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

ID:33368113

大小:228.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25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_第1页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_第2页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_第3页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_第4页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小组成员:赵颖莹刘洪铭朱书云冯娟饱和现象与时间适应机制引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小的时候老师上课教识了几个新的字或词,本来开始老师刚教过,你是有信心你认识了它,但是家庭作业是回家将这几个生词抄写5遍,10遍,20遍,有些犯错的孩子甚至一个单字要写100遍。5遍,10遍可能尚且还好,但是当你写到好几十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词越来越陌生了,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写错了,它怎么那么不像字了呢?还反复的对照书本确认自己到底写没写错。第二天,当老师问你昨天写的字念什么,或者是什么含义时,竟会答不出来,让你

2、写你倒是能写出来。类似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为什么一个字看多了,会觉得是写错了?为什么长时间看认识的字反而越发感觉不认识?一个纯色的面板,刚开始时你确认它是一种颜色,没多一会而你会觉得它是另外一种颜色了;一个认识的人,定睛看一会儿反而觉得自己不认识他了。其实这是描述的一种被称为“饱和”(satiation)的现象,心理学研究的较多的有“语字饱和”,即长时间注视一个字或长时间重复朗读一个单词会导致个体对于该字的知觉变化,例如语义理解程度减弱或出现语义丧失的现象(thedecrementorlossofmeaning),以及字形的分解

3、、变形(deformationanddistortion)的现象(Esposito&Pelton,1971)。研究历史这个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研究首先利用主观报告法确定了饱和现象在英语语词中的普遍存在,例如在1907年,Severance等人让六个被试分别注视不同的单词,每个单词注视3分钟,之后让被试主观报告所有对于单词知觉的变化。六个被试对于所有单词均主观报告出语义理解程度减弱,以及字形变得“奇怪了”。后续的研究者(Wertheimer,1958;Fillenbaum,1963)利用主观报告法,选择不同的英文单词材

4、料证实了长时间注视导致语词失义的存在,这说明饱和现象在英文单词中是十分稳定的。由于主观报告以“语义丧失”占多数,所以早期的研究重点是放在语义饱和现象上面,甚至说饱和现象被一度认为等同于语义饱和现象。早期使用的范式主要为共同关联范式(commonalityofassociates)。实验将参与者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视目标单词30s,对照组仅注视4s,然后呈现空屏。随后让两组参与者立即报告出最先想到的与目标单词有关联的单词,实验重复多次,并根据Kent-Rosanoff普通关联表来评判被试报告的单词是否为目标单词的关联单词(根据

5、语义的关联程度)。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相比控制组而言,报告出更少的关联性单词,由此说明长时间注视会导致单词的语义消退,即产生语义饱和现象。但是,Kitchener早在1919年就提出过另外一种猜想,认为英文单词的饱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而是因为联结丧失造成的。Kitchener是通过听觉通道来呈现单词,所以他的“联结丧失”特指语音表征到语义表征之间的联结丧失。在这一观点的启发下,Tian&Huber在2010年提出:从完整的加工过程来看,英语语字饱和可能发生在自行加工、语义加工或者是字形与语义的转换联结这三个阶段中的任意一

6、个。1、有关英文语义饱和的研究语义厌腻(semanticsatiation),又称语义饱和(semanticsatiation),这个短语是由LeonJakobovitsJames提出来的。1962年,LeonJakobovitsJames在其博士论文《重复刺激在行为认知中的影响——关于语义厌腻的一些实验》中创造了该词语。在此之前,“口头厌腻”(verbalsatiation)已经和其他术语一起用来表达神经疲劳的观点。大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Titchener在其书《初学者的心理学》中就有提到关于语义饱和的事实,他写道:“一次又一次大声

7、地重复某个词语,如‘房子’,不久这个词语的声音变得无意义并且空白。当你听到它的时候,会感到有点疑惑和惊讶……‘房子’这个词语因为重复而变得无意义,是因为声音本身变得越来越清晰并占据主体地位”。Severance和Washburn(1907)最早对语义饱和进行测量,发现经过延长注视书面词语,被试报告该词的语义效度降低。Bassett,Warne,Titchener和Weld要求被试大声重复朗读同一个词语直到它的意义消失为止。这些测量主要是基于被试的口头报告和内省,因此主观效应很明显。之后的实验采用了比较客观的测量方法来测量语义饱和效应。

8、Smith和Raygor(1956)运用样本共通性来测量。Lambert和Jakobovits(1960)通过对词汇的有效性进行分级来测量。1963年,Kanungo和Lambert,通过数字或制造联系测量了语义饱和效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