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

ID:33305985

大小:10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24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_第1页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_第2页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_第3页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_第4页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程复习方略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突破篇第讲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课时冲关练一精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课时冲关练(一)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12题,共48分)1.(2014·郑州二模)“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解析】选C。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对诸侯领土

2、有一定限制,故C正确。D在材料中没体现。2.(2014·东北三校二模)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下图中“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表明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B.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C.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D.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解析】选A。解读“城”与“邦”的结构和含义,都体现出划分一定区域进行统治管理,

3、故A正确;B只能体现“城”的结构和含义,体现不出“邦”的含义,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城”与“邦”的经济职能,故C错误;D表述不准确,故D错误。3.(2014·北京东城联考)下面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①以皇权为中心②“三公”互不相属,彼此牵制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④【解析】选C。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中央官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皇权为中心,故①说法正确;②中的“互不相属,彼此牵制”说法正确;③对丞相的描述正确;④说法错误,故

4、C正确。4.(2014·临沂模拟)《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解析】选B。材料表明官员只是充数而已,丞相大臣都是按皇帝谋划好的事情去做,所有事情都由皇帝决定,因此B正确。而A概括不全面。C说法错误,秦朝已建立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系统。材料并没有反映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故D

5、不正确。5.(2014·乌鲁木齐二模)据《周礼》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王城中的市场为“三时之市”,即一天之中有早、中、晚三次交易时间。货物出入市场,必须凭司市所发给的玺节(凭证)方可通行。市场的入口有胥吏手执刑具和标准量具守门,纠察伪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  )A.早期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掌控经济B.先秦时期重视规范市场行为C.对城市市场的时间限制逐渐放宽D.先秦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解析】选B。材料反映先秦时期“市”有规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贸易,还规定市场规范,但不能说明此时城市的主要职能在于掌控经济,故A错误;“市

6、场的入口有胥吏手执刑具和标准量具守门,纠察伪诈”说明当时重视市场规范,故B正确。C、D与材料信息不符。6.(2014·临沂一模)(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史记》)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解析】选C。从题干中“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以提取出A、B、D所述的信息,故A、B、D不符合题意;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将领,而春秋时期井田制就开始瓦解,故C符合题意。【命题

7、材料】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说:“土地兼并是导致井田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春秋时,土地兼并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诸侯兼并公室;二是诸侯之间互相兼并;三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兼并公室;四是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互相兼并。土地兼并的总趋势是以下犯上,导致土地所有权不断下移,使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手中。由于土地兼并的作用,自西周以来实行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制的土地占有关系。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土地买卖。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

8、发生了变化,封建依附关系产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两个新兴的阶级。春秋时期的个体农民绝大部分是由奴隶和平民转化来的,也有一部分贵族沦落为自耕农。地主阶级有的是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有的则是获得土地赏赐的军功地主,还有一些是从平民乃至‘鄙人’中上升而来的。”7.(2014·漳州质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