(见图6-21)。圈6-20哈尔滨市道路五色草花坛资料来源:哈报新闻同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6—21哈尔滨市欧式植物种植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又比如哈尔滨的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题能够体现哈尔滨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美的作用。缺乏系统主题或现有主题雕塑不成系统是哈尔滨城市雕塑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鼓励与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城市雕塑题材,并且在总量和布局上进行严格控制,使之能够代表哈尔滨城市建设的过去并引导城市特色。现代的雕塑运用,缺少造型的变化,都是成批量的模具产品,真正经过艺术设计的作品日渐减少,松花江斯大林公园内的雕翅能够体现一定的主题。圈6-22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具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除造型外,雕塑体量大小也值得认真推敲。哈尔滨市原动力区政府广场的雕塑,体量巨大,和整个城市空间无法协调,令人感到压抑(见图6-23)图6—23哈尔滨市动力区体型巨大的雕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孵 6实证研究哈尔滨市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应该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风格的内容进行展示,使其既具有本土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时代精神,尽可能实现这两者的契合。6.4典型地段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本文选取哈尔滨市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探讨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归属。选对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合前面的理论探讨,找出它们存在的利与弊。6.4.1城市重要的功能空间——哈尔滨斯大林公园城市滨水空间一方面是水系网络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轨迹有诸多联系,另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行为的释放空间,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滨水区的实体元素包括:滨水建筑和滨水构筑物。许多已建成的滨水区缺乏从城市设计出发的安排和控制,各个地块只考虑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合,忽略了对用地范围以外的城市开发情况的考虑。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建筑群体和滨水堤岸、桥梁缺乏联系,不利于塑造完整的滨水区形象。由于城市规划对江河湖海的防汛防潮要求,许多城市建成的堤坝和护岸的形式直接影响着人与水体的亲近关系。在堤坝和护岸设计中,防洪和近水、安全和亲水是设计中必须处理的矛盾。如何处理护岸的断面设计,使人们在不同的水位状况下,特别是常水位时能接近水面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应该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漂浮的水埠、立体化处理及其他措施,以增加亲水的体验和时间,一味提高防洪标准的直立式驳岸往往会使人们高于水面之上,毫无亲水而言。防洪墙的位置与周围空间的划分可以有如下的形式:‘¨图6-24防洪墙的位置与周围空间的划分哈尔滨的防洪堤基本是按照上图的a种布置方式建造。防洪堤将城市生活空间与滨水空间相对分离,滨水空间与水体空间保持连接。 东北林业大学博t学位论文由于人们不会忘记洪水带给人们的负担,哈尔滨松花江堤岸的作用主要是防洪防灾。防洪堤过多地重视了防洪,护岸形式单调,给人以压抑的感觉。在滨水空间内的护坡堤岸被划分成二层台地,但是中间的缓台过于狭窄不利于人员的停留,而且绿化基本上是自然的植被,影响游人亲水,其使用性相对较低(见图6-25)。图6—25防洪堤的一层、二层的缓台过于狭窄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滨水空间内,江面码头过多,景观不佳,船只停泊混乱无序,严重影响滨江视景界面质量。对岸的太阳岛公园天际线没有什么变化,过于单调。图6-26无序的码头管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相反,在城市生活空间一侧景观较好,设施较齐全,人群集聚较多,使用率较高(见图6.27)。松花江沿岸重新规划后,斯大林公园把广场引入公园,将公园与广场连接。城市生活空间里聚集了大量的人群,这里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是亲水的几率却不高(见图6.28)。图6-27城市生活空间广场内丰富的活动图片来源:作者白摄100 6实证研究图6-28城市生活空间与滨水空问活力对比我们知道“商业性成为滨水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也注意拓展背后地区,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防洪纪念塔的周边,为突出传统色彩和丰富历史情景的区域,虽然这里的凯莱大酒店、万达影城、百盛购物注重外部形态与城市环境在尺度、母题、色彩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充满异国情调的风貌与大众的记忆自然吻合。但是这里的城市空间充斥着庸俗的商业气,它们使我们感到的是一种浓妆艳抹的展示,而全然无法对整个纪念塔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且众多的活动中心都放置在这样一个中心区,没有分流,过多的人群会影响纪念塔的环境形象。图6-29防洪纪念塔周边格格不入的商业气氛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4.2道路线性空问——果戈里大街果戈里大街街区位于哈尔滨市商业集聚的南岗中心地带,果戈里大街核心区东起一曼街西至文昌街,由l条主街和18条辅街构成,全长2.7公里。果戈里大街街景与商业空间的营造,不仅满足人们购物、餐饮、娱乐、休息、闲逛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需求,是真正共享的空间。。果戈里大街环境综合整治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亮点为宗旨,大力开发旅游业,以保护和打造哈尔滨品牌和城市窗口为目标,规划创建国际一流的城市特色风貌街区。突现地方特色,增强中,l渤市凝聚力,开创老城区改造的新篇章。其创造了轻松自由的人性空间,创造让人消遣留恋、极富人情味与文化品位的商业空问。6.4.2.1果戈里大街的界面设计果戈里大街公共空间的多样化设计,多元化特色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与观赏、物质与lOl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精神的需求。由于消费群体的职业、性格、年龄、地域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对橱窗、门面的形态、所处空间提出多元化的要求,充分考虑此空间中人们的观看距离、角度、方式及态度,充分把握空问的类型,充分运用不同风格的造型语言艺术地展现空间,形成空间层次的多变感与丰富感体现真正的审美效用。许多橱窗、门面极具艺术特色,不仅关系到商品的展示,更关系到企业文化本身生机及张力的展现。图6—30果戈里大街不同风格的招牌设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在立面处理中,由于人的视线随行走而移动,街道的路幅宽度又有限,便要注意使街道景观向两侧与远处延伸,果戈里大街在l临界面处理表现出下述特点:其建筑外立面通过局部的高低布置、虚体与实体的穿插散发出了浓厚、生动活泼的商业气氛。建筑、街道与入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图6-31果戈里大街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的建筑界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4.2.2果戈里大街的历史文化性设计果戈里大街沿街不同时期历史建筑12栋,奠定了其浓郁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城市底蕴,通过对建筑墙面设置腰线,加装壁柱,檐口加装欧式山花,建筑顶部作女儿墙,加穹顶等方式使欧式建筑符号反映在建筑细部上。中间形态的板式住宅建筑,在楼体立面进行改造整饰,楼体经过粉刷和清洗,加大欧式建筑的特色含量。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特色(见图6—32、图6—33)。这能够引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形象记忆的部分,有些过分追求材料的高档并不是思想的精品。 图6—32果戈里大街欧式风格的报刊亭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6—33果戈里大街的欧式风格的环境小品图片桌源:作者自摄6.4.2.3果戈里大街的协调性设计人在街道行走时,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正前方、街道地面、建筑物底层的事物,以接近地面的街道视野景观为主要对象,这些都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它们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吸引人们驻足细赏,是否使特定的消费群体得到心理与精神的满足,是否令街景更加雅俗共赏,美不胜收。在店面门牌设置中,以往多是强调色彩和大小,以对消费者形成“视觉轰炸”为目的。时间久了只能让人感到麻木和”视觉疲劳”。现在,比较典型的是在外立面墙体合适的位置上预留出放置店面门牌的位置,使之由外立面的破坏元素转化为比较好的装饰元素,而且提供统一的欧式风格,大大提升了审美价值(见图6-34)。图6-34果戈里大街风格统一的店面招牌图片来源;作者自摄l∞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整个空间充满了欧式情调,尤其是新艺术建筑普遍采用的建筑材料——铸铁使用频繁,协调统一的铁艺风格始终贯穿在不同的设施与小品之中,气氛更富个性(见图6.35)。图6-35果戈里大街欧式风格的铁艺设施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4.2.4果戈里大街的特色性设计在辅街上,儿童街、女人街、印度风情街、电子街是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街道,反映不同的主题,个性鲜明。图6—36果戈里大街女人街风格统一的装饰小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6实证研究图6-37果戈里大街儿童街风格统一的地面铺装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但是如今的特色街道,或因定位不准,或因难以打开商业局面,都失去了往日的特色。印度风情街卖起了俄罗斯的商品,儿童街也缺乏童趣,不仅设施缺乏而且儿童商品也慢慢淡出。这里的游人稀少,失去了往日的特色。6.4.2.5果戈里大街的步行化设计果戈里大街拓宽了两侧的步行街道空间,为人们闲暇购物、游览增添了活动空间。步行化空间带来的城市活力。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公共空间完全步行化后,人们的生活真正的丰富多彩起来。如俄罗斯风情园的沿河地带改建后,它已成为城市受欢迎的步行街(见图6.38、图6—39)。在夏季每天约有1000---5000人在河岸边休憩,在咖啡座聊天。还有地下的空间系统,满足人们的步行需求。图6—38果戈里大街俄罗斯园图片来源:哈尔滨城市规划局网站6.4.2.6果戈里大街的舒适性设计图6—39果戈里大街的步行空间的人们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街道的舒适性体现在宽度和长度上。商业街并非越长越好、越宽越好,距离适度、宽度宜人、符合顾客的购物习惯和心理的商业街,才能产生吸引力。商业街长短的确定与人们的心理生理因素、及街道周围环境有关。路程过短则不成其为街,形不成商业规模,亦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路程过长则如同走廊的形式,将人的视线引向地平线,使人觉得单调、疲劳、厌倦。有关调查研究反映,由于受体力和心理兴奋规律的影响,顾客中连续步行10分钟以内(800re)的累计占92.8%、15分钟以内(1200m)的累计占99.4%,一般认为商业街的黄金长度在600米左右。果戈里大 东北林业丈学博t学位论文街全长2642米,但是真正能发挥商业街的功能的、核心的那一段,也就是1000多米。由于果戈里大街地势高低有变化,建筑风格有韵律,而且还设有休闲广场、公园、地上地下商场和特色街区等多项可供行人选择的公共空间,使人们在长途行走中并不感觉到疲惫和乏味。决定商业街宽度的规律是:当有人流通过时,一定要有一个供观看橱窗的顾客停留的空间。但如果宽度过大,又会阻碍顾客穿过街道到另一边商店,或阻碍顾客看对面商店的橱窗内容,同时也不利于熙熙攘攘的商业气氛的塑造。主要以步行为主的商业街,其宽度最好不要大于24米。果戈里大街宽20m左右,车行道大约12m,两侧人行道各4m左右,即不拥挤又可以看见对面商店橱窗的内容,而且还有花钵、街灯、标示牌等分隔道路断面,使空间丰富起来(见图6-40)。街道中还有许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无障碍设计(见图6-41)。图6-40果戈里大街舒适的街道宽度图6—41无障碍设计圉片来源:作者自摄6.4.2.7果戈里大街公共空间形态的不足与改进街路的改造,提升了城区的环境质量,打造街路的文化品牌,客流量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至8万人,节假日20万人,培育了新的商业增长点。但是对于店铺的企业宣传,似乎缺少引导,存在影响城市面貌的地方(见图6.42)。图6-42与环境不符的商业宣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街道建筑的轮廓线充分体现了欧式风格,但是个别地方没有控制住建筑楼顶的天际 6实证研究线,天际线过于平缓、缺乏变化(见图6-43)。一些新建筑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建筑相比,有明显差距,说明建筑设计者对历史文化理解还不够深刻。图6-43沿街建筑轮廓线缺少起伏变化图片来源:作者自摄6.4。3交通式的道路结点空间——博物馆广场哈尔滨博物馆广场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处于哈尔滨市二环以内的交通枢纽处(见图6.44)。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是这里交通隐患却很严重,城市风貌也有待提高。图6—44红博广场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图片来源:《哈尔滨市地图》在这里它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风格各异,有高层建筑也有低矮的历史保护建筑(见图6.45)。囱6—45红博广场的一类保护建筑资料来源:作者自摄虽然这里也做出过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但是新建的建筑与陈旧的建筑都对这一区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域的历史风貌产生影响,建筑群还是很难协调(见图6.46)。对待传统建筑,不应只着眼传统形制和固有形式等硬件,只停留在建筑表面,应深入到建筑传统的深层内涵。图6—46保护建筑难以和其背景建筑协调资料来源:作者自摄这里的电力大厦是很多年前的产物,有必要拆除,改建成绿地广场,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见图6-47)。图6-47有待拆除的电力大厦资料来源:作者自摄这里混乱的交通实在很难理顺,尤其是松雷、秋林、远大构成的商业中心,促使这一地带极为臃肿。附近车站设置也有问题,最早公交是在桥下停车,后来出于对交通安全的考虑,又转至地上。其实大直街作为哈尔滨的一条主干道实在有些太窄了,博物馆广场应该改变现在的交通问题,而那里的现状是人车混杂,交通事故频出。如果能人车分流是最好解决办法。在博物馆广场中,有个三角形空间以苏军烈士纪念碑为构图中心,对铺地、围廓等都作了精心的布鼍,在繁忙的车流中开辟了一处赏心悦目的公共空间形态。6.4.4广场式的道路节点空间——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哈尔滨建筑艺术广场是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主体建筑而形成的广场。哈尔滨近几年制定了历史保护建筑规划,除了对建筑本身保护复原外,同时对其附属的外环境也进行了改造。索菲亚教堂作为哈尔滨市标志性建筑,位于道里商业区。政府几次对其改造,都未受到良好的效果。皆因未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区域间的协调,几年前从其周边 的“背景建筑”来看,显得杂乱无章。单调的民房与商服建筑不足以烘托这座欧式建筑的亘古。改造后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见图6—48、图G一49)。图6-48索非亚教堂改造前的背景建筑图6—49索非亚教堂改造后如今哈市已经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区域性改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见图6—50)。图6_∞累非亚教堂改造后增添的灯饰和欧式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城市设计是这几年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对于改变城市面貌起NT不小的作用。它可以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城市建设,所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相互脱节的现象会逐渐转变。6.5哈尔滨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方向6.5.1突出“俄式与欧式”形象哈尔滨城市发展到今天,是动态的、丰富的。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讲,哈尔滨的历史形态和冬季形态应该是城市引以为自豪的部分。“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也主要是针对这一形态的概括。哈尔滨公共空间形态的形成,是被动的,被动地吸纳异域文化。如果换一种角度看,那些社会和政治的动荡所沉淀的艺术和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城市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它们,这种保护应该是全方位和深刻的,不仅要从文化和艺术角度保护城市空间形态,还要从社会和政治角度保护它所承载的历史。历史形态的消损与形成一样是渐变的,是从微观的元素形象开始的,一栋历史建筑、一处历史设施、~棵古树、一扇门、一扇窗、一个构件、一块颜色⋯一因此,保护历史形态要巡着破坏的足迹,如同中央大街环境整治工程一样,从微观层面的元素形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象的恢复和建设开始,不断增加其浓度,以中观形象和宏观系统形象,使人们期待的概念形象——“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曰渐丰满和真实起来。6.5.2技术与文化并重,在保护中求发展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传统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这种观念下的继承和建设造成“假古董”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尊重历史,也会让现代生活失去方向和意义。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建设要做到技术与文化并重,在保护之中求发展,摒弃对历史的肤浅认识和摆脱历史形式上的包袱。我们应继承前辈哈尔滨人面对寒冷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把自己当时条件下的观念、才智和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发挥到极至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哈尔滨城市“文脉”,也会更具人文价值和魅力。因此,在现在和未来哈尔滨城市建设中,科学系统地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多元文化理念,挖掘和借鉴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形态所呈现和积累的特征,完美地解决寒冷地区特殊自然环境和特殊历史、社会环境留给我们的诸多问题,创造或建设出更多寒地特色的建筑、绿化、设施、小品、空间等元素形象,这种元素形象创建的多了,也便有了特色的哈尔滨城市特色。6.5.3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发挥创新精神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应该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中没有形象识别性的部分,改造是必要的。要么烘托历史,如果戈里大街形象工程建设;要么承接现代,如新阳路两侧建筑色彩造型粉刷工程:要么做到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如索菲亚教堂环境改造工程。曾几时何所谓的“欧式”风格成为哈尔滨风格的代名词,一时间各种古典细部元素充斥于新建建筑,新建筑披上了新折衷主义的外衣,一时找不到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传统与新时代的创新之间找到关键的契合点是当务之急。哈尔滨可以被视为中国近代城市中具有最丰富建筑风格类型的城市之一,但是其中只有俄罗斯式、“新艺术”建筑以及包含在折衷主义之中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才真正独立于其他近代城市之外,成为哈尔滨的特色建筑传统,这是哈尔滨应该引以为荣的财富,也是当代建筑师进行创新探索的基础。而充斥于各种所谓“欧风”建筑之中的折衷主义元素则很难称得上是对建筑传统的弘扬。哈尔滨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的构成尽管比较复杂,但是与上海、天津等其他城市相比并无特色、优势可言;日本近代式以及“装饰艺术”风格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类型以及建筑数量方面与上海等城市亦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新艺术”固然具有独特的装饰语言,但是它只属于“新艺术”建筑本身,如果在当代哈尔滨建筑中简单地移植所谓的“新艺术”装饰元素,那无疑是新一轮的复古,与“新艺术”强调“新”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在当代哈尔滨建筑中,近年来有种复兴“新艺术”装饰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曲线铸铁构件的运用以及细部设计方面,如自110 然及曲线母题的铸铁栏杆、大门、灯具托架、雨篷支撑构件以及小尺度建筑中的圆润开窗等,其过于繁琐的铸铁曲线有东施效颦之嫌。中国古典建筑符号与西方新艺术运动建筑的融合产生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创造哈尔滨城市新形象所应深入研究和关注的部分。6.5.4政府管理与市民参与的结合近凡年,随着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审批成功,政府开始了大量的恢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遗迹的规划工作。无论从舆论宣传,还是实际建设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哈尔滨市民环境意识较差,如果能在一些大的城市建设项目上,让百姓有出谋划策的机会,不仅有助于项目的完善,而且会提升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早在2006年春节的时候,哈尔滨市政府就张贴索菲亚广场改造方案效果图,请民众参与投票评选方案的优劣,集民众之意,大家献计献策,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见图6-51)。这是良好的开端,这种让市民参与的做法会真正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和文化的需要。图6-51市民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图片来源:哈尔滨新晚报6.5.5城市空间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近几年,哈尔滨市较大的空间变化还表现在江北松北新区的开发建设。就松北新区的建设而言,哈尔滨市本来的规划应该是向南发展。早期的哈尔滨规划把城区的发展控制在阿什河以西,松花江以南,何家沟以东。现在政府首脑却要越过松花江向北发展,北边原来也是生态敏感地区,是松花江的蓄洪区,政府认为这里应该成为哈尔滨的浦东。有不少专家反对此事,但好象不起作用。近年来,江北湿地破坏严重,很难恢复原貌。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展馆里,原有城市规划(国务院批准的)旁,硬贴上了不伦不类的江北开发图,与原来的规划背道而驰。目前来看,城市扩展的方向大多是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主导,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丰富的地方等等。但从以往城市的这种扩展建设,造成严重的生态邵境问题,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往往是隐蔽的。I¨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如果城市边缘某块土地,场地平整,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讲城市扩展都会占用,因为人们往往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产生的价值,只考虑经济价值,这种建设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城市在傲规划之前应该做生态评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进行分析,评价这些因子的作用、价值和潜力以及城市扩展建设对它们的影响。再结合社会、经济等要素的要求,制定城市扩展、开发的模式,引导城市建设。6.6本章小结在哈尔滨的公共空间形态中,在时间的历练下形成了完整的特色结构,并在城市道路网、绿地系统、建筑群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格。通过这些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分析,可以感知和体验哈尔滨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很多要素所承载的历史精神是应当尊重和继承的。为实现具有特色的文化名城标志,为改造哈尔滨市城市环境,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办法。 结论城市公共空阃是一个大系统,其发展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平衡的观点来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城市的各个部分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同时又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当均衡、稳定的状态被打破时,就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这期间,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局部,各个要素可能始终处于不完全的均衡状态。城市公共空间形态需要持续不断地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由这样两个方面组成:一是一种是自发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客观因素。城市的发展不存在一种预定的形态,它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很多是人为所控制不了的因素。这是一种自发的渐进行为,它会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受到城市功能的约束。它通过空间互动实现了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问的更新与发展。它将人的能动作用看作是空间发展的基本要素,将人的意识、活动纳入城市空间总体系统的自我实现过程中,使空间的演化体现出了人性原则。二是一种规划控制的过程。规划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空间的自发渐进建构一个合理的框架。现代城市比起传统城市来说,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复杂性上都是传统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空间系统的自发渐进过程将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空间尺度上运行,这就需要一种更富创建性的规划框架以便空间秩序的建构更加具有震撼力,体现出现代城市特有的空间组织魅力。规划控制的目的在于能够诱导城市空间系统的自发渐进进行正常的运作,只有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才能构建和谐完美的公共空间形态。在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中,要和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相对应。本论文的研究核心是:能够把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作为一个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认为宏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和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相适应,在总体规划中应该不仅要提出城市公共空间总体数量水平控制目标,更要尽量提出定量的控制目标。中观层面的公共空阃设计的重点领域在于城市区段级的空间组织操作,落实于具体的方法和准则,它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微观层面的公共空间形态更多注重三维物质空间形态,主要研究某一特定空间类型如城市广场等,或某一方面城市空问要素,如广告标识、城市雕塑等,专注于具体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这个阶段注重对人的尺度研究,注重对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的研究。论文总结了每种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实施策略和设计原则,最后认为只有这三个层面相互协调统一,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和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成的多控制因素,使得二者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众多的研究都希望从特定的视角找寻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规律,本论文也不例外。事实上,正是这些众多的、纷繁的113 东北林业丈学博士学位论文不同角度的探讨,也加深了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本质规律的理解。本论文的研究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理论观点,只是作为一个专业人员试图对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进行更为完整更为细致的思考,找寻其优化发展原则,期望使目前的公共空间局部的、失误的建设现状有所改观。本论文借鉴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艺术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表现进行研究。论文在总结了西方和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问形态的发展历程后,认为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传统西方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截然不同。在我国当今社会中,公共活动从院落街坊转入公共空间,从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家庭迈进巨大复杂的社会,这就对我国传统空间体系结构和模式产生了新的要求,即要把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如果是单纯的模仿或照抄他国,无论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从地方差异的内在控制因素角度,都不适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基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即要向他国学习先进经验,又要立足本国传统,抓住我们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断充实和深化公共空间形态研究,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公共空间的发展之路。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完善城市的公共空间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证,但是随着城市过度、过快地开发建设,经济和其它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设计水平和管理方式是必须的,政府领导和专业人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我国经济转型以来的城市建设发展,对城市环境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暂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现阶段我国的公共空问建设现状进行回顾和反思,其目的是克服不足,吸取宝贵经验,探讨能够对我们今天实践有所帮助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论文主体部分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构成要素对公共空间形态的影响,总结每个层面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实施策略或设计原则。指出公共空间作为一个系统,只有三个不同层面的相互协调才能创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论文最后总结归纳适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哈尔滨公共空间形态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不仅对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其它城市建设也提供了借鉴作用。公共空间形态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美学、文化学等。城市公共空问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它正向着多意义、多功能、多目标的方向转化。如何能使公共空间的形态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114 【1】【2】【31【41【51参考文献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王鹏.城市公共空问的系统化建设.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现代城市研究,2001;(5)赵蔚.城市公共空问的分层规划控制.同济大学学报,2000;(7)张艳明。王江萍,曹春霞.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历史及其发展研究.华中建筑;2006;(10)【61韩大梅.试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形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18阴饶红.图底原理与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新建筑,2001;(5)【8】l王电章.。绿色形态”设计现代设计学的理念.湘分师范学院学报,2001;(2)【91[英]克里夫·芒福汀著.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粱幼侨,巫纪光.传统欧溯与亚洲城市公共空间布局比较研究.华中建筑,1998;(3)【ll】张景秋.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规划师,2004;20(12)张建强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28(2)【12】王冠木,刘忠剐,邱明煊.宏观体系下的城市空间演化——以沈阳市城市形态为例.城市规划,2004:(1)113][德]ROBERTKIiIER著,钟山,秦家,镰姚远编译.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14】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5]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9【1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7】董鉴涨.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181齐康主编.城市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91齐康.建筑思迹.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l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l】吴良铺.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23】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4】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5】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杨永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4)[28]张庆海.城市形态的景观渊源.西部探矿工程,2005:Ol[29]张庭伟.城市高速发展中的城市设计问题:关于城市设计原则的讨论.城市规划汇刊,2001;(3)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301梁雪芝.芝加哥的标志物.重庆建筑,2003:(01)【31】CareyCurtis,王金秋译.地方城市活动走廊:一种真正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有效方法,国外城市规划,2002;(06)【32】郭文静,王律菲.标志性建筑设计的“人性化”思考.南方建筑,2006;1【33】刘传军,毛颖.“感觉”日本的城市导向设计.装饰。2006:(08)[34]孔宪琨.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f35】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f36][美]柯林·罗弗焉;i德·科特.童明译.拼贴城市一E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英]克利夫·芒福汀.陈贞高文艳译.绿色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8】[英]利夫·芒福汀.韩冬青译.美化与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9】[英]利夫·芒福汀.张永刚译.街道与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HO][美]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I】[美]拉斯穆生.汉宝德译.体验建筑.台北:台北出版社,1984[42】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31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4】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5】唐军.追问百年一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评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6】杨秉德.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7】(丹麦)杨·盖尔(YobnC,ehl)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43】夏祖华.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491孙施文.城市规划法规读本.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501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5l】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5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7-18【53】王保忠,安树青,宋福强,何平,张智俊,李明阳.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人文地理,2005:(05))[54】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和启神J】冲国园林,2001;(6)【55】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川.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56】池砚,城市地下交通的综合开发.天律科技,2006;(03)【571毛蒋兴,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城市规划,2005(5)【58】【荚】J.麦克卢斯基.张仲一译.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59】【日1池泽宽原著.郝慎钧译.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601朱文一.符号、空问、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6lj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62J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城市广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16 参考文献[63】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千业出版社,1989[65】夏铸九.公共空间.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661阿摩斯·拉普h特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等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7]王茜颖.谁说天际线代表一座城市?http://www.geog.ntu.edu.tw/cour∞/scminarhumanf68】杨圆圆.城市公共空问座椅的设计和设置.http'J/www.archiant.net/bbs【69】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0】王克明.理性时代-法兰西.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同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11曹卫东.交往理性与诗学话语.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72】刘俊.中国市民社会广场研究.华中建筑,2000(4)【73】束晨阳编著.城市景观元素——国内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4】郑时龄,薛密编译.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7.49[751徐宗武。视觉焦点建筑的理念以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1,[76】约翰.B.沃德。帕金斯著.吴葱,张威,庄岳译.罗马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71彼得·默里著.文艺复兴建筑.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81诺伯格·舒尔茨著.巴洛克建筑.刘念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9】川崎修著.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斯日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8l】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工晓珏,刘北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82】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8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材】伊恩·本特利,艾伦·埃尔科克等著.建筑环境共鸣设计.纪晓诲,高颖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f85】莫什·萨夫迪著.后汽车时代的城市.吴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硒】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7】斯蒂芬·贝利,菲利普,加纳.二十世纪风格与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朴,2000【89】单霓等.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f89】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帅】金经元.环境建设的“政绩”和民心.城市规划,2002(0【91】SheltonT(2001).TheBenefitsofTrailstoCommunityHealthandFitness.KeynoteAddressbyDir∞torofHealthPromotion,NationalHeartFoundationWestemAustraliatothe7thAnnualStateTrailsConference,WesternAustrali&117 东北林业大学博上学位论文[92JRichardSennett.DemocracyOfspa∞.HarvardDesignMagzine,1999summer[93】SpiroKostof.TheCityShaped.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91【94】Robert.wc锄啪nPierreSalinger.AboveParis.LasVegas:Camerofl&Company,1985【95】HenryA.Millon.伽TriumphoftheBaroqweArchitecturcinEurope1600-1750.London:Thames&HudsoR,1999[961JeremyMyerson.NewPublicArchitectare.LaumnceKingPublishing,1996【971CarlaBertolucci.Cityhal/,Murcia,Spain.TheArchitecturalReview:2001(7)[98】DemocracyinBedin.TheArchitecturalReview,2000(7)[99】PublicRealm.TheArchitecturalReview,2000(7)【1001RichardSennett.CapitalismandtheCity.【101】GregSmithsimon.TheTechnologiesOfPublicSpaceandAlternativestoaPriVatizedNewYork.http://www.columbia.edu[102】GrcgSmithsimon.PeopleinTheS仃eets:ThePromiseOf【)emoc均cyinEverydayPublicSpace.http://www.columbia.edu1103】SutherlandLyall.DesigmgtheNewLandscape.London:"thames&Hudson,1991【104】JohnTilm{mLyle.RegenenItiveDcsi弘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NewYorkNewYork:JohnwiIey&SOILS,Ine.1994【105】ClareCooerMarcus,CarolynFrancis.PeoplePlaces—DesignGuidelinesforUrbanOpenSpace.2nd.NewYork:JohnWiley&SODS,Inc.1998【106]NormanT.Newton.DesignOntheLand-theDevelopmentOfLandscape【1071Architecture.Cambridge:TheBenmapPressOfHarvardUnivers时Press·1971【108】PhilipPrcgiu,NancyVolkman.LandscapesinHistory-Designendpla:nmgintheEastgmandWesternTraditions.2rid.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911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李文.居住区环境设计探讨.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2):75【2】李文.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林业科技2003,(4):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