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

ID:33258560

大小:60.8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23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_第1页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_第2页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_第3页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_第4页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在下课之后完成的故事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任英今天语文课的主题是《忆读书》,这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尤其要理解“读书”的好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明确应多读书,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这节课从介绍作者开始。我结合课本的“注解”,大致介绍了有关冰心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有学生说“琼瑶”;有学生提“三毛”。后来有一位学生说到“席娟”。我问:“你能介绍几篇她的作品吗?”那位同学一时说不出,显得有些尴尬。我建议说:

2、以后大家读书时可以留意一下席娟的作品。这样说时,算是对这位同学的宽慰和鼓励,其实这条建议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因为我只是听过这位女作家的名字,但未读过她的作品。在分析文章内容前,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我很自信地发出指令说,“读吧!”但全班学生安静地“守候”了大约2秒钟,然后开始整齐地朗读:“一——谈——到——读——书……”。我感到有些不对劲,马上纠正说,“不要齐读,自由读”。教室里再次沉默将近2秒钟的时间,但很快由原来“朗朗书声”变成了一片嗡嗡的“众声喧哗”。这种嗡嗡的“喧哗”虽然显得没有秩序,但它不像全班学生齐读那样速度慢,而且不至于限

3、制学生感情的体验。我喜欢这种嗡嗡的声音。几分钟后学生自动停下来。我问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讨论。一位学生问“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有同学举手回答:“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说刘、关、张在宴桃园结拜;“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说刘、关、张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有同学问到“分久必合”的意思。一位学生站起来讲: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我插嘴说“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以前我一直留心让学生自由“插嘴”,现在学生被调动起来后,我的发言反过来成为一种“插嘴”。不用说,老师也有

4、“插嘴”的权力。不过事后想想,我今天“插嘴”说“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这样说好像并不准确。历史发展是否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倒是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讨论的问题。如果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打算建议学生“可以向历史老师请教”。后来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荡寇志》这本书的内容?”我对这个学生的提问很满意。部分因为这位同学的提问方式很有趣,似乎认定了其他同学不会了解《荡寇志》的内容所以“点名”请老师介绍;部分因为我在备课时早预料到这是一个难点,很愿意被学生“点名”做相关的介绍。不过我还是忍住不说,环视教

5、室,问有没有人知道《荡寇志》的大致内容。等到班上学生一律沉默不语时,我“当仁不让”,大致介绍说:《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曾随其父镇压过农民起义,他对农民起义非常仇恨,并亲眼看到《水浒转》对农民起义的影响。他想抵消《水浒转》的巨大影响,写成了此书。在小说中,他对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当时我说走嘴,讲成十八好汉,同学立即给予纠正)极尽诬蔑丑化之能事,说他们是强盗,罪大恶极,最终的结局是被斩尽杀绝。我这样介绍时,学生似乎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很感兴趣。我个人虽然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过多地“讲授”,以免落入单调乏味的“讲授教学”的陷阱。但当年轻的学生用清澈澄

6、明的眼睛注视自己时,我总忍不住尽量延长这种“被注视”的享受。事实上,对这个问题,我至今仍然相信,如果教师的“讲授教学”能够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这种“讲授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在我大致介绍了《荡寇志》的内容之后,学生已经无人举手提问了。我开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主题,我打算从整体入手。我提的问题是“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很快有学生提出冰心想说的话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几句话。问学生: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好像感到有些为难,教室里安静下来。有时候老师感到容易回答

7、的问题,在学生那里会成为一个难题。作为老师,我在备课的时候估计这个问题不会太难,因为文章中到处都有冰心说“读书好”的句子。怎么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为了打破“僵局”,我提示学生: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学生似乎有所醒悟,开始寻找相关的“句子”,教室里响起学生翻动书页的声音。看来我的提示是有效的,但我心底同时也感到一丝悲凉:我备课时是希望引导学生能从整体上感受“读书的好处”;可是学生似乎只习惯于从课本中寻找固定的“句子”。当我问“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时,显然是一个需要从整体上考虑的问题。面对这种需要整体把握的

8、问题,学生似乎感到无从下手。当我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时,学生似乎对这种“提问方式”很熟悉,我猜想这种“提问方式”在学生那里已经被转换为一种填空题,就是“课本中提出读书的好处有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